1936年,林徽因在耀州留影,穿条破旧牛仔裤,新潮中透着干练
文/历史勘探社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说起林徽因,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她民国才女的标签,她诗写得动人,情感经历丰富,还和徐志摩、金岳霖等人有过一段故事。
不过,要真正了解她的厉害之处,还得从她的建筑造诣说起,她可不是那种只有颜值的花瓶,而是中国第一代实实在在的女建筑学家。
林徽因小时候是在北京的四合院里长大的,天天浸润在诗书氛围中,1910年,他们全家搬到了北京,她进了培华女中读书,学的是英文文学,课余还翻看些西方的建筑书籍。
到了1916年,十二岁的她跟着父亲去了伦敦,住进了维多利亚风格的公寓,在女子学校里学画画和雕塑。
那几年,她在欧洲四处游历,巴黎的卢浮宫、罗马的斗兽场,这些著名的历史遗迹她都一一探访过,慢慢地,她开始对那些用石头堆砌起来的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0年,林徽因回国后没过多久,便随父亲林长民一同前往美洲,时光匆匆,四年转瞬即逝,她凭借自身努力考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
原本她满心期待能进入建筑系深造,可没想到,学校当时有规定不招收女生,这让她一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不过她特别机智,先选择了进入美术系学习,之后又选修了建筑相关课程,到了1927年,她顺利完成学业,拿到了美术学士学位,还被学校留任,担任起建筑设计的助教一职。
在留学那段日子里,她和梁思成都对中国古建修复满怀热忱,兴趣十分浓厚,两人可谓是一拍即合,有着说不完的共同话题。
1928年,他们在加拿大携手步入婚姻殿堂,新婚蜜月期间,两人还一同考察了欧洲的许多建筑。
从威尼斯那独具特色的贡多拉,到希腊庄严肃穆的神庙,他们一边惬意游玩,一边仔细测量建筑尺寸,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回国后,林徽因的生活依旧充实忙碌,1930年,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担任讲师一职。
她的办公室里堆满了书籍,她耐心细致地分类整理,还翻译了不少西方的建筑理论著作,两人发现国内关于古建的资料零散杂乱,于是在1931年共同创立了中国营造学社,总部就设在清华,学社的主要工作就是走遍全国,对古建筑进行测绘,他们的起点是山西五台佛光寺。
在那座唐代建造的寺庙东大殿里,梁思成等人爬上梁架测量斗拱,林徽因则在一旁仔细记录比例,笔记本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线条。
这些年里,她走过了十五个省、二百多个县,靴子磨破了好几双,脊椎也落下了旧疾,但她的笔记却越积越多,数百张梁架图纸成了后世研究古建筑的宝贵资料。
1935年,为了避免与作家林徽音混淆,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林徽因,在清华,她依旧坚持上课,还翻译了李约瑟的建筑著作,逐字逐句地抄写术语。
营造学社经费紧张,全靠蔡元培等人的募捐支持,林徽因还亲自写信拉赞助,为学社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36年,林徽因与梁思成踏上了前往陕西耀州的考察之旅,这是他们第二次奔赴这里开展古建研究,他们从西安出发,一路沿着黄土高原行进,此次考察的目的地是药王山南庵和耀州窑遗址。
这一发现意义非凡,比他们后来在佛光寺的发现还要早二百年,堪称重大考古突破,耀州窑作为宋代瓷器的重要产地,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考察的间隙,一行人来到了耀州古城墙下,梁思成拿起相机,为林徽因定格下了一个珍贵的瞬间。
那时的她,年仅32岁,上身穿着一件简约的黑色衬衫,下身则是一条破旧却实用的牛仔裤,裤腿上沾满了尘土,还破了几处小洞,仿佛在诉说着野外考察的艰辛,她左手随意地夹着公文包,右手提着草帽,整个人看起来既随性洒脱,又不失专业风范。
这条牛仔裤,是她特意从美国带回来的,耐磨又结实,特别适合野外考察时爬坡上坎,黑色衬衫紧紧裹着她那清瘦的身材,显得格外干练。
这样的打扮,在1936年的中国乡下,可以说是相当前卫了,既带着西方的实用风格,又透露出中国女性的干练气质,她的公文包里,塞满了测绘图纸和考察笔记。
后来,这张照片成了展现林徽因多面特质的经典代表,她可不只是个文人,更是个实打实的实干家。
在那个年代,女性参与野外考察极为少见,而她即便忍着脊椎旧伤和肺病的折磨,也始终坚持一丝不苟地记录各项数据。
她穿的牛仔裤并非为了摆拍,而是出于野外工作的实际需要,她那双沾满泥土的鹿皮靴,陪着她走过了无数县城,从五台山到应县木塔,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他们结束陕西的考察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山西继续测绘工作,为撰写《中国建筑史》做准备。
