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死前,提拔一员虎将,不但为关羽报了仇,还为诸葛亮出了气
你要问我,三国里最憋屈的失败是哪一场?很多人会说是关羽大意失荆州。但要我说,第一次北伐的街亭之败,那才叫一个让人捶胸顿足。诸葛亮多少年的心血,眼看就要成了,结果“咣当”一下,全砸在马谡那个书呆子手里。
北伐失败后,整个蜀汉都蔫了。诸葛亮自个儿都顶不住,上表给刘禅请求自贬三级。朝堂上下一片愁云惨淡,跟天塌了似的。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个人非但没受罚,反而升官了。这人就是王平。
聊王平,就绕不开他的出身。这家伙的身世,说好听点是草根逆袭,说难听点,那就是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存在。
他压根不是汉人,是巴西宕渠(就是现在四川渠县那一带)的賨人。这在当时那个讲究血统和门第的时代,基本就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更惨的是,他从小没爹,跟着妈改嫁,寄人篱下,连自个儿的姓都给改了,姓何。后来外公家看不过去,又把他接回去,让他姓鲁。你听听,一个大老爷们,姓氏跟走马灯似的换,活得那叫一个没尊严。
乱世里,没背景还没本事,那就是死路一条。好在王平从小就透着一股狠劲,跟着当地一个叫吴魁的人学了点拳脚功夫,身体练得梆硬。十八岁那年,他觉得自己行了,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正名:“老子姓王,不姓何也不姓鲁!” 他舅舅看他现在是个硬茬,也不敢多说啥。
之后他就开始在江湖上混。先是跟着益州的土皇帝刘璋,后来又跟着张鲁,再后来,曹操大军打过来,他又稀里糊涂地成了曹操的人,给了个代理校尉的虚职。
你看他这履历,跳槽跟家常便饭一样。这种人有忠诚度可言吗?对那时候的王平来说,忠诚是个奢侈品,能吃饱饭、不被饿死,才是硬道理。
后来,汉中之战,刘备跟曹操死磕。曹操最后扛不住,喊了一嗓子“鸡肋”,准备撤了。就在这当口,王平又跳了。他直接投了刘备。正史里没细说他为啥跳槽,但你想想,一个没根基的降将,在曹营里能有啥前途?估计也是看刘备这边更有奔头。
刘备这人,确实有两把刷子。他接纳了王平,给了个“牙门将”的官职。听着像将军,其实就是个杂号将军,末流的那种,跟关羽、张飞这种正儿八经的将军没法比。
更要命的是,王平有个巨大的短板——他大字不识几个,正史说他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在那个时代,不识字基本就断了升迁的路。兵书看不懂,公文看不明白,你怎么带兵?所以啊,他在蜀汉阵营里,就这么不上不下地待着,一个可有可无的边缘人。诸葛亮向来用人谨慎,哪敢重用一个没文化、还三易其主的降将?
谁都以为,王平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可命运这东西,有时候就是不按套路出牌。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初期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整个关中都震动了。魏明帝曹叡也慌了,赶紧派大将张郃带兵来堵枪眼。
双方争夺的焦点,就是那个后来名垂千古的倒霉地方——街亭。
这地方是北伐大军的咽喉要道,谁都知道重要。可诸葛亮偏偏用了自己最“欣赏”的马谡当主帅,让王平给他当副手。
马谡这人,读兵书读傻了,典型的“嘴强王者”。一到地方,他不听王平的劝,非要把大营扎在山上,还美其名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王平当时都快急死了,他反反复复地跟马谡说:“大哥,山上没水源,要是魏军把咱们围住,断了水道,咱们不就渴死在山上了吗?咱得在城里或者靠近水源的地方扎营啊!”
这话在理不?太在理了,这是最基本的军事常识。可马谡听不进去啊,他觉得自己是丞相跟前的大红人,你一个大字不识的粗人懂个屁的兵法?
