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何以被称为“中堂”,他这个“中堂”官大吗?
简短捷说——和珅被称为“中堂”,是因为他位列“内阁大学士”首席。清顺治十五年之后,凡“内阁大学士”,皆称“中堂”。
据叶凤毛《内阁小志》载,“中堂”一称,一是源于仅具监察职能的“中书”在文渊阁东西两房办公,而“大学士”在居中房间办公;二是“内阁大学士”实际具“宰相”职能,故称“中堂”。
“中堂”一称,始于唐代。唐设“政事堂”于“中书省”,由宰相领其事,后称宰相为“中堂”。
至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一职,设立“内阁”,使其成为全国“行政”核心机构。
满清在入关前,已经几乎全盘模仿明朝治理理念和体系,形成了一套从上到下的“政府组织”网络。1644年入关后,也就很平顺地将之移用于关内广袤地区。
顺治十五年(1658),清廷进一步根据明朝样式,调整改革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行政机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内阁”。
《清世祖实录》载,当年七月——
“本朝设内院,有满、汉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官。今斟酌往制,除去内三院秘书、弘文、国史名色,大学士改加殿阁大学士,仍为正五品,照旧例兼衔。设立翰林院,设掌院学士一员,正五品,照旧例兼衔。”
可知,仅任“内阁大学士”职,其官品并不算高。
康熙末年,设“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日常行政、军事及搜集、汇总、禀报全国信息等事务。至雍正年间,“军机处”成为真正的清廷“权力中心”,尽管“内阁”一直存在延续至清亡。”军机大臣,往往也是大学士;反之并不亦然。
和珅,钮钴禄氏,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其少年家贫,但因在旗而为文生员。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承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三十七年(1772年)授上虞备用处侍卫,得以接近清高宗弘历。据说,乾隆见其机灵善辩,仪表俊朗而与关注,先为銮仪卫侍卫;四十年(1775年),任乾清门御前侍卫,兼副都统;四十一年(1776年)又骤然升为户部侍郎,旋擢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四十五年(1780年)三月,授户部尚书(及兵、吏等部和理藩院尚书)、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和议政王大臣;五十一年(1786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历任四库全书馆、国史馆总裁,累封至一等忠襄公。
和珅官至正一品,但这不重要,其最主要的职务是——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其子丰绅殷德赐婚娶乾隆爱女固伦公主为妻。
乾隆赏识宠爱,是和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的根本原因。
尤其乾隆后期,和珅权势最盛。皇帝政令传宣多由其手书口传;并令凡奏折皆以“副折”送其先阅;各地贡品亦经其才能呈送;内外大员争相攀附;其贪墨受贿无计其数以致府库空虚。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逝,仁宗立即数和珅二十项大罪,责令自尽。查抄其家,缴其财产合2500万两,相当其时全国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和珅所作一些诗文,后由其侄丰绅伊绵于嘉庆年间收入《嘉乐堂诗集》。嘉乐堂,本为和珅府邸斋室。和珅的诗文,依当时社会背景有所取舍。西泠印社出版《清代王府文献资料汇编》收录有《嘉乐堂诗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