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死后,大西军是怎么一步步散伙的?
1382年,明军克复云南。为了云南能长久安定,朱元璋留下沐英镇抚当地土著大姓。此时的朱元璋还想不到,沐英治下的这块边陲之地,在两百多年后会成为南明抗清的大本营。
01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煤山。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
消息传到昆明,沐英的第十一世孙沐天波自诩兵强马壮,不鸟弘光朝廷。
然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你沐天波可以跟弘光帝叫板,那些土司就不能造你的反吗?
1645年十二月,蒙自土司沙定洲在昆明发动叛乱,沐天波猝不及防,逃往楚雄,投靠金沧兵备道杨畏知。云南巡抚吴兆元逃跑不及,被沙定洲俘虏。
事后,沙定洲胁迫吴兆元诬陷沐天波谋反,意图取代沐氏,统治云南。
石屏土司龙在田依然效忠沐氏,只是实力太弱,斗不过沙定洲。
1646年,清军进逼四川,大西王张献忠率军抵抗,战死于川西凤鸣山。
张献忠死后,他的四个养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接管大西军。
由于孙可望的资历和地位居四人之首,所以成为大西军的最高领袖。
在清军的攻势下,孙可望率大西军退至重庆,后又进入贵州。
张献忠早年伪降明朝时,负责监视他的人,正是龙在田。两人算是故交。
因此龙在田得知大西军动向后,第一时间派人联系孙可望,邀请其入滇,收拾沙定洲。
按理说,沙定洲叛乱是南明的内部问题,大西军管不着。
但云南比贵州富庶,发展空间更大,于是孙可望与李定国等人开会商议后,决定进军云南,寻求一块安身之地。
此时云南的土司和百姓对大西军不熟,而南明官员士绅对大西军还有敌意。
见此情形,孙可望派间谍潜入昆明,四下宣扬,说大西军是沐天波的妻子焦氏家族请来讨伐沙定洲的救兵。
接下来,大西军不打旗号,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沿途的官员、土司、百姓以为他们是来平叛的官军,全都开门欢迎。
沙定洲心知打不过大西军,果断放弃昆明,逃回了老家。
随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分头平定云南各地。
不久,艾能奇在征讨东川期间中箭阵亡,其部被孙可望收编。
李定国、刘文秀追击沙定洲,一战擒之,押回昆明处死。
孙可望与杨畏知在禄丰交火。杨畏知兵败投水未死,孙可望亲自劝慰,说清军已经打到了家门口,当下我们只有一致对外才能挽救危局。
杨畏知也深知时局艰难,便返回楚雄,劝说沐天波与大西军合作。
沐天波派儿子沐忠显与刘文秀接触,打探情况。
刘文秀给足了沐忠显面子。沐忠显回去大夸大西军众将仁义。沐天波遂与孙可望折箭为誓,约法三章:不用大西年号;不妄杀人;不焚庐舍、淫妇女。
沐天波回到昆明后,对云南各地官员、土司发布命令,要求他们接受孙可望的领导。
借助沐氏在云南的影响力,孙可望实施一系列改革,包括惩治贪官、恢复生产、整顿金融、开科举,很快稳定了局势。
1649年的元宵节,昆明大放花灯,四门唱戏,金吾不禁,百姓男妇入城观玩者,一片太平祥和的欢乐景象,仿佛人间乐土。
然而云南之外,却是人间炼狱。
1649年正月十八,南昌城破,清军见人就杀,二十万人惨死。
同月,清军攻克湘潭,大肆屠杀,尸填沟壑,血染湘江,城中幸存者不足百人。
更让人感到绝望的是,南明的几个小朝廷到死都不忘内耗,根本组织不起有效抵抗,被清军逐个击破。这会儿还有号召力的只剩逃亡海上的鲁监国朱以海,以及建都肇庆的永历帝朱由榔。
大西军在云南休养生息两年,兵力达到二十万。孙可望见永历帝混得不咋地,便派杨畏知送去黄金、马匹,表达联明抗清的意愿。
作为交换条件,孙可望希望永历帝册封他为秦王。
在孙可望看来,老子带二十万人撑场子,永历朝廷还不得乐疯,当场下旨封王?
