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吕雉杀害后,他的妻子主动交出儿子,此举反倒保下了其性命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橘子编辑|橘子
《——【·前言·】——》
韩信死得突然。一场“召见”之后,再没有走出长乐宫。尸体被弃于地,三族在数日内清除干净。他立下的军功,封过的诸侯,收过的城池,全没了意义。
一纸指控,一次入宫,一刀斩落。史书写了“夷三族”,却没有说清楚人是怎么死的,家人去了哪里。
权臣遭忌,功臣命绝韩信死的时候,不到四十岁。他没有在战场上战死,也不是病死,更不是走投无路自尽。他是被算计死的。死得干脆,死得不明不白,死得像没存在过。长乐宫里刀起人落,没有审讯,没有公示。他的尸体被扔在宫墙之内,消息没有传出宫门,就已经开始清洗他的亲族。
回到最开始,韩信并不是一出生就注定高位。他年轻时寄人篱下,靠亲戚接济过活,曾在淮阴城下乞食,靠饭馆施舍度日。因为身形瘦弱又沉默寡言,被人耻笑,被市井无赖逼着从胯下爬过。他忍下了,什么都没说,也没报复。
后来刘邦起兵。他加入,不被重用,天天跟着行军打杂。帐下小兵一个,连口号都喊不到前排。但他喜欢研究兵法,拿根树枝在地上画阵型,被人笑话“痴汉”。直到萧何三次追出城门,把他请回来,才改变命运。
这一请,成了汉室的命门。
韩信被封大将军那一年,刘邦在关中腹背受敌。项羽强兵在东,三秦旧势未平。韩信接任后,连下数城,一战定三秦。紧接着从井陉口突袭赵国,夜渡潞水,击破燕军,奇袭临淄。他不是靠人脉,不靠世家,不靠资源。他靠的是兵法和胆子。
每一次胜仗都让他离刘邦更远。他功劳太大,大到不能控制。楚汉战争后期,刘邦不得不封他为楚王,给他十万兵,给他封地数百里。可封得越高,心越不安。
刘邦的权术从不遮掩。彭越被杀,英布被削,韩信再不识趣,就是下一个。于是他“诈称有病”,不回封地,留在长安。刘邦答应他留京,但兵权没了,城池没了,名号还在,实权已经一干二净。
他清楚局势。那些年,他不再出谋划策,不主动说话,也不求恢复兵权。他表现得像个听话的失宠功臣,和善,退缩,毫无威胁。但就是这副样子,让吕雉更不放心。
吕雉看得透,他不动不是服从,是等待。她不会等。
那年正月,北地传来消息,陈豨叛了。他曾是汉将,驻守代地,如今趁刘邦南巡时举兵反汉。刘邦震怒,率军北上。朝中留吕后摄政。这时候,有人举报,说韩信暗中通陈豨,准备里应外合。
举报人叫乐,一个舍人,小人物,名字在史书里只出现一次。这人是否真存在,是否真举报,无从考证。但这个情报,给了吕雉出手的借口。
她没有犹豫,召萧何入宫密谋。她知道韩信疑心重,宫中不肯轻入。于是用萧何之名传话,说皇后有事相商。萧何去见韩信时,带了几人,口气平和,神情镇定。韩信犹豫了一下,还是进宫了。他看见的是熟人,不是士兵。
长乐宫的门在他身后关上,一声轻响。他刚踏进前殿,几步还未走完,殿后杀声骤起。甲士突现,刀光直下。
没有审问,没有对质,连罪名都没读。他连喊冤的机会都没有。
吕后不想给他时间辩解。她不要证据,只要结果。她要的,是让这位曾统十万兵、令百城俯首的人,死得像个叛徒一样。
死后数日内,命令传出:“夷三族”。父母、兄弟、妻儿,所有有韩信血脉的人,一个不留。
他的战功,封号,地盘,兵符,一夜之间全被抹除。
门一关,刀就落,尸体没出宫墙前206年,汉军攻入关中。韩信已升任大将军,执掌兵权。他接下的第一个任务是平定三秦,秦朝旧地兵力复杂,反复易手。他用了四十天时间,拿下了关中三郡。不靠人海,不靠城防,靠调兵遣将和心理战。
当时没有人敢断言他能赢。他赢得太快,快得让刘邦开始警觉。但刘邦又不能撤他,因为项羽未灭。
前204年,韩信出兵赵地。夜间强攻井陉,背水列阵,一战定赵,迫使赵王降。几个月内,他又收并燕地,平定齐地。到这一年年底,整个黄河以北几乎全被他掌控。
