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5 13:34

朱元璋的洞察与历史教训






朱元璋得了天下后,曾召集大臣探讨元朝灭亡的原因。大臣们大多觉得元朝统治太宽松,可朱元璋却指出,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了。这一观点,可谓是一针见血,也揭示了一条重要的执政规律。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越南发生政变,国王黎维祁向清朝求救。两广总督孙士毅奉命带兵平叛,很快就取得了胜利。黎维祁十分感激,甚至提出让孙士毅当国王,自己退居二线。乾隆得知后很高兴,封孙士毅为一等谋勇公,还调他回京担任军机大臣、兵部尚书。

孙士毅回京后,有一次在皇帝办公室外等候乾隆接见,手里正把玩着一个东西。这时,军机大臣和珅笑眯眯地走了过来,问他带了什么奇珍异宝回来。孙士毅忙说没有,和珅却不依不饶,一眼就盯上了孙士毅手中的鼻烟壶。那鼻烟壶是一颗特大珍珠雕成的,在阳光下玲珑剔透、美轮美奂,足有鹌鹑蛋那么大。和珅爱不释手,竟然想让孙士毅把它送给自己。孙士毅赶紧解释这是献给皇上的,已经报告过了,下次再给他弄一个。和珅这才拍拍他的肩膀说开玩笑的。

可过了几天,和珅又来找孙士毅,神秘兮兮地说自己也弄了个鼻烟壶,让孙士毅帮忙看看。孙士毅一看,大吃一惊,这正是自己送给皇上的那个!他悄悄查阅了皇上的赏赐登记簿,发现近期并没有任何赏赐记录。



原来,和珅可以随意出入宫廷的禁区,就像在自己家一样。他没事就喜欢去内务府库房转悠,看到喜欢的东西拿了就走,根本不打招呼。后来嘉庆皇帝抄他家时才发现,国内外进贡给乾隆皇帝的宝贝,最好的都在和珅家。孙士毅不禁暗自叹息,宫中那么多管理制度,在和珅面前竟然如同废纸一般。

不仅是资产管理规矩形同虚设,军事制度也是如此。乾隆帝的养子福康安,领兵镇压苗民起义时,到了前线受不了苦,竟然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副手,自己整天在司令部里喝酒行令、欣赏歌舞表演。西南苗民起义从雍正时期开始,一直到同治时期才勉强结束,前后拖了120多年,这也把大清拖得疲惫不堪。

康熙皇帝晚年身体不好,工作积极性也不如从前,对干部过于宽容,采取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的政策,这就埋下了官场风纪滑坡的种子。不过,康熙前期的 “宽仁” 并非全无益处 , 他推行 “轻徭薄赋”“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减轻百姓负担,为清初社会稳定与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只是晚年精力衰退后,对官员的约束才逐渐松弛,吏治隐患才随之凸显。

到了乾隆皇帝时期,他宠信和珅,纲纪废弛,吏治败坏,官员们逍遥自在,康乾盛世也逐渐走到了末路。事实上,乾隆前期也曾秉持 “严苛” 思路整肃吏治,比如严惩云南总督李侍尧贪腐案,一时官场风气较为清明;但到了统治后期,他对和珅的宠信逐渐打破制度约束,纲纪废弛的问题才重新凸显。嘉庆时期,各种规矩更是名存实亡,大清国运一路下滑。

嘉庆帝最无奈的是,朝廷内部经常发生泄密事件,皇上要处理谁、提拔谁,还没发文,当事人就知道了。

调查后发现,消息竟然是从军机处泄露出去的。军机处可是皇帝的最高办事机构,处理的都是军国大事,保密纪律本应十分严格,可不知从何时起,军机处就像个通讯社,各种国家机密不断外流,一点严肃性都没有。

嘉庆帝曾描述说,很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办公室和走廊里整天吵吵嚷嚷、人来人往,就像闹市区一样。他们名义上是来汇报工作或找领导签字,实际上都是来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

嘉庆十八年(1813年),发生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几个农民差点儿就把皇宫给端了,这其实也不是偶然现象。