然而永历君臣担心大西军入伙会影响自身利益,以明朝没有封异姓王的先例为由,只同意封孙可望为景国公。
杨畏知虽然也是明朝官员,但他级别不高,没接触过朝堂斗争,被这一幕搞得是又气又恨。这都啥时候了,还守着祖制呢?
兵部尚书堵胤锡一直主张与农民起义军合作。当初大顺军余部改编为忠贞营,与永历朝廷联合抗清,就是他促成的。
见杨畏知悻悻而去,胤锡反复劝说永历帝。
最终,永历帝派人快马加鞭追上杨畏知,表示可以封孙可望为平辽郡王,爵位比国公高一级,比亲王低一级。
02孙可望要求封王,具体是封郡王,还封亲王,其实不重要。他只是想展现自己有能力为大西军将士争取权益。
可就在杨畏知回去的路上,荒唐的一幕发生了。
南明浔州守将陈邦傅因为得罪了广东军阀李元胤和忠贞营,希望巴结孙可望,对抗李元胤和忠贞营。
这厮脑洞够大,竟然私铸秦王金印,派人送给孙可望。他还伪造圣旨,“任命”孙可望为监国,总理朝纲,节制天下兵马。
孙可望不知道圣旨、金印是假的,向全滇官兵、土司、百姓公布消息。结果等杨畏知赶回,孙可望骑虎难下。消息已经公布,如果收回,那不是打脸吗?以后还怎么带队伍。
因此,孙可望与永历朝廷协商,希望将错就错,承认他是秦王,至于假圣旨上写的其他职务和权力,他可以不要。
但永历朝廷不愿意将错就错,只同意改封“兴秦王”或“定秦王”。
与此同时,永历朝廷封贵阳军阀皮熊为匡国公,遵义军阀王祥为忠国公,让他们堵截大西军进入贵州。
孙可望勃然大怒,派兵吞并皮熊、王祥两部,整个贵州被大西军控制。
至于秦王,不封拉倒,反正老子在云南就是秦王了。
不得不说,永历朝廷确实是目光短浅。在那种生死存亡的时刻,区区一纸封王诏令就能让二十万大西军归附,这买卖划算。但是出于面子和利益上的考虑,永历朝廷就是一根筋,真是活该被清廷蹂躏。
1650年底,尚可喜攻陷广州,城内七十万遇难。
不久,清军兵锋直指肇庆,永历朝廷哪敢抵抗,赶紧走水路逃往南宁。
陈邦傅见清军势大,叛明降清,在西江上架起大炮,轰击永历帝的御船,随行人员死伤无数。
孙可望探听到永历帝行踪,派部将贺九仪率五千精兵前往南宁“护驾”。
当然,护驾只是明面上的说辞,贺九仪其实是来逼宫的——你们都混成这鸟样了,应该会同意封秦王吧!
结果内阁首辅严起恒依旧讨价还价,说秦王是朱元璋次子朱樉的封号,太尊贵,不能轻易给出,建议孙可望接受冀王封号。
贺九仪懒得废话,一棒子将严起恒敲进河里。左右见状,没人敢救。
永历帝也吓得不轻,只得正式册封孙可望为秦王。结束了这场长达两年之久的扯皮。
1651年初,孙可望出兵四川,击败各路军阀。
至此,大西军控制了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人口和地盘都扩大了数倍。
但随着孙可望大权独揽,他渐渐飘了,在贵阳设置六部机构,实际上形成了两个朝廷。
这并不是孙可望第一次野心膨胀。
大西军初定云南时,孙可望就有称帝之心。李定国坚决反对,孙可望很不爽,找茬打了李定国五十军棍。要不是李定国顾全大局,咽下这口恶气,大西军当时就分裂了。
孙可望一朝得势,对李定国尚且如此,对永历帝这个光杆司令自然更加不屑。
永历帝不甘心被架空,决定反击。
当初贺九仪弄死严起恒,杨畏知曾上书弹劾。永历帝认为杨畏知忠于明朝,便破格提拔其为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朝辅政。
孙可望得知消息,找杨畏知前来质问,大骂其忘恩负义。
杨畏知理直气壮,说:“你能接受朝廷赐予的秦王封号,我为什么不能接受朝廷授予的大学士?”
