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秦国为何统一中国后14年就崩溃
秦国作为一个诸侯国,存在的时间很长。即便是从正式被周天子封为诸侯国算起(前770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也存在了549年。但看似强大的秦国反而在统一中国后,仅仅维系了14年便崩溃了(前221-前207)。
从这个意义上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同时,实际上也消灭了它自身。可谓是成也统一中国,败也统一中国。如果秦没有消灭六国而统一中国,它决不能可能在14年后灭亡。
五百年秦国为何统一中国后14年就崩溃,这在西汉初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贾谊的过秦论,陆贾的马上马下说,都是其中所涌现出的代表性观点。贾谊的核心观点是“仁义不施”,而陆贾的马上马下说也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刘邦一贯重行动而轻读书,对当时的俗儒更是深恶痛绝。有一次,他甚至尿到一个自称为儒者的帽子里。所以,在荣登大宝之后,对陆贾老是劝他多读诗书,甚是反感,大骂道:“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但陆贾的回怼成为永恒经典:“居马上得之,安可以马上治之乎?”真正触动刘邦的是陆贾接下来的话:“秦任刑法不变,卒死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秦任刑法不变”,是说秦国在统一中国之后,依然坚持法家专制不变,企图将原本在秦国一国实行的法家专制暴政在全中国推行。而东方六国的老百姓,崇尚和习惯于义理、仁政,对法家暴政极度不适,于是才会蜂拥起义,让秦朝统治迅速瓦解。
“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如果秦国在统一中国之后,抛弃此前的法家专制,而改行仁政,老百姓就不会不满,陈胜也不会起义,即便起义了也不会“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样一来你刘邦那还有机会去做皇帝。
刘邦也是步陈胜之后尘,靠造反起家,并最终称帝登基。
尽管刘邦不爱读书,但其领悟能力却是一流的。陆贾的这番话,让他顿悟两个道理,两股矛盾的情感犹然从心底涌起。
一方面,他要感谢秦始皇,正是他给刘邦创造了由草根快速逆袭成皇帝的机会。如果秦国不统一中国,皇帝的职位就压根不会在中国出现。如果秦始皇不愚昧固执地继续搞法家专制,而能随之切换成仁政,皇帝之位就不会快速流失。
历史的事实似乎就是,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创造皇帝这个职位,就是在为刘邦做嫁。
另一方面,他又突然感到脊背发凉,担心自己的汉朝会重蹈秦朝覆辙。于是,他当即做了一个决定,让陆贾有空就给他讲课,讲诗书及儒家的治国道理。
毕竟是给皇帝讲课,陆贾是丝毫不敢马虎,每讲一课之前,他都会做充分的准备,写好讲义。这些讲义最后被编成了一本书:《新语》,并流传之今。如果大家想听听陆贾究竟给刘邦讲了啥,不妨读一读。
贾谊的“仁义不施”和陆贾的“秦任刑法不变”实为一体两面:正是因为“任刑法不变”而“仁义不施”。“刑法”的法家专制也就是陆贾所谓的“马上”,而“仁义”就是“马下”。
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源不是统一中国,而是没有及时完成“马上-马下”切换,由刑法模式转换成仁义模式。
自商鞅变法起(前356年),秦国自身靠着刑法模式而崛起强大,但是,秦朝统一中国后,这种法家模式却又让其彻底崩溃。真可谓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同时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法家专制,适合秦国,但不适合东方国家,尤其是秦末爆发农民起义的黄淮平原地区,就是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区域。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就是豫东、鲁西南、苏北、皖北的四省交接区域。
陈胜、武广、刘邦、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四大领袖,孔孟老庄是中国文化上的四大圣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来自黄淮平原。
事实上,黄淮平原是中国文化核心区,中国的义理、仁义文化就是在这里起源,并逐渐向四周扩散,甚至影响世界。
自中国文明伊始,这里的人们都世世代代生活于义理文化之中,并创造出以义理为内核的知识体系和制度体系。他们习惯于义理文化,热爱她,当她遭受破坏时,会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地去捍卫她。这就是孔孟说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而秦国则远离中国文化核心区,在早期一直被中国以蛮夷视之,直至公元前770年,它才被周天子接纳,成为诸侯之一员。但是在文化上,它和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依然有差距和隔阂。
所以,背离义理、不施仁义的法家思想在中国出现后,最先接纳和实施的,就是秦国,而且大获成功。因为秦国的文化中本来就缺失义理和仁义,所以能够和法家相适应。
但是,以黄淮平原为核心的中原国家,其文化是以义理和仁义为基石的,因此,无法适应法家。而当秦国靠武力统一中国后,秦国便企图将本在秦国实行的法家专制,推广至全国,包括中原地区。于是矛盾和冲突便爆发了。
事实证明,秦国有能力打败东方中原国家的贵族,但却无力战胜那里的人民。在战国时期,秦国只是和东方国家的贵族斗,而统一中国消灭了贵族之后,秦国所面对的敌人是东方的人民。显然,人民比贵族强大的多。
这就是贾谊所说的“攻守之势异也”的根源所在:对手和敌人变了。这是秦始皇所始料不及的,事实上也远远超出了其认知能力。
所以,秦末农民起义,不仅仅是阶级斗争,农民阶级VS皇帝统治阶级,而更是文化冲突、文化对抗:背离义理的法家VS中国固有的义理文化(也可称之为儒家文化)。
因此,儒法之争并仅仅是一个学术争论,秦末农民起义实为儒法之争的战争版。农民义军是捍卫义理的一方,而秦军则是破坏义理的一方。因此,农民军战胜秦军绝非什么成王败寇,而是义理战胜反义理。
所以,农民造反才叫“起义”,造反者才叫“义军”。起义就是仗义起兵,用武力去捍卫义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