后来,梁思成与林徽因等人在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有了重大考古发现——唐代东大殿,该建筑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木构建筑。
在考察过程中,梁思成等人攀上梯子,对斗拱的各项数据进行细致测量,林徽因则认真专注地抄录着铭文。
pic/zinvrsxntoc.jpg
这份考察报告公布后,迅速在国际学术界引发强烈反响,日本学者关野贞此前提出的观点也因此被完全否定。
pic/cty3c11oxcq.jpg
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局势日益紧张,林徽因与梁思成跟随营造学社一路向南迁移,他们先是抵达了长沙,然而长沙也并非安稳之地,战火不断逼近,无奈之下,他们又几经辗转,最终来到了昆明。
pic/icsaaovgswx.jpg
在昆明生活期间,林徽因本就羸弱的身体不堪重负,肺结核病再度复发,但她并未被病痛打倒,依然强撑着病体,在兴国庵坚持整理营造学社的资料。
pic/euo5czrb1py.jpg
与此同时,她还时刻操心着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生怕孩子因战乱耽误学业,即便身体如此虚弱,她仍挤出时间绘制图纸,为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pic/ztf5geqwykw.jpg
1940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历经重重困难、辗转多地,好不容易才抵达四川李庄,彼时的李庄,生活条件差到极点,物资极度匮乏,日常起居都成问题。
然而,林徽因并未被这恶劣的环境击垮,她内心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从未熄灭,始终牢牢坚守着。
pic/rw245qly55q.jpg
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她就坐在那盏昏黄且光线微弱的油灯前,埋头于《中国建筑史》的文稿和插图校对工作中。
pic/5b45i0yyahn.jpg
她神情专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文稿里的每一个字、插图中的每一处线条,都反复斟酌、仔细比对,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pic/4yh13yrqeam.jpg
1946年,林徽因回到北平,积极参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重建工作,并担任教授一职,她亲自设计了清华校徽,巧妙地将斗拱与经纬仪结合在一起,寓意深远。
pic/3z2uwmj1zqp.jpg
50年后,林徽因又全身心投入到国徽图案设计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花饰的创作工作中,与此同时,她还积极为景泰蓝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奔走出力。
尽管那时她的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多次接受手术,但她从未放下对古建筑研究的热情,始终咬牙坚持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
pic/hlxqbivqbcl.jpg
1955年4月1日,这位杰出的女性在北京同仁医院与世长辞,享年51岁,而那张在耀州拍摄的照片,如今被珍藏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档案室中。
pic/h3xr2ncasnm.jpg
然而,身为女性,她也曾遭遇诸多不公,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最初并不招收女生,直到2024年,她才被追授学位。
pic/us5xcqidcq0.jpg
那张身着牛仔裤的照片,就像一个无声却有力的提醒,让我们看到,她可不只是传说里那个容貌出众的美女,更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开拓者,硬是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领域,为自己打拼出了一片独属的天地。
参考资料:《留学生》杂志——梁思成和林徽因:走上一条非凡的建筑人生之路 2022年12月06日
pic/dflsyg0n1ty.jpg
红网——迟到百年的正名:“林徽因没有站在梁思成背后”2024-05-22
pic/uxnewq2r5p5.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