孙可望吵不过杨畏知,面子上挂不住。同时为了震慑永历君臣,不许再挖墙脚。遂命人将杨畏知处死。
但此举激增了大西军的内部矛盾。李定国与杨畏知的私交很好,得知好友被杀,李定国对孙可望更加不信任。
1651年冬,尚可喜、耿继茂和孔有德合击南宁,永历帝仓惶出奔,前往广南(云南广南)落脚。
当时,李定国驻军昆明,孙可望担心永历帝落到李定国手上,影响自己的权威,便派人将永历帝接到贵州安龙府软禁。玩了一手挟天子以令诸侯。
打这时候开始,永历朝廷丧失所有军队和地盘,南明名存实亡。
1652年春,清廷命孔有德、吴三桂分别进攻广西、四川,对云南形成夹击之势。
孙可望既然是事实上的一把手,接下来的抗清大旗,自然由他来扛。
同年五月,孙可望以刘文秀为北路军主将,率白文选等部收复四川;以李定国为东路军主将,率马进忠、冯双礼等部进攻湖南。孙可望则留守贵阳,为前线提供军需物资。
继1647年第一次抗清高潮后,大西军又掀起了第二次抗清高潮。
03大西军此次出征,订约法五条:不杀人、不奸淫、不抢财货、不宰耕牛、不放火,有力地保证了军纪和部队战斗力。
四川战场,刘文秀旗开得胜,陆续收复失地。吴三桂引兵来战,先胜后败,灰溜溜地逃往绵州。
湖南战场,李定国势如破竹,连克沅州(湖南芷江)、靖州(湖南靖县)、武岗。孔有德从广西派兵支援,李定国抢在援敌之前,攻取宝庆(湖南邵阳),消灭清军五千。
七月,李定国率军进入广西,打得孔有德自焚而死,并活捉叛将陈邦傅。孙可望下令将陈邦傅剥皮实草,给永历帝报了当年的西江炮打御船之仇。
八月,李定国突然杀回湖南,连取全州、永州、衡州(湖南衡阳)。
湖南清军被李定国打怕了,纷纷逃跑。李定国抓住时机,令马宝出击广东北部,攻取阳山、连州等地。
马宝出身大顺军,李自成死后,他归顺了永历朝廷。
广州沦陷前夕,马宝率军救援,但在半路被尚可喜击败。广东全境沦陷后,他带着部队退到广西山区打游击。不久前才加入李定国麾下。
有马宝在广东牵制尚可喜,李定国趁机派冯双礼、马进忠北取长沙,攻占常德、岳州等地;又命高文贵进入江西,连下永新、安福、永宁等地,取得了史称“湘桂大捷”的胜利。
清军在南方接连失利,清廷大为震惊,急忙派敬谨亲王尼堪率领三贝勒、八固山,共十五万精兵朝长沙扑来。
面对强敌,李定国制定了周密部署:大西军暂时退出长沙,引诱尼堪南下。待清军过衡山时,李定国从蒸水(衡山西南)发动正面攻击,冯双礼、马进忠从背后包抄。一旦合围成功,势必能全歼清军主力!
但李定国刚刚制定计划,冯双礼就将内容透露给了孙可望。
此前几年,大西军的主要业务是发展经济、恢复民生,这是孙可望擅长的。大反攻开始后,大西军的主要业务是作战,而这是李定国的强项。
一时间,李定国的风头盖住了孙可望,永历帝还遣使慰劳李定国,说:“自虏入关来所未有之创举也。卿之功于国家大矣哉!”