再看看嘉庆皇帝的爷爷雍正皇帝,他的做法就完全不同。康熙去世后,雍正登基,朝鲜国王派特使来北京庆贺。这个特使很有观察力,回国后他报告国王说,大清很有希望,康熙朝的兴盛将会延续。国王问他原因,他说康熙晚年时,自己每次到北京,看到紫禁城内外的警卫人员,个个松松垮垮,没个站相,夏天的时候更糟糕,有的甚至脱掉军服、扔下枪械,光着膀子喝茶、睡觉、下棋、吃西瓜,互相打闹戏耍。但这次不一样,警卫部队风纪严谨,态度严肃,着装整齐划一,目光炯炯有神,让人顿生畏惧之心。

雍正确实是一位胸怀大志、锐意进取的大政治家。他为了大清的长治久安,创设了军机处,集中权力推行新政。他严明纪律、规范行为,从重从快地打击懒惰和贪污现象,铁血凛然地整顿官场。在很短的时间内,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就焕然一新,行政效率也大幅提高。政治清明了,经济自然也就发展起来了,国库也逐渐充盈,迅速弥补了前朝的赤字。

可见,“宽” 与 “严” 本身并无绝对优劣,关键在于 “对谁宽、对谁严”:对百姓需宽仁,保障民生;对官员需严苛,严明法纪 ,若颠倒过来,对官员纵容、对百姓苛待,再完善的制度也会沦为虚设。



就拿军机处来说,雍正一开始就对军机处官员要求十分严格。他规定大家必须在凌晨五点之前到岗,而且要保证今日事今日毕,不能拖拉。他还改变了惯例,减少了递送公文的层级,做到直接送达,甚至创造了日行800里的纪录,就像今天的“快递”一样,保证了政令的畅通。

同时,他严格保密纪律和廉政制度,绝不允许跑风漏气和以权谋私。比如四川布政使程如丝犯了大罪,在死刑判决书送达成都之前一周,他就知道了结果,并自杀逃避了法律制裁。雍正抓住这个案例,严肃处理了泄密者,还开展了警示教育,完善了制度,给军机处工作人员划了一道醒目的红线。

最早在军机处工作的张廷玉,深受皇帝信任,几乎所有重要文件都是他起草的,他知道的秘密最多。但他为人严肃,一个铜板都不收,昼夜埋头干活,根本没有人敢到军机处找他聊天。在雍正时期,像和珅那样的军机大臣根本就没有生长的土壤。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堪称“盛世”的时期很少,康乾盛世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它绵延了百年之久,超过了整个清朝历史的三分之一。但是,连接康熙和乾隆这两座高峰的桥梁,正是雍正时期。

可以说,雍正皇帝是康乾盛世成型的关键人物。如果没有他的创新精神和严刑峻法,康熙朝后期的弊政就会持续发酵,乾隆帝也不可能那么成功,所谓的“康乾盛世”,顶多也只能是“康熙盛世”。所以,不少史家都主张,所谓的“康乾盛世”,实际上应该是“康雍乾盛世”。

奇怪的是,康熙和乾隆都享有“宽仁”的美誉,而雍正这样负责任的帝王,却背着“严苛”的恶名。其实,无视法纪是官员责任意识缺失的结果,也是贪污腐败的前奏。

如果朝廷总是当好好先生,把规矩都当成摆设,那官员们肯定会舒服无比、为所欲为,可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老百姓生活痛苦,政治统治又怎么能长久呢?就像船和水的关系,载舟的水一旦沸腾起来,清朝肯定也会像元朝一样,哪里还能享有近300年的江山呢?

朱元璋之所以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元朝因“宽”而亡,正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官员纪律对于国家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雍正皇帝通过严明纪律、规范行为,从重从快打懒肃贪,铁血凛然整顿官场。在很短时间内,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焕然一新,行政效率大幅提高。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库存充盈,迅速弥补了康熙朝后期的财政赤字。

正是雍正的创新精神和严刑峻法,连接了康熙和乾隆这两座高峰,使得所谓的“康乾盛世”实际上成为“康雍乾盛世”。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堪称“盛世”的黄金时代寥若晨星,康乾盛世是其中之一,且绵延百年不断,超过整个清朝历史的三分之一。

如果没有雍正的整顿,康熙朝后期的弊政持续发酵,乾隆帝就不可能那样成功。

历史经验表明,法纪越严,官越不好当;官越是不好当,国家越是前途无量,人民越是充满希望。这或许是朱元璋那场元朝灭亡研讨会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元璋的洞察与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