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5 06:34

历代王朝,没有比军机处更高效的系统


文 / 子玉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在历史上是以勤政闻名、业绩突出,但他十三年的政绩积累不仅是他彪悍的个人能力的变现,更得益于军机处的设立,因为,军机处既满足了雍正集权的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使清王朝系统的运行更加高效。所以,提起雍正、甚至清朝的历史,军机处都不得不提。
雍正七年(1729),清朝开始对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用兵,为了降低朝堂和战场之间信息的传递成本以及出于保密的需要,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雍正就于当年六月发出上谕:“两路军机,朕筹算者久矣。其军需一应事宜,交与怡亲王、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密为办理。”
可见,军机处是出于清朝用兵西北的现实需要而设立的。在最初的时候,军机处也确实是只负责西北军事,比如,雍正十年(1732)二月,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奏劾副将军石文焯纵敌,雍正就命办理军机大臣议奏;同年,西路军大本营要移驻穆垒,雍正也是通过军机大臣向前线传达启行的日期。
但是,军机处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其业务已经覆盖所有重要军务,比如,雍正九年(1731)的时候,雍正认为山东登州是滨海重镇,所管辖的地方很广,六千兵根本就不够用,于是命军机大臣进行讨论,看是否有增兵的需要。
随着皇帝对军机处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所以军机处的业务又从军事逐渐延伸到政治,当时,将由军机处撰拟、抄写、密封发出的上谕叫做“寄信上谕”,又称“廷寄”,其经过张廷玉的设计形成了这样的流程:给经略大将军、钦差大臣、参赞大臣、都统、副都统、办事领队大臣、总督、巡抚、学政的,叫“军机大臣字寄”;给盐政、关差、布政使、按察使的,叫“军机大臣传谕”。
军机处将上谕函封后交给兵部,由驿站相递进行传送,当时,根据事情的紧急程度,军机处还会特意标注每天需要行使的路程。而且,军机处的事情不问大小都是当天完结,从不积压。
还有一点就是,军机处的办公地点不管是在最初的乾清门外西边,还是之后迁往乾清门内,离雍正所居住的养心殿都很近,这也保证了雍正和军机大臣之间的沟通效率。
可见,军机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效,由于其信息是直接从朝廷传递到相关人员手中,大大降低了传递成本,所以朝廷的政令就能在第一时间得以落实。如此,清帝国的整个运行系统都会变得更加高效。
除了高效,军机处的另一个特点是保密。不管是“字寄”还是“传谕”,其封函的表面都会注明“某处某官开拆”,封口处还盖有军机处的印信,保密级别非常高。
最重要的是,有关信息是从皇帝经军机处大臣直接传递到相关人员手中的,而军机大臣又是对皇帝负责,所以,流程的简单也保证了信息能够进行秘密传送。
这样看的话,军机处其实就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主要职责是,面奉谕旨,并书写成正式文件,经皇帝同意后予以转发。
不过呢,皇帝毕竟还需要一个智囊团协助他决策,于是,军机处在秘书的属性之外又被赋予了顾问的角色,比如,有些朝臣所上的奏疏,雍正有时就会发给军机处大臣进行审议,碰到有些难以决策的事情,雍正也会主动咨询军机大臣的意见。
同时,军机处还有保存文件的职责,比如,皇帝阅览并朱批“该部议奏”“该部知道”或者没有朱批的,就交给军机处抄成副本进行保存。
总结起来就是,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和协助决策的智囊团,其主要特点是效率极高、保密性极强,业务覆盖了清王朝的大部分重要军政。
不过,雍正设立军机处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集中皇权。这里,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对军机处作以详细的介绍:
军机处的发展历程为,雍正七年(1729)置军机房,八年(1730)改名办理军机处,十年(1732)铸造关防。军机大臣是从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中进行抽调,人数不限,其正式称呼是“军机处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统称“办理军机大臣”,传统的“军机大臣”则是以上称呼的简称。
在军机大臣之下又有军机章京,负责满、汉、蒙古等文字工作,其成员是从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议政处等机构中进行挑选,人员也没有定数。
军机处的工作流程是,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在每天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进入值班房,七点到九点接受皇帝的召见,退出后,军机大臣再将有关决策书写成正式文件。
由于雍正特别勤政,所以对军机大臣的召见也并没有定数,有时候一天一次,有时多达几次,有时甚至对某一大臣频繁进行召见,典型就是张廷玉,经常下班就到半夜了。

雍正认为,张廷玉是自己的臂膀 图源/剧照
所以,要想在清朝做官并成为皇帝的股肱,最重要的素质绝对不是能力,而是要有一个好身体。
但是呢,虽然军机处经办的是核心业务,可它却并不是一个正式机构。首先,军机处只有值班房、没有正式的办公地点。军机大臣呢,也不是专职,他们在办理军机的同时还要兼顾原有业务,军机大臣之下的军机章京虽然专职在军机处办事,但他们的编制却在原部门。最初的军机处用曾经在乾隆朝做过军机章京的王昶的话来说就是,“无公署,大小无专官”。
既然军机处不是正式机构,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的编制也都在别的部门,所以,他们之间虽然在军机处有上下之分,但本质上还是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如此,他们就不能够结成一体,对皇权构成威胁。这就是雍正的聪明之处,在设置一个“机构”时也同时规避了其可能出现的问题。
当然,雍正设立军机处的最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集中皇权,这从他对军机大臣的选择上就能看出来,比如: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是雍正的心腹大臣;蒋廷锡能够协助允祥办理财政,说明也被雍正所信任;马尔赛也早得到了雍正的宠信,被雍正用为北路军营抚远大将军;莽鹄立在雍正初年为长芦盐政,也被雍正所宠信;哈元生,因为在西南的改土归流工作中成绩突出也被雍正所重用;讷亲,其后来能够被雍正选为顾命大臣也足见他在雍正眼中的地位。
除了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雍正也是重用心腹,比如,军机章京中的张若霭和鄂容安分别就是张廷玉和鄂尔泰的儿子。

雍正以军机处指挥帝国 图源/剧照
可见,雍正在将帝国的重要军政都集中到军机处之后,又通过以心腹人员为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的手段保证了权力的集中和业务的顺利开展。
最重要的是,军机处的设立让内阁的票拟权和议政处的决议权转移到了军机处,在军机处绝对为皇帝负责的情况下,雍正的皇权也就得以集中。还有,雍正所用的满人章京也是从议政处抽调而来,这也在无形中将议政处给边缘化了。当雍正的权力不被满洲贵族所掣肘时,帝国政务的运行效率也就提高了。
这样看的话,雍正的帝王术确实高明,其设立军机处的行为既满足了集权的需要,还提高了政务的运行效率,是一举两得。
由于军机处在现实中验证了其高效性和稳定性,所以这一制度就在清朝得以长期延续。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代王朝,没有比军机处更高效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