孙可望见永历帝与李定国联系,很不高兴,想着怎么使绊子,便密令冯双礼退出伏击。
马进忠见冯双礼跑了,也率部撤离战场。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率军进抵衡州,与李定国遭遇,双方大战,不分胜负。
五天后,李定国佯装败退,尼堪追至衡州城小西门外的演武坪,突然一声炮响,早先埋伏的大西军从四面八方杀出,尼堪在混战中被斩杀。同时被击毙的还有一等伯程尼、轻车都尉克淖特等几十员将佐。
清军失去主帅,大败而逃。就在李定国下令全线出击时,有探子来报,说冯双礼、马进忠早跑没影了。李定国无奈,只得下令收兵,向武岗转移。
战后,永历帝下旨,封李定国为西宁王,封刘文秀为南康王。
然而刘文秀的王爷金印还没捧热乎,他就因为轻敌,在四川阆中被吴三桂击败。
孙可望嫉妒李定国,也嫉妒刘文秀,便以此为由,削去刘文秀的爵号,收编其部。
一些大西军将领对此表示不满,孙可望不在乎,又扣发李定国的军饷和补给。
大西军内讧,攻势只能暂缓,清廷趁机开会商讨应对措施。有人建议放弃湖广等南方七省。顺治帝认为太离谱,当场否决。
一番研究后,清廷决定“以汉制汉”。
1653年,顺治帝任命洪承畴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军务。
为什么是洪承畴呢?因为降清之前,他与农民起义军多次交手,熟门熟路。而他统领的绿营将领中,也有不少出身农民起义军,如王辅臣、李本深、胡茂祯、白广恩等。
历史是何其讽刺,二十年光阴轮回,当年的明朝督师变成了清朝督师,当年的大西军变成了明军。
洪承畴上任后,发现李定国能打出如此迅猛的攻击,是因为孙可望之前几年在云南休养生息,积累了大量钱粮。而从总体上看,西南经营得再好也比不上中原。
于是,洪承畴的战术是“拖”,消耗大西军的战争资源。只要陷入僵持,孙可望、李定国必然产生矛盾。
果然不出洪承畴所料,孙可望率军进至湖南,邀请李定国到沅州议事。
李定国行至半路,刘文秀之子刘震秘密派人来告,说你不能去啊,孙可望想杀你。
于是,李定国致书孙可望:”成败就在眼前,我们应该齐心协力恢复大明江山,请秦王不要听信谗言,使我们自相残害”。
孙可望接信后,似乎是计谋被戳穿,顿时恼羞成怒,出兵攻打李定国。
李定国为了顾全大局,只好率五万余人转战广西。
没了李定国牵制,孙可望很快就自食恶果,在“岔路口之战”中被清军击败,导致湖南得而复失。
04孙可望拉了坨大的,却没有自贬,诸将的不满情绪立刻被激发了出来。一些人对孙可望的领袖能力产生质疑,认为倘若李定国在,不至于遭此失败。
但李定国离开孙可望,日子同样不好过。
1653年三月,李定国围攻肇庆,遭到尚可喜的拼死抵抗。相持一个多月,大西军粮草耗尽,被迫退回柳州休整。
1654年七月,李定国第二次进军广东,连克高州、雷州、廉州、琼州四府,包围广州门户新会。
尚可喜率军救援,被李定国杀得大败。
但新会城中的清军不是善茬,在有粮食的情况下就开始杀人为食。
整场新会攻防战,清军吃掉上万百姓。很显然,这是一帮经验丰富的禽兽。
大西军围攻新会几个月,各种手段用尽,死活就是攻不进去。而李定国此时也犯了骄傲轻敌的毛病,他以为清军粮草耗尽,命令罢攻,采用围困战术。
同年十二月,清廷靖南将军朱玛喇,以及尚可喜、耿继茂率十万大军增援而来。
清军来的都是生力军,大西军则因遭遇瘟疫,士气不振。结果一场激战下来,李定国惨败,损失两万人、十三头战象、二十门红夷大炮、三千匹马。
由于元气大伤,李定国只能撤回广西。粤西四府六十万百姓知道清军的尿性,届时必然又是一场大屠杀,因此要求一起撤退。
为了掩护主力和百姓,李定国亲自断后,在横州斩杀清军上千人。
战后,李定国清点部队,只剩下六千人。孙可望又故意切断物资援助,这导致李定国无力再发动进攻,只能龟缩西南一隅。
话分两头,李定国事业不顺利,孙可望自然要趁机秀肌肉,展示领导力。
为此,孙可望启用刘文秀,这既是借重刘文秀的能力,也是想拉拢刘文秀对抗李定国。
但朋友间的信任一旦破裂,再想修复就很难了。刘文秀不信任孙可望,孙可望也防着刘文秀,两人担心对方算计自己,互相猜忌,始终无法拧成一股绳。
