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5 06:29

春秋战国时期的十大阳谋

所谓的阳谋,就是公开的、规则的、无解的,即便对手识破意图,也因人性、制度或局势所迫不得不踏入陷阱。每一计皆是华夏谋略智慧的巅峰之作,至今仍影响国际博弈与商业竞争。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唠唠春秋战国时期的十大阳谋。
1、尊王攘夷(齐·管仲)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共同推行的霸权战略,其核心逻辑在于公开拥戴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政治象征,以“尊奉王命、征伐不臣”的名义联合诸侯。汉末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齐桓公借周王室权威,召集会盟并发动对外战争,如伐楚时以“楚国不向周室进贡”为由施压。诸侯若反抗则被斥为“违逆王道”而遭孤立;若顺从则需接受齐国军事主导,实际主权被架空。通过葵丘会盟等多次盟约,齐桓公以非武力手段规范诸侯行为,如禁止壅塞水源、禁止邻国囤粮,逐步构建以齐国为中心的秩序体系。这一策略使齐国以低成本获得道德号召力与军事合法性,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其本质是垄断道义解释权,将国家利益包装为集体利益,使对手在政治伦理上陷入被动。

管仲
2、围魏救赵(齐·孙膑)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齐国军师孙膑为解赵国邯郸之围所实施的经典战略。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精锐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援。孙膑提出“批亢捣虚”之策,放弃直接奔赴邯郸与魏军主力正面交锋,转而率军直扑魏国防御空虚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在邯郸前线得知都城遇袭,明知这是孙膑的诱敌之计,但为确保国家政治中心安全,不得不放弃即将攻克的邯郸,急令全军回援。当魏军长途奔袭至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时,早已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发动伏击,魏军措手不及遭遇大败,庞涓本人也被生擒。此战通过攻击敌方必救之地,迫使对手在被动状态下仓促应战,完美诠释了“攻其必救,以逸待劳”的军事智慧,成为中国古代运动战思想的典范。

孙膑
3、远交近攻(秦·范雎)远交近攻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采纳丞相范雎提出的战略性谋略,其核心在于根据地理距离远近制定清晰的扩张次序。秦国主动与远方的齐国、楚国维持友好关系,通过外交手段确保他们不干预秦国行动;同时集中力量打击邻近的韩、魏、赵三国,逐步蚕食其领土。每占领一地立即设郡县直接管辖,巩固统治。被攻击的韩魏等国因地理位置接壤,首当其冲却无法获得远方齐楚的实质支援;而齐楚等国虽知秦国野心,但为短期自保且乐见竞争对手削弱,选择袖手旁观。这种战略使六国陷入互信崩塌的困境:近邻无法有效联合抗秦,远邦则因自私算计而默许秦的扩张,最终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范睢影视形象
4、齐纨鲁缟(齐·管仲)管仲在辅佐齐桓公时,为削弱邻国鲁国而设计了一套经济战略。他首先让齐国以高出市场十倍的价格大量收购鲁国特产的细绢“鲁缟”,同时齐国自身禁止百姓织缟。鲁国百姓见利润丰厚,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全力种植桑树织造绢帛,导致全国九成粮田荒废。一年后,管仲突然下令齐国停止进口鲁缟,并同时向鲁国市场倾销低价丝绸,使鲁缟价格崩盘。更关键的是,齐国封锁边境禁止粮食出口至鲁国。鲁国此时已无粮可收,顿时陷入全国性饥荒,经济完全崩溃,百姓被迫以三倍高价向齐国购粮,国家财政与民生主权尽失。鲁国明知是计却无力回天,因短期暴利诱惑导致的生产结构失衡已无法逆转,最终不得不屈服于齐国。此策利用人性逐利弱点,通过经济手段兵不血刃地瓦解敌国根基。

齐桓公
5、胡服骑射(赵·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为提升赵国军事实力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他于公元前307年颁布法令,要求全国军民改穿胡人风格的紧身短衣、长裤与皮靴,替代中原宽袍大袖的服饰,并全面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式。公开理由是基于实战需求:胡服便于活动,骑兵机动性远胜战车,可应对北方游牧民族侵袭。深层而言,此举打破中原“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削弱贵族以礼制为由的守旧阻力,通过服饰统一强化国家认同,间接巩固君主集权。反对者如公子成等以“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抗议,赵武灵王以“利其民而厚其国”驳斥,强调拒绝变革即等同于阻碍强国进程。反对派因惧怕被贴上“误国”标签而被迫沉默。改革后赵国建立精锐骑兵,攻灭中山国,拓地千里,成为战国后期军事强国。这一变革以技术革新为表、文化革命为里,重塑了赵国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

赵武灵王
6、徙木立信(秦·商鞅)商鞅是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受秦孝公重用推行变法。为建立政府公信力,他在变法前于国都南门立三丈长木,公告称“能将此木徙至北门者赏五十金”。民众疑为戏言无人尝试,后一人试探搬木,果真获重赏。此举以超预期奖励向民众证明官府言出必行。随后颁布变法条文: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执法时严格贯彻“刑无等级”原则,太子驷犯法后因其身份不可刑,遂惩处其师公子虔与公孙贾,公子虔受劓刑(割鼻)。此举震慑贵族,民众确信法令权威不分贵贱。变法十年后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制度基础。徙木立信的核心是通过极端守信的行为建立政府信用,使民众确信改革决心,从而愿意遵循新法,其本质是以“言行一致”的统治智慧构建制度权威的合法性。

