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越南的飞地,百年前成功收回,现居住着我国唯一海洋民族
千年漂泊,百年回归。
我国这块曾流失越南800年的领土,如今却是成了我国唯一海洋民族栖息地?
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谁能想到在广西却是有这样一个民族,京族人主要在巫头、万尾、山心三座小岛。
总面积仅20.8平方公里。就是这片弹丸之地,却承载着一段中国领土跨越八百年的流失与回归的沧桑历史。
但实际从秦朝开始,京族三岛属于中国领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的“交趾郡”,其范围就涵盖今广西、越南北部及三岛地区。北宋时期,中原王朝对边疆控制力减弱,情况发生了改变。
1052年,交趾(越南前身)趁侬智高叛乱之机入侵广西。宋神宗为息事宁人,竟将京族三岛割让给交趾。这一割,就是800年。
在这八百年的时间里,京族三岛成为了“越南飞地”。虽然从地理上看,这些岛屿与越南本土并不相连,却一直由越南管辖。
转折点出现在1885年。清政府在抗法战争中取得胜利,通过《中法和约》收回了京族三岛。据记载,当时谈判划定的边界是“从思勒拓展边界到海,南北计四十里,东西共六十里”。
中法战争老将冯子材统率清军各部,取得镇南关大捷后,清朝在战争期间已实际控制了这一区域。而回归后的京族三岛划归广东省,后来又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
而京族被称为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这一称谓背后是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遗产。京族历史上曾被称为“安南”、“越族”,直到1958年5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才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人口在中国约有3万人,其中90%聚居在京族三岛。他们的祖先大约在16世纪从越南涂山地区迁徙而来,和当地的汉族人、壮族人一起开发了小岛。
此外京族文化与大海深度绑定。他们独创的“虾灯围网”捕鱼技术,构成了夜晚海面上万盏渔灯如星河坠海的壮观景象。京族人还掌握高跷捕虾的独特技艺,成为他们海洋智慧的代表。
由于耕地稀少,京族人传统上“靠海吃海”。过去,石斑鱼、大龙虾曾是他们的日常主食,如今这反倒成了游客眼中的“奢侈”。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另外这京族的独弦琴堪称文化瑰宝,仅用一根弦就能奏出百转千回的旋律。他们的竹竿舞则需要舞者在竹竿间轻盈跳跃。而“哈节”则是京族人祭奠海神的狂欢节日,也承载着他们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
不过京族这回归路并非一帆风顺。1950年代,在越南抗法战争期间,中国将三岛借给越军作为战略基地。这一友好举措却在后来引发了新的边界问题。
1975年越南统一后,在苏联支持下拒不归还京族三岛,甚至宣称“京族三岛自古属越南”。这种行为无疑是对中越友谊的伤害。
更令人愤慨的是,越南还禁止中国渔民登上京族三岛,试图通过实际控制造成既成事实。
面对这一局面,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解放军收复失地才算结束。
回归祖国怀抱后,京族三岛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政府组织建设堤坝将岛屿与大陆相连,昔日的孤岛变成了半岛,岛民的生活也更加便利。
曾经的京族人生活十分贫苦,但通过国家的大力支持,当地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64年填海造田工程使农田面积成倍增加,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如今,京族三岛已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10公里长的金沙滩、万鹤栖息的红树林、夜晚的虾灯渔火,让这里被誉为“中国版马尔代夫”。
而京族的传统文化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政府资助修复了哈亭(祭祀场所),年轻人通过直播展示独弦琴艺术,也使得这一古老传统得以延续和创新。
在京族三岛,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文化保护促进了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又反哺文化传承。
而从秦朝戍边将士到现代守岛渔民,这片土地用它八百年的漂泊史也告诉我们:国土完整,来之不易。
参考资料:
通讯:中国京族三岛:清规不再,情歌自由——中国新闻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