1654年,刘文秀率军东出,计划与拥戴鲁王监国的张名振等部在江南会师。
当时清军援兵还在路上,刘文秀只需要面对洪承畴临时拼凑的绿营兵。
不料,孙可望这时却整出“十八先生之狱”,处死了内阁首辅吴贞毓等十八位大臣,搞得后方人心惶惶。刘文秀只好按兵不动。
几经拖延之后,刘文秀在1655年五月进攻常德(南明最后一次主动出击)。可清军这会儿已经部署到位,刘文秀也犯了战术错误,致使水师孤军深入,兵败常德城下。
孙可望正有篡位之意,便再次借机罢免刘文秀,将其贬到昆明。
永历帝见孙可望之心昭然若揭,为求自保,派人向李定国求救。
李定国不想与孙可望翻脸,却又不得不支持永历帝。因为拥戴鲁监国的郑成功,拥戴永历帝的大顺军余部,不会承认孙可望。如果失去他们的支持,单靠大西军无法完成抗清救国的大业。现如今必须拥戴永历帝,才能把各路抗清武装团结在同一面旗帜下。
1656年正月,李定国发兵安龙。
孙可望闻讯,令白文选将永历帝挟持到贵阳。白文选不满此举,以安龙地方偏僻,不易调集民夫为由,拖延移跸时间。
正月二十二日,李定国与永历帝相见,君臣相抱持痛哭。
随后,李定国、白文选护送永历帝前往昆明。
昆明守将贺九仪等人是孙可望的部下,准备抗拒李定国。
刘文秀见状,心想李定国要是完了,孙可望肯定容不下自己,便主动与李定国结盟。
在刘文秀的游说下,沐天波决定迎接永历帝。沐天波虽然没有兵权,但威望极高,昆明军民大多支持他。贺九仪那帮人不敢犯众怒,只好开城迎驾。
永历帝平安入滇后,封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白文选为巩国公,贺九仪为广国公。所有大事都归李定国处理。
不久,李定国、刘文秀派人与孙可望和谈。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李定国和刘文秀听取白文选的建议,将孙可望在昆明的家眷送至贵阳。
然而孙可望并不领情,留下冯双礼守贵阳,以马宝为先锋,自己另率一军随其后,合兵十四万,气势汹汹杀向昆明。
李定国、刘文秀只有五万人,其中不少还是新收编的孙可望党羽。
但大西军官兵不愿意打内战,孙可望觉得昆明空虚,派马宝、马进忠前往偷袭,结果二马扭头就把消息告诉给了李定国。
偷袭不成,孙可望决定在云南曲靖附近的交水河畔与李定国会战。结果各营将士见到李定国,都大喊:“迎晋王!迎晋王!”
顷刻之间,孙可望部几乎全都倒戈。孙可望见大势已去,带着几十名亲信逃走。
冯双礼得知孙可望兵败,闭门不纳。昔日嚣张跋扈的秦王,如今沦为丧家之犬。
打败孙可望,接下来又是论功行赏:白文选晋封巩昌王;冯双礼封庆阳王;马进忠封汉阳王;马宝封淮国公。
05孙可望虽然处境糟糕,但余威尚在。只要他认个错,仍然可以与李定国、刘文秀重归于好,联手抗清。
再不济,他宣布隐退也行。没人敢拿他怎么样。
但孙可望输红了眼,居然跑到长沙,投靠了清廷。
洪承畴督师数年以来,始终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就是因为孙可望布防御严谨,无隙可乘。如今孙可望主动来投,让清军摸清了大西军底细,西南的抗清形势急转直下。
1658年正月,清军三路大军攻打贵州。
刘文秀主张永历朝廷移驻贵州或四川,这样更便于反击。
李定国此时跟孙可望一样,变得多疑。他只信任自己人,不相信从孙可望的旧部,对刘文秀也不信任。因此反对移跸。
同年四月,刘文秀病死,当初同生共死的四兄弟,如今只剩下李定国一人。
七月,李定国部署反击。当时清军初入贵州,力量分散,如果李定国能集中兵力,攻破一路,战局可以扭转。
但李定国中了洪承畴的计。洪承畴写信给李定国,说自己打算跟吴三桂一起回归南明。
李定国不知道真假,延缓增兵,贻误了战机。
直到八月,李定国才率师东进,却又遇上雨季,日行止一二十里,士气低落。而清兵则得到喘息之机。
事实证明,李定国、孙可望各有各的强项,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大业。一旦分裂,单靠李定国,根本玩不转。结局只能是走向灭亡!
