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蒋介石听说刘峙在印尼教书:让他回台湾,别在外边儿丢人了
1952年的印度尼西亚,一篇普通报纸上的署名文章,意外掀起一场风暴。当人们惊讶地发现作者竟然是曾经统领55万大军、却兵败如山倒的“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时,南洋华人社会震动了。
毕竟在淮海战役之后,这位被戏称为“猪将军”的人物就突然销声匿迹。
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后,他竟然出现在异国他乡。
刘峙经历了什么?蒋介石又为何臭骂?
曾经的“福将”刘峙出生在江西吉安的一个农家。
父亲因一场水源争执,被邻村恶霸打死,留下妻儿孤苦伶仃。
母亲胡氏无力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只能带着他颠沛流离地谋生。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胡氏改嫁给了驻军军官黄小山。
这个继父不仅愿意收养刘峙,还给他改名“黄谊本”,正式纳入家谱。
更难得的是,他将刘峙送回老家,请原配妻子照料他的衣食起居,还特意安排他入塾识字。
刘峙读书十分刻苦,既是出于对知识的敬畏,也是为了逃离苦难。
私塾先生看他聪明、勤恳,又识大体,对这个“外来孩子”格外青眼相加。
1905年,黄小山探亲回家,亲自带他前往日本求学。
彼时正值清末维新潮兴,虽然因政治敏感,刘峙在日本只短暂停留,但已足够打开他的眼界。
回国不久,他便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陆军小学堂,成为一名学生兵。
军校纪律严明,训练严苛,刘峙在这里学会了服从隐忍,也锻炼出一套“察言观色、揣摩上意”的本领。
毕业后,他历经北伐、东征、讨伐陈炯明等战事,虽不曾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但在关键节点上却总能“踩在节拍上”。
后来在棉湖之战中,他指挥卫兵突围,混乱中又歪打正着获胜。
短短数战,他便升为师长,连蒋介石都赞其“转危为安,出奇制胜”。
蒋此人对“听话的忠诚之士”一向偏爱,刘峙不失时机地表现出对蒋“鞠躬尽瘁”的姿态,更是赢得了“八大金刚”之一的地位。
彼时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刘峙不求有功、但求不失,自有一套生存哲学。
中原大战期间,他指挥部队连战连捷,被舆论誉为“常胜将军”,这顶帽子戴在头上,刘峙自是踌躇满志。
可世事哪有不变的好景,他的“常胜”,很快被现实撕碎。
抗战全面爆发,刘峙奉命迎战日军,结果却是一败再败。
他身着戎装、肩披军衔,指挥部却总在敌军推进前一夜悄然“转移”,以至民间调侃他为“长腿将军”,暗指其逃得最快。
最令人诟病的,是重庆防空洞惨案,市民因疏散混乱、通风不畅,被活活闷死两千余人。
而作为防空司令的他,不仅未及时响应,事后还被曝出其部队趁乱掠夺死者财物。
但即便如此,他仍不曾真正“跌出权力中枢”。
蒋介石对他“无德无能”的质疑声置若罔闻,反而继续给予他闲职安插。
为何?因为他“从不质疑上峰、不挑战权威、不主动邀功”。
蒋需要的不是将才,而是服从,刘峙正中其下怀。
刘峙的军人生涯,既非英勇也无奇谋,却能屡屡东山再起,只因懂得“如何让上司安心”。
“猪将军”1948年,国共两军在淮海一线陈兵百万,剑拔弩张,一场攸关中国命运的大战正悄然酝酿。
在国民党高层的眼中,徐州不仅是南京的门户,更是华东战略的中枢。
守住徐州,就等于堵住了解放军南下的咽喉,徐州失守,江南恐无险可守。
就在这关键时刻,蒋介石却做出了让人不解决定,任命刘峙为徐州“剿总”司令,统帅中央军55万兵力。
这个任命一出,国民党内部便炸开了锅。、
第五军军长邱清泉更是当场放话:
“守住徐州这个门户,就算不派一虎,也该派一狗,现在竟派了一只猪!”