商鞅
7、合纵抗秦(六国·苏秦)合纵攻秦是战国中后期六国(齐、楚、燕、赵、韩、魏)为对抗秦国扩张形成的军事联盟战略。苏秦等人主张以“合纵”之术将六国地理疆域连成南北纵向屏障,联合发兵函谷关施压秦国,曾多次迫使秦国退守关中。然而这一联盟存在天然缺陷:六国利益诉求各异,楚国欲保江南富庶之地,齐国偏安东方,赵魏韩三国直接接壤秦国而承受最大压力。秦国以张仪“连横”之策分化瓦解,通过承诺“不攻献地者”,以土地换中立,诱使齐国、楚国退出联盟。同时以重金贿赂各国权臣,散布“他国将背盟”的谣言,触发相互猜忌。六国陷入囚徒困境:单独与秦妥协可获短期安全,但若他国效仿则联盟崩溃;坚持合纵则需承担秦军首要打击风险。最终各国为自保相继与秦私下议和,联盟屡次瓦解。地理优势因人心不齐而失效,秦国逐步蚕食六国,奠定统一基础。

苏秦影视形象
8、减灶诱敌(齐·孙膑)孙膑在马陵之战中实施的“减灶诱敌”是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心理战术案例。当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进攻韩国,齐国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援。孙膑利用庞涓急于求胜且轻视齐军的心理,命令部队在撤退途中逐日减少灶台数量:首日筑十万灶,次日减至五万,第三日仅剩三万。庞涓追击时观察到灶台锐减,误判齐军士兵大规模逃亡士气溃散,大喜道:“我固知齐军怯!”遂抛下步兵主力,亲率轻骑锐卒加速追击。

庞涓影视形象
孙膑精准计算其行程,在马陵道狭窄险峻处布下埋伏,削去大树树皮刻“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夜幕中魏军进入伏击圈,齐军万弩齐发,庞涓见败局已定,自刎前叹“遂成竖子之名”。此计全程利用庞涓的认知偏见——将灶台数量与兵力简单挂钩,却忽略战略欺诈的可能性。孙膑通过完全公开的灶台变化信息,引导对手自行推导出错误结论,最终自投罗网。这场战役也成为孙膑复仇庞涓(曾遭其陷害受膑刑)的关键一役。
9、买鹿制楚(齐·管仲)管仲在辅佐齐桓公时,为削弱楚国而设计了一项经济战略。他先派商人赴楚国高价收购活鹿,将鹿价抬高至一头鹿相当于五年粮价的水平,并散布“齐王好鹿”的舆论。楚国民众见捕鹿利润远高于农耕,纷纷弃田入山捕猎,导致全国粮田大面积荒废。与此同时,齐国却暗中加紧粮食储备,并禁止向楚国出口粮草。一年后,楚国粮仓空虚,陷入全国性饥荒,每石粮价暴涨至四百钱,而齐国粮价仅十钱。楚王被迫向齐国求购粮食,管仲要求楚国以三倍价格购买,并附加政治妥协条件。楚国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彻底丧失与齐国抗衡的能力。此策通过资源置换扭曲对手经济结构,使其因短期暴利陷入生存危机,揭示了资源依赖型经济的脆弱性——当一国过度依赖单一出口资源时,极易被外部势力操控命脉。

管仲
10、止楚攻宋(墨子)公元前440年左右,楚国欲借公输班(鲁班)所造云梯等攻城器械攻打宋国。墨子闻讯后步行十日十夜至楚国郢都,先以道义劝楚王罢兵未果,遂与公输班模拟攻防战:公输班九次设置攻城器械(云梯、撞车、飞石等),墨子九次以守城器械(滚木、碉楼、火拒等)破解。公输班技穷后暗示可杀墨子以除障碍,墨子直言:“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守城器械在宋城上待楚矣。”楚王权衡发现攻城成本骤增且胜算渺茫,被迫放弃攻宋。此策通过公开演示防御能力与提前部署的威慑,使侵略方预见惨重损失而退缩,体现“以非战阻战”的智慧——用可见的防御成本浇灭侵略欲望。

墨子
小结:
春秋战国十大阳谋尽显华夏智谋之巅:管仲“尊王攘夷”挟周天子令诸侯,以王道之名行霸权之实;孙膑“围魏救赵”攻其必救,诱庞涓弃邯郸而中伏桂陵;范雎“远交近攻”切割六国,联齐楚而蚕食三晋;管仲“齐纨鲁缟”设经济陷阱,以十倍绢价诱鲁国弃粮自毁;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破华夷之防,借服饰革命强军权;商鞅“徙木立信”立木南门铸法威,刑太子师而震贵族;苏秦“合纵抗秦”纵贯六国锁函谷,然人心不齐终溃于连横;孙膑“减灶诱敌”三日削灶七万,引庞涓轻骑入马陵死地;管仲“买鹿制楚”以珍兽榨干楚粮仓,迫其饥荒中三倍购粮;墨子“止楚攻宋”九破云梯慑楚王,三百墨者守城熄战火。
此十策或借势(尊王)、或攻心(减灶)、或毁基(买鹿)、或改制(胡服),皆以阳谋之光灼破人性弱点——鲁人贪绢价而亡农本,庞涓惑灶数而丧理智,楚民逐鹿利而忘粮仓,六国困私利而裂合纵。纵敌手洞悉机锋,终因时势所迫(魏必救大梁)、人性所锢(楚难抵暴利)、制度所限(秦法如山)踏入死局,成就“谋在明处而破无可破”的永恒兵家至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秋战国时期的十大阳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