结果,魏国大将张郃一来,乐了。
他都懒得攻山,直接派兵把水源一断。山上的蜀军没水喝,自己就乱了套。马谡喊破喉咙也没用,兵败如山倒。街亭,就这么丢了。
这一败,直接断送了诸葛亮光复中原的最好机会。
在一片鬼哭狼嚎的溃败中,所有人都只顾着逃命。只有王平,带着他手下那区区一千人,非但不跑,反而下令拼命地擂鼓。 鼓声震天,做出好像有大批伏兵的样子。
追击的张郃一听这鼓声,心里也犯嘀咕:这不对劲啊,蜀军都跑光了,怎么这儿还有人这么淡定地敲鼓?难不成山后面有埋伏?张郃生性多疑,真就不敢追了。
就这么一耽搁,王平成功地收拢了被打散的各路败兵,掩护着他们安全撤退。
你想想,如果当时张郃长驱直入,把溃兵一路追杀,那蜀汉北伐的主力部队可能就直接交代在陇右了。是王平,用他那近乎神经质的冷静,硬生生给蜀汉保住了一支有生力量。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北伐失败,人人受罚,为什么唯独王平升官了?因为诸葛亮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是马谡的夸夸其谈葬送了全局,也是王平的沉稳扎实,在最后关头挽救了蜀汉的元气。
从此,王平被破格提拔为讨寇将军,封亭侯,还接管了蜀汉最精锐的特种部队——“无当飞军”。这个不识字的边缘人,终于走到了舞台中央。
兴势山,为关羽和诸葛亮出了两口恶气王平真正的高光时刻,还不是街亭,而是十几年后的一场汉中保卫战。这场仗,不但让他威名远扬,更重要的是,他替两个人出了一口恶气。
第一个,是关羽。
关羽怎么死的?表面上是东吴吕蒙白衣渡江,背后捅了刀子。但别忘了,曹操在其中煽风点火,坐山观虎斗,那也是罪魁祸首之一。关羽之死,是蜀汉永远的痛。所以,每一次对曹魏的沉重打击,都像是对关羽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
第二个,是诸葛亮。
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光复中原,没能守住蜀汉的基业。他临死前最担心的,就是汉中这道北方门户。
公元244年,诸葛亮已经去世十年了。魏国的大将军曹爽,一个典型的官二代,为了给自己捞点政治资本,发动了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向汉中。
当时,镇守汉中的蜀军有多少人?不到三万。
兵力对比悬殊,蜀汉朝野一片恐慌。汉中的将领们开会,主流意见是:打不过,赶紧放弃关隘,退守城池,死守等成都的援军。
这听起来很稳妥,对吧?
但王平,作为当时汉中的最高指挥官,力排众议,坚决不同意。他一拍桌子,吼道:“不行!汉中离成都有千里之遥,一旦放魏军进来,他们占了关口,咱们就成了瓮中之鳖!援军来了也没用!”
他的计划非常大胆:分兵据守各个险要关隘,把防线拉长,利用地形优势,跟魏军耗。他自己亲率主力,屯于兴势山,作为机动力量,哪边告急就支援哪边。
这简直就是一场豪赌。用不到三万的兵力,去对抗十万大军的正面冲击。
曹爽果然中计了。他以为蜀军兵力不足,不敢出城,就大摇大摆地沿着崎岖的山路往前拱。结果,十万大军在狭窄的山道里挤成一团,首尾不能相顾,后勤补给线被拉得老长,苦不堪言。
王平就这么硬生生地拖住了曹爽大军足足几个月。他用兴势山的险要,为远在成都的援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等到费祎率领的援军赶到,内外夹击,魏军兵败如山倒,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兴势之战,是三国后期一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防御战。王平这一战,不仅保住了蜀汉的北大门,更沉重地打击了曹魏的嚣张气焰。
这一仗,打出了蜀汉的威风,让曹魏再也不敢轻易南下。这口气,算是替含恨而死的关羽出了。
这一仗,也完美地执行了诸葛亮生前“据险而守,保卫汉中”的战略构想,证明了丞相死后,他选中的人依然能扛起蜀汉的天。这口气,也算是替壮志未酬的诸葛亮出了。
刘备在白帝城临终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他又指着王平,说此人可用。后来的历史,精准地验证了刘备的识人之明。他看错了马谡,但他没有看错王平。
这个出身低微、不通文墨的粗人,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沉勇”。他不爱说话,但他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候,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他没有华丽的战绩,但他守住的地方,就是敌人无法逾越的屏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