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事的关键,不是学历能力,不是人脉背景,也不是智商情商
正的成事之道,不是靠天赋异禀。
观察古今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熬”出来的。
曾国藩本人更是“熬”字的终极诠释——资质平庸,却靠着一个“熬”字,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01
熬,是一种深度的积累
很多人总想走捷径、快速成功、一夜暴富。
但真正成事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慢就是快,少就是多。
曾国藩读书不如贼人聪明,却靠“一句不通不看下句”的笨功夫,熬出了大学问;
带兵打仗不如对手机变,却靠“结硬寨,打呆仗”的笨办法,熬出了赫赫战功。
他不懂什么奇谋妙计,只相信“日日不断,滴水穿石”。
我们种下一颗种子,希望第二天就能硕果累累。当然,愿望是好的,耐心也是要有的。
就比如说,朋友小C,在小红书上发视频。发第一篇笔记,他就开始怀疑,为什么没人看呀,是不是账号出问题了,是不是被关小黑屋了?在他的印象中,第一篇笔记就应该众星捧月般,流量不停,互动不断。
种子有它的四季,有它特定的成熟时间,做事情也是一样。
02
熬,是一种心性的修炼
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浮躁和急躁。
很多人失败,不是输给对手,而是输给没耐心。
曾国藩年轻时也浮躁,通过写日记、静坐、反思,硬是把急性子熬成了稳性子。
他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而熬,正是治惰、治傲的良药。
03
熬,是一种战略的定力
普通人浅尝辄止,高手则坚持深耕。
很多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今天做这个,明天干那个,最后一事无成。
曾国藩一生只坚持一件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时得失算得了什么,持续的去做,才能看到复利效应。
当事情还没看明白时,你可以继续探索试错,但一旦确定了方向,就不要患得患失,而是去做1米宽度,1万米深度的事。
04
为什么大多数人“熬不住”?
不是因为没能力,而是因为没耐心:
总想一步登天,总想快速见效,总想立竿见影。
但真正的大事,都是慢慢熬出来的:
知识靠熬,经验靠熬,人脉靠熬,信任靠熬。
你熬不住,就出局;熬得住,就出众。
05
如何学会“熬”?
① 接受慢过程
不要高估一年能做成的事,也不要低估十年能做成的事。
② 建立微习惯
每天做一点,坚持做下去。不求多,不断线。
③ 聚焦主航道
认准一个方向,深耕下去。不摇摆,不分心。
④ 享受过程本身
不只盯着结果,而是享受每天进步的感觉。
走心的碎碎念
如果你总是想换方向,不妨想一想:
是方向不对,还是耐心不够?
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能有3个月的用心沉淀,就不要开始。
愿你也能掌握“熬”的智慧:沉下心来,埋下头去,耐住性子。
熬过冬天,就是春天;黑暗过后,就是黎明;
平凡的背后就是非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