这话说得难听,可也不是空穴来风。
刘峙素有“猪将军”之称,这不仅源自他圆头圆脑、笨拙木讷的外表,更是对其军事指挥能力的一种粗暴但准确的概括。
蒋介石对这番质疑置若罔闻,他要的不是战神,而是“言听计从”的“忠臣”。
上任之初,刘峙口号喊得震天响,宣称“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义不容辞”。
可等真刀真枪地开始调度兵力时,他却犹如盲人摸象,步步犹疑。
原本由杜聿明部署的防御计划已经细致入微,条理分明,但刘峙上台后并未审慎评估形势,只是一味沿用旧策,却又迟迟不敢进行应变调整。
开封失守、济南陷落,刘峙空喊“收复失地”,内心早已慌乱如麻。
他向“国防部”请求援兵,实则是希望有人替他出面承担责任。
于是,在他的建议下,蒋介石将杜聿明调回,担任副司令,这下好了,军中形成“双头指挥”的混乱格局。
刘峙既不肯放权,又不敢拍板,导致各兵团在关键时刻调动不及时,错失了战机。
最致命的是,他对敌情判断严重失误。
当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切断国军联系线,围歼黄百韬兵团时,刘峙的第一反应不是解救,而是死守徐州本城。
他反复斟酌,犹豫数日,才勉强派出增援,却早已为时已晚。
消息传回,震动南京。
蒋介石怒不可遏,电话中连骂带吼,刘峙在电话另一端,却只低声称是,不敢多言。
此后,杜聿明被派往北线作战,留下刘峙一人坐镇徐州。
可他非但未有一丝担当,反倒将“总指挥”的职责束之高阁。
等到大势已去,他才慌忙出逃,躲进蚌埠,撇下几十万部队自生自灭。
整个淮海战役,刘峙统率的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总计55万国军被全歼,4个师起义。
战后,刘峙惶惶不可终日,不敢回南京,更无颜见蒋介石。
他托人带话,请求觐见,并“剃须明志”,表示要重新效忠。
不料蒋介石根本懒得回应,一纸命令将其撤职查办,随后扬长而去,从此不愿再提此人。
堂堂一代“总座”,竟以如此窝囊之姿败退。
这一次,刘峙是真的完了。
南逃流亡刘峙在淮海战役中一败涂地,被彻底边缘化的他,只得从南京辗转广州,再从广州转至香港。
他此行并不孤单,身边带着的是深得他宠爱的三姨太黄佩芬,以及几个子女。
黄佩芬容貌秀丽,性情温顺,一个能安抚他、还能养家的女人,是他最需要的“避风港”。
最开始,刘峙仍保留着残存的幻觉,他毕竟昔日的“五虎将”,带着几箱从南京带出来的金条、古董、字画,多少还有些“老本”。
他租下九龙一处豪华寓所,每日与黄佩芬出入舞厅、酒楼,仍旧摆出一副“旧社会上流人”的派头。
即便街市已换新貌,他仍一副“总座出巡”的姿态。
不过没多久,昔日跟随他征战的旧部就找上门来,或求借贷、或索报恩、或干脆敲诈勒索。
刘峙一开始犹豫着给了些钱,想着“花钱买太平”,结果却放虎归山。
这帮人一看有缝儿就钻,不仅多次上门索要,还放话要去台湾揭他的“战败黑料”。
那一年,他彻底认清了现实,他不再是徐州“剿总”,也不再是蒋介石“福将”,只是一个身背败名、随时可能被人唾弃的弃子。
他收拾细软,与黄佩芬商议出走南洋。
他们从香港搭船,经停新加坡,原以为只是过境,却不料刚上岸便遭遇劫难。
一伙专门盯梢华人富商的南洋强盗,盯上了他们这对衣着体面、行李繁多的夫妻。
几箱行李,金饰、现金连带着旧日遗留下的勋章,全都一扫而空。
惊魂未定的他们连夜改签船票,乘船南下印尼。
在印尼的雅加达海关,他们又吃了第二次亏。
