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雍正的舅舅,为雍正登基立下大功,最终却被清算囚禁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病危,临终前召集群臣及皇子,宣布传位给胤禛,而隆科多作为时任九门提督、领侍卫内大臣,是重要的见证者与传诏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此刻站在权力中心、被雍正称为舅舅的重臣,短短六年之后,竟会沦为被囚禁至死的阶下囚。隆科多是满洲镶黄旗人,出身于顶级勋贵家庭——他的祖父佟图赖是清朝开国功臣,父亲佟国维是康熙朝重臣,姑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姐姐是康熙的第三位皇后孝懿仁皇后。
凭借这层双重外戚身份,隆科多无需通过科举,直接以官员子弟的身份进入官场,早期担任皇宫侍卫、銮仪使等职,负责皇帝的日常护卫与仪仗,起点远高于普通官员。
不过,隆科多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众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白热化。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因公开支持八阿哥胤禩,被康熙严厉斥责,免去官职。
隆科多虽未直接参与,但也受到牵连,一度被调离核心岗位。直到康熙五十年,康熙才重新重用他,任命他为九门提督,它不仅掌管着京城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等九座城门的开关与守卫,还统领着步军巡捕五营,总计三万余兵力,负责京城的治安巡逻、消防救灾、缉捕罪犯等事务,相当于京城的卫戍司令兼公安局长。
更关键的是,九门提督掌控着京城的军事命脉,一旦发生政变或叛乱,九门提督的立场直接决定着京城的安危。康熙将如此重要的职位交给隆科多,足以说明经过几年的观察,康熙已重新信任他,认为他是能够稳定京城局势的可靠人选。
担任九门提督期间,隆科多确实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他严格整顿军纪,加强对城门的守卫,制定了详细的巡逻制度,有效减少了京城的犯罪案件。
同时,隆科多始终保持政治中立,从不与任何一位皇子私下往来,即便有皇子主动拉拢,他也以职责在身为由婉拒。这种态度让康熙更加放心,认为他是不结党、只忠君的忠臣。
因此,在康熙六十一年病危时,康熙才会做出关键决定:任命隆科多为领侍卫内大臣,让他掌管宫廷内部的警卫工作,同时指定他与大学士马齐一同宣读传位诏书——这一安排,既是让隆科多成为胤禛继位的法定见证人,也是借助他手中的京城兵权,确保传位过程顺利进行,避免出现皇子叛乱的局面。
雍正继位后,隆科多因传诏之功备受重用,雍正公开称他为舅舅,封他为吏部尚书、太保,加一等公,与怡亲王胤祥、大学士马齐并称“三大辅政大臣”。此时的隆科多,权倾朝野,尤其是吏部尚书一职,让隆科多掌握了官员任免的生杀大权。
当时,全国各级官员的升迁、调动,几乎都要经过隆科多的同意,甚至有官员私下说只要隆大人点头,就能当官。这种权力被时人称为佟选——“佟”是隆科多的姓氏,“选”指官员选拔,佟选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隆科多在官员选拔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可见其权力之大。
但权力很快让隆科多迷失了自我。他利用佟选的权力,公然收受贿赂,为官员升迁明码标价。当时买一个知府需白银三万两,买一个省级行政长官需五万两,朝中买官之风盛行。
雍正多次私下提醒他任用官员当以才德为先,可隆科多阳奉阴违,不仅继续受贿,还纵容家人作恶。他的长子岳兴阿仗着父亲的权势,强占民宅、强娶民女,地方官员不敢过问;次子玉柱更是横行霸道,甚至干预地方司法。
隆科多的嚣张,还体现在他对皇权的轻视上。他曾私下炫耀说,自己在康熙皇帝临终时接受传位诏书、辅佐新君的那天,也就是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了。隆科多说这句话,是因为他清楚自己手握传诏定策的大功,既懂雍正继位的核心细节,又掌控过京城防务。
他用白帝城受命类比,但是诸葛亮虽鞠躬尽瘁,仍需谨守君臣边界,而隆科多却私下说这话,一方面是炫耀自己的定策之功,另一方面也暗含对皇权的轻视,这也成了后来雍正认定他觊觎皇权的罪证之一,加速了他的倒台。
更严重的是,他还私自收藏了康熙时期的朱批奏折,这在清朝是大不敬之罪,这些奏折涉及朝廷机密,私藏即是对皇权的挑战。
雍正三年,雍正开始着手处理隆科多。先是将他调离京城,派往阿尔泰地区负责与俄国的边界谈判;随后,雍正收集隆科多的罪证,命大臣审议。最终,隆科多被定了四十一条大罪,包括私藏先帝朱批、收受贿赂、结党营私、干预朝政等,论罪当斩。
但雍正念及他的传诏之功及外戚身份,免去死刑,将他囚禁在畅春园附近的禁所,长子岳兴阿被革职,次子玉柱被发配黑龙江。
雍正六年,隆科多在囚禁中病逝,曾经风光无限的舅舅,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