九月,清廷增派信郡王多尼为三路统帅,进趋云南。
十一月,多尼指挥中路清军在鸡公背大败冯双礼;吴三桂率北路清军在七星关大破白文选;征南将军卓布泰率南路军攻陷安龙。
李定国闻讯,亲率三万人在炎遮河双河口(今四川荣县旭水河与釜溪河交汇处)与卓布泰决战。
是役,李定国初战告捷。然第二天忽然北风大作,炮火点燃了茅草,大西军阵地被烈焰包围。清军以孙可望的降军为先导,大举进攻,李定国惨败,退回昆明。
不久,李定国下令大西军全部撤至云南,贵州彻底陷落。
紧接着,三路清军攻入云南,屠杀大西军和当地百姓四十万人。
马进忠在这一时期病死,其子马自德接管部队。
鉴于昆明无法坚守,李定国与永历帝、沐天波以及众将开会,商议是走是留。
留的话,怎么阻击。
走的话,走去哪儿?
刘文秀的余部主张北上川南或陕西。
李定国对广西比较熟悉,主张反向突围到广西、越南。
沐天波则主张退往滇西。如果滇西不行,就撤到缅甸。
永历帝更信任沐天波,便选择退往滇西。
李定国服从决议,负责保护永历帝撤退。
冯双礼率部留守昆明,被清军俘杀。清军进入昆明后,又是大屠杀。
马自德和马宝两部被清军包围,无奈剃发降清。
1659年二月,吴三桂在磨盘山追上李定国。李定国与高文贵设伏,准备干掉吴三桂。
但因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投敌,伏歼战打成了阻击战,双方都损失惨重。
磨盘山之战后,南明灭亡成为定局。
与此同时,沐天波护送永历帝退往保山,后又经腾冲逃到缅甸境内。
由于沐家和缅甸来往多年,缅甸国王莽达收留了一行人。
随着云南抗清斗争被清廷镇压,孙可望也失去价值。
1660年,孙可望随顺治帝出猎,“意外”中箭身亡。
同年,吴三桂威胁莽达,要他交出永历帝,否则就要出兵讨伐。
莽达担心交人,李定国会报复。不交人,吴三桂又来讨伐,只得一味拖延时间。
在此期间,高文贵率军进入缅甸迎驾,给永历帝撑场子。莽达大恐,强迫永历帝出谕旨,命高文贵退兵,高文贵只得出境,郁郁而终。
吴三桂见莽达惧怕大西军,便采取招降措施,策反了贺九仪。
李定国得知贺九仪要去投降,将其斩杀。
随后,李定国、白文选决定武力抢夺永历帝。
但大西军身处异国他乡,得不到当地百姓支持。而莽达控制永历帝,可以威胁永历帝命令李定国退兵。这就导致李定国、白文选两部打越越弱。
1661年,缅甸发生政变,莽达被弟弟莽白杀害。
莽白自立为王后,派人向永历帝索取贺礼。
永历帝飘泊异邦一年多,早就坐吃山空,裤兜比脸还干净,哪还有贺礼可送。
莽白见永历帝身上已经榨不出油水,便决定巴结吴三桂。
同年七月十八日,莽白设下了鸿门宴,将大学士马吉翔等几十名南明大臣杀害。史称”咒水之难“。
沐天波借助家族威望,本来可以免于一死。可他不愿意苟活,在干掉八名缅兵后,被缅军开枪射杀。
十二月,莽白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
白文选的部将张国用、赵得胜得知消息,认为继续坚持已无意义,便挟持白文选投降了吴三桂。
尽管身边战友死的死,降的降,李定国依旧没有放弃希望,他试图联络与缅甸有矛盾的暹罗(今泰国),准备先打败缅甸,再反攻云南,救出永历帝。
但就在此时,噩耗传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二十五人在遇害。
此前,李定国已经是疾病缠身,身体状态越来越差。
听闻噩耗,李定国对局面感到绝望,一病不起。
1662年六月二十七日夜,李定国死于勐腊(一说景线)。临终前,他嘱咐儿子李嗣兴及部下靳统武:“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不久,靳统武病故。在饥饿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之下,李嗣兴独木难支,最终还是选择了降清。
有数千官兵宁死不降,聚于阿瓦河东百里。后来的桂家(桂王后裔)与敏家(岷王后裔)就是这些明朝遗民的后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