穿着考究、神情紧张的刘峙被误认为是“大富豪”,当场被索要巨额“入境关税”。
刘峙一边笑脸周旋,一边摸出所剩不多的现金,最后交了几乎全部身家,才得以入境。
终于,他们在爪哇岛南部的小城茂物落脚。
黄佩芬凭着自己的文凭和经验,很快在一所华人小学找到教书的工作,刘峙却再无昔日光环,连个体面的职位也难觅。
黄佩芬不忍他落寞,便与校方商量,让刘峙暂代自己请假期间的国文课。
这一教,竟出乎意料地受到欢迎。
他常在课堂上讲起“古人如何立身”“战场如何指挥”,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校长见状,干脆正式聘他为代课老师。
从此,刘峙讲语文、教地理,课后还要改作业、批周记,完全是个孩子王,课余,他甚至开始种菜养鸡,补贴家用。
曾经搅动风云的刘峙,如今在南洋异乡,彻底沉入尘埃。
身份曝光刘峙自从搬来印尼,他就刻意低调,除了黄佩芬,甚至连校长也只知道他曾是“大陆来的知识分子”,并不知晓他过往将军的身份。
直到1952年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坐在家中餐桌前翻看报纸。
突然,他的手猛地一抖,眼前那一栏文章,标题赫然写着:“我为何脱离国民党——刘峙”。
文中措辞激烈,猛烈批评国民党腐败、无能,文章虽未详细介绍作者身份,但落款的“刘峙”二字,却让他如坠冰窟。
他瞬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若此文被蒋介石方面看到,误以为是自己投共,可能“借题发挥”,将他彻底打入“变节者”的黑名单。
刘峙整晚失眠,第二天一早,他便亲自写了一封措辞严谨的澄清信,连带自己的简历与印尼身份资料一并寄至该报社,恳请对方刊登声明。
澄清“署名刘峙者,并非本人”。
几日后,报纸刊登了辟谣声明。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则再寻常不过的更正消息,竟如同投石入水,激起千层浪。
不知哪位“好事者”将此新闻转寄台湾,没几天,刘峙“在印尼当小学教员”的消息便传回蒋介石耳中。
蒋介石看罢报道,气得几乎摔了报纸:“这刘峙,还嫌不够丢人?!”
当年在淮海战役中痛失55万大军,他早已对刘峙心怀怨恨,如今又看到这位“败将”沦落到靠三姨太教书度日,且因假新闻“差点被统战”,更是怒不可遏。
可气归气,他清楚,刘峙毕竟是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嫡系将领”,要真不管,一方面怕丢人,另一方面怕真去了大陆。
于是蒋迅速下令国防部外事组与侨界接洽,安排刘峙“即刻回台”,并亲批入台证、旅费全包。
1953年,刘峙带着满腹忐忑登上返台航班。
当他走进士林官邸客厅时,蒋介石已在等候。
年一见刘峙进门,手指颤抖地指着他,劈头盖脸便是一通臭骂,刘峙低头不语,像个犯了错的学生,不断点头:“是,是,是……”
他知道,这是蒋“泄愤”的流程,只要不顶嘴,骂完也就过去了。
果不其然,一个月后,台湾“总统府”正式颁布任命,刘峙有了工作,当然只是挂名。
这是蒋介石给他的一份“软着陆”安排,既不让他饿死,也不让他多嘴,更别想再染指军政事务。
刘峙搬到台中僻静宅院,每日读书、种花、看报、写毛笔字,偶尔带孙辈去庙会走走。
1971年1月,刘峙病逝,去世前,一副晚年看透尘世的淡漠模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