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索额图墓地:破败寒酸,毫不起眼,墓地至今仍有守墓人
五常乡野,一片草窝窝地,偏偏被人守了几代,说是埋着清朝一位“曾经呼风唤雨”的大人物。地不起眼,人却惊天动地。这坟不显山不露水,却牵出一段沉寂已久的历史,一个康熙时期的官员如何从权倾一时到下场凄惨的过往。索额图的墓,早没了石碑,可还有人在烧香跪拜。
画像丢了,香火没断:荒草间的身后事黑龙江五常,孤家子村,名字听着孤,但有人家却把祖宗守得很紧。何家守着三垧地坟茔,说那是“索三”的老坟。“索三”这个代号,听起来像排行,背后却藏着大清朝的波澜。
1987年,村里丢了张画像。何家人急得像丢了祖宗。那张画像,是他们世代供奉的祖先——据家谱,叫“索三”,清代满洲正黄旗人。
更深一层说,这位索三,其实是赫赫有名的索额图。画像虽丢,复印件还挂在炕头,大年三十,鞭炮一响,老何家跪拜如仪。
墓地在村南,一排排土丘铺展开,老百姓叫“雁墓群”。坟头朝南,像一群大雁。最大的那一座,何家人说,那是“老索”的归处。
如今,碑没了,墓砖也破了,但土堆还在。每年的清明和正月,家里人披着羊皮袄,冒着雪,去烧一把香。
1970年代,挖鱼塘的时候还出过事。有人铲出了残砖,上面刻着奇怪纹饰,有村里老人说是清代皇族墓砖。后来水塘没修成,地又荒着。
何玉阁年轻时是小学老师,退休后开始研究族谱,发现老谱记载“祖上三代为索三,出都门,蒙诛谴,东北栖身”。另一本满文家谱,内容与之高度吻合。
何老师翻书翻了几十年,说这三垧地,是用来“遮丑”的——怕清廷追责,索家后人改姓何,避讳本名,只传“索三”之说,香火却没断。“坟寒酸,但人不寒心。”
墓地没有围栏,边上种着苞米,打场都在坟边。但那块主坟,谁都不敢踩。何家立了块石头,不写名,只写“祖地”。来烧香的,不止自家人,还有听过故事的邻村百姓。
索额图的死,被封在书里三百年;但他那一堆土,还活在人间。下一页,要翻到索三到底是谁,翻出那段叫权谋的往事。
权到顶了,心就虚了:索额图的三十年江湖生于1636年,满洲正黄旗,赫舍里氏,索尼之子,康熙皇后之叔。索额图一出生,就踩在金子地上。那年皇太极刚称帝,他家就是朝中第一门。
康熙八岁登基,少年皇帝心思细腻,最信年长忠臣,索额图成了御前第一人。鳌拜专权那几年,朝廷乌云压顶;康熙十六岁那年,密谋擒拿鳌拜,索额图出谋划策,进退皆控。
鳌拜一除,康熙坐稳了江山,索额图也从此掌了权柄。权力到了他手里,就开始长根:三藩之乱、对准噶尔出征、整顿吏治、主持科举,索额图样样插手。
尤其是康熙二十八年,俄国在黑龙江修炮台逼境,索额图被任命为全权大使,赴尼布楚与沙俄谈判,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平等外交条约。
这笔功劳,康熙一开始很满意,封他“头等侍卫”“议政大臣”,还送了他“金瓯永固杯”——宫中最高赏器。
但好景不过十年,索额图渐入另一个漩涡:太子党。康熙立长子胤礽为太子,索额图是铁杆支持者。
随着太子行为乖张,皇帝渐起疑心,而索额图却依旧捧场。甚至曾在内务府授意下,暗中运作“胤礽称帝图像”。
朝中议论四起,说康熙宠明珠,靠索额图;明珠奸,索额图滑。两人分庭抗礼,各据一方。明珠失势后,索额图独霸朝堂,表面风光,实则腹背受敌。
康熙看着越发不耐烦,暗中让刑部查账。几年时间,索额图被揭出营私纳贿、选拔亲信、处事偏颇、掩护太子等罪。康熙四十二年,调任德州,实为贬黜。
当年七月,他突然被召回,被捕入宗人府。罪名多达十七项,但皇帝没明言,只留一句:“诚为我朝第一罪人也。”
九月二十一日,索额图饥谨而死,尸骨无声无息,连族谱也没入。他的墓,按理应葬祖地,却无诏赐葬,只得草草掩埋。清廷三次查抄索家,后人早已作鸟兽散。
这么看,“索三”变“何三”,不是戏言,是逃命。而坟,搬到哪里,怎会有石碑?那片黑土地,三垧大小,插一香,烧一纸,已是他们敢于承认的全部。
下一页,咱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一个无碑坟,究竟怎么走到黑龙江的?
尸骨没说话,方志说了话:一个墓地的北迁史康熙四十二年七月,北京地震,房倒墙裂。史书上写:“天震京师,宫柱倾,壅政大臣大恐。”
大恐之后,是大清除。太子被废,索额图被捕。
索额图死后,本应葬于索氏家族地。但根据清廷处置“逆臣”例,其墓被剥夺祖祠资格,遗体秘密处理,可能连棺木都没走大门。
根据记载,他被葬于如今的海淀区,以罪臣的身份而言,他的墓地的规模不算小。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施工的时候曾经发现了索额图的遗物。
到了乾隆年间,索家后人再无官籍,甚至移民东北。根据何家家谱,1774年族人带“画像、残碑、牌位”自京郊迁至黑龙江五常。
他们带来的,还有“祖地三垧”,即现今“雁墓群”。这块地,墓排列成行,头雁坟最大,墓头朝南,北京方向。
后来,一个叫何玉阁的人查阅十余部地志与方志,发现雁墓地原为“旗人墓”,清末曾立碑,碑毁于战乱。
那本挂着画像的家谱,也写着:“三世祖索三,避祸东迁,埋骨五常。”黑土地上世代守坟的行为,显示出了家人的温度。
一堆土堆,不讲政治;一块复印画像,不争朝堂。但它们构成了历史的另一面:不写进史书的、却写在血脉里的。
五常孤家子村,香火依旧,烧纸的手年年不换。坟前青草,遮不住的是那句乡言:“祖宗在地里,就得有人看着。”
坟破了,人没忘;碑没了,话还在。
参考资料:索额图墓葬就在五常?.新浪网.2005-12-25
康熙借地震打击权贵.文萃报.202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