他请求称王。刘邦一开始不允,最后妥协,封其为齐王。
项羽死后,韩信短暂被封楚王。但不到几个月,刘邦“巡楚”途中亲自解除其兵权,改封为淮阴侯,令其入京。
表面是荣誉,实则监控。韩信没有带兵,也没有实地管辖权。他“住在长安”,也就是“被软禁”。
从那之后,他再没出征,再没参与军政。只见人,不见兵。他被切掉的,是权力的手臂。
他知道自己危险,却没有选择。起兵反叛?没有人跟。逃回封地?封地早被收回。他只能忍,静观朝局。
他偶尔还参加宫中宴饮,表情和气,说话小心。连那些曾被他斩败的将领都觉得他“失了锋芒”。
前196年春,陈豨起兵。他是韩信旧识,也是旧下属。韩信是否联系过他,无从验证。但“舍人乐”的一句举报,就足够致命。
吕雉动了。她知道机会来了。她不用再等刘邦裁决,她自己就能给出答案。
她召来萧何,让他把韩信“请进宫”。不是传唤,不是征召,是请。
韩信没有拒绝。他信了。信那个曾救他三次的萧何,信那个曾封他为王的朝廷。
他走进长乐宫时,穿的是便服,没有佩剑,也没有护卫。宫门关闭的瞬间,他大概已经明白了。
他没有喊冤。没有挣扎。他只是被刀砍倒,像一匹老马,被主子放弃后当作肉处理。
外面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消息几天后才传出,只剩两个字:“夷族”。
那一年春天,长安风很大,刀也快。
妻交子换命之说韩信死了,尸体未入棺,名字从朝廷除名。“夷三族”的命令随之下发,不留空隙。这是西汉初期最严厉的处置方式之一。父母、妻儿、兄弟、族人,一个不放过。
但从这场清洗之后的沉默中,开始有声音传出。不是当时的,而是后来的。
传说中,吕雉亲自下令诛杀韩信的儿子。韩信妻子当庭叩首,请求亲自交出孩子,说愿意配合朝廷,不逃不抗,不藏不救。吕雉看她顺从,竟改了主意:儿子照杀,妻子留下。从此一人苟活,余生沉默。
这是一个悲剧模板。够狠,也够“母性”冲突。
这种说法,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是清代笔记。谁写的不清楚,只有一段短句,被后人转录引用。之后的小说、史话、野史纷纷加料,把这个桥段写得更完整、更悲惨。有人写她送儿子入诛杀队伍时“面无表情”;有人写她“跪在长乐宫外三日不语”;甚至还有人写她后来被收入掖庭做女官。
但正史一句未提。
《史记》对韩信死讯交代简略。只说“斩之,夷其三族”,再无下文。《汉书》复制了这一说法,连细节都没补。《资治通鉴》援引两书内容,仍然无一字谈及韩信家属后事。
这个传说的另一种变体,是“萧何换子”。比起“交子保命”,它更像家族修谱时的补救策略。大意是说,萧何偷偷将自己儿子与韩信儿子对调,用自己的孩子代替韩信儿子被杀,真正的韩信儿子被藏匿、收养、流落乡间。
于是就有了一些家谱在后世写上“韩信后裔”,用此一说自证血脉。这些家谱大多出现在南方某些韩姓宗族中,内容不一致,版本不统一,但都绕不开“萧何换子”这个核心情节。
问题是,韩信和萧何是否有孩子都无明确记录。萧何是否参与族诛过程,《史记》也没有说。更重要的是,在诛三族的执行命令中,代子赴死这种“调包”几乎不可能成功。
吕雉对诛杀的要求是彻底。她曾经为了清除赵王如意,让人调换侍从路线,诱杀于酒宴。她对戚夫人,不只处死,还要折磨成“人彘”。她对韩信,不可能手软。
如果妻子能靠交出儿子而苟活,那就不是吕雉了。
但这种说法仍然流传。一种解释是,韩信太出名,不能没有“后”。人们不愿意承认这样一个战神死得绝后,于是编出了生路。
交出儿子、保全性命的女人形象,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中。《楚汉传奇》中,她面无血色,亲手将襁褓中的儿子送出宫门。《大风歌》中,她跪在吕雉面前,眼神绝望无光。这些形象深入人心,却没有历史证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