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5 18:22

神龙政变:八十老臣如何推翻一代女皇武则天

长生殿内,82岁的武则天卧于榻上,身边只有张易之、张昌宗两位男宠伺候。殿外,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五位大臣率领五百羽林军正突破玄武门,一场改变唐朝命运的政变即将爆发。

图片来自网络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705年2月20日),洛阳皇宫的玄武门前,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正在上演。八十岁的宰相张柬之与四位同道大臣,率领五百余名羽林军,突破宫门直入武则天居住的迎仙宫。
在长廊下,他们斩杀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随后闯入长生殿,将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团团围住。
面对突如其来的兵变,武则天强撑病体起身,厉声问道:“是谁作乱?”张柬之沉稳回应:“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杀逆贼。”武则天转而看向儿子李显,失望地说:“既然逆贼已诛,你可回东宫去了。”
然而,桓彦范当即上前:“太子岂能再返东宫!愿陛下传位太子,顺天意民心!”

图片来自网络
01 女皇晚景:政变前的权力暗流
武则天晚年,大周王朝内部暗流涌动。81岁的女皇虽掌权近半个世纪,却已老病交加,对朝政的控制力大不如前。
二张兄弟的崛起,成为政局动荡的导火索。张昌宗、张易之两位年轻貌美的男宠,从伺候武则天生活起居,逐渐介入朝政,引起了文武百官的普遍不满。
武则天对二张兄弟的宠幸到了近乎盲目的程度。当太子李显的子女李重润和李仙蕙私下议论祖母宠信张氏兄弟之事,被张易之的耳目告发后。张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则天进谗,
武则天竟信以为真,怒斥李显管教无方。懦弱的李显被迫逼死儿子、女儿和女婿武延基,这一惨案震惊朝野。以至于这成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这一事件也让李显意识到,如果不铲除张氏兄弟,自身性命难保。此时的武则天却因病情加重,整日在长生殿中养病,只允许二张兄弟随侍左右,连宰相们都无法面见圣容。
朝政全由二张兄弟传达,他们“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以权谋私、祸乱朝政”,几乎无所不为。
百官对二张兄弟敢怒不敢言,因为任何对他们的批评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武则天统治末期,朝廷内外危机四伏,人心思变。
02 密谋反周:五位主角的联合
在二张兄弟权势熏天之际,一股反武复唐的势力在暗中集结。神龙政变的五位核心人物——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和袁恕己,虽身份背景各异,却怀揣着共同的政治目标。
首领张柬之的仕途堪称大器晚成。64岁才以贤良科第一名步入仕途,70余岁时因狄仁杰举荐才正式发迹,成为宰相。
狄仁杰曾对武则天说:“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真宰相才也”。
张柬之表面服从武周统治,内心却是坚定的李唐支持者。早在担任荆州长史时,他就曾与杨元琰在江中泛舟,密议恢复李唐皇室。

图片来自网络
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是关键军事支持者。张柬之成功说服他参与政变,掌握了保卫皇宫的羽林军指挥权。
桓彦范担任左羽林将军,敬晖为右羽林将军,这两人直接掌握兵权;崔玄暐是鸾台侍郎,袁恕己任司刑少卿,他们共同构成了政变的领导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相王李旦也暗中参与了政变。《旧唐书》记载,袁恕己“从相王统率南衙兵仗,以备非常”,说明李旦在政变中承担了统领南衙军队的重任。
03 神龙革命:改变唐朝命运的一天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拂晓,政变集团兵分两路。一路由张柬之亲自率领,屯兵于景运门外,控制宫城中枢;另一路则由桓彦范、敬晖等人,陪同太子李显直捣玄武门。
然而,政变一开始就遭遇意外。太子李显临阵畏惧,不敢离开东宫。这位曾被母亲武则天废黜又重立太子的中年男子,对母亲仍有极大的心理恐惧。
王同皎急忙劝谏:“先帝把皇位传给殿下,殿下无故遭到幽禁废黜,皇天后土、士民百姓无不义愤填膺,已经有二十三年了。现在天道人心,希望殿下到玄武门去鼓励大家的斗志。”
李显仍然犹豫:“凶恶小人应该翦除,但是天子圣体欠安,你们这样做能不使天子受惊吗!请诸位日后再图此事。”
李湛忍不住说:“诸位将帅宰相为了国家不顾身家性命,殿下为什么非要让他们面临失败酷刑呢!” 王同皎当机立断,将李显抱到马上,护送他前往玄武门。
在玄武门,守将田归道起初拒绝放行。但在看到太子李显后,最终选择了让步。政变军队顺利进入宫内,直扑武则天居住的迎仙宫。
在长廊下,士兵们当场斩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随后桓彦范带队闯入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将这位82岁的女皇包围。
面对突如其来的兵变,武则天显示出惊人的镇定。她问:“是谁作乱?”张柬之回答:“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已奉太子令诛杀。”
武则天看见李显,立刻明白了一切,失望地说:“既然逆贼已诛,你可回东宫去了。”但桓彦范立即上前,坚定地说:“太子岂能再返东宫!愿陛下传位太子,顺天意民心!”
武则天意识到大势已去,次日下诏由太子监国,第三天正式传位。持续15年的武周王朝宣告终结,李唐王朝复辟。
04 功成身败:五王的悲惨结局
中宗李显复位后,对张柬之等五人封王赏赐:张柬之为汉阳王、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时人称之为“五王”。
然而,表面的风光下暗藏杀机。中宗李显对五王心存猜忌,担心他们凭借兵权再次发动政变。
更关键的是,五王在政变后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没有按薛季昶建议对武氏势力斩草除根。薛季昶警告:“二凶虽诛,吕产、吕禄犹在”,但张柬之没有采纳。
这一失误很快被武三思利用。武三思通过与韦皇后私通,逐渐掌控朝政。他诬陷张柬之等人诽谤韦皇后,激怒中宗。
神龙二年(706年),五王先后被贬出京城。张柬之被贬为新州司马、敬晖为崖州司马、袁恕己为窦州司马、崔玄暐为白州司马、桓彦范为泷州司马。
武三思仍不罢休,又派人撰写揭露韦后丑行的榜文,张贴于天津桥,然后诬陷是五王所为。中宗大怒,将五人流放更偏远的地方:张柬之流放泷州,敬晖流放琼州,桓彦范流放瀼州,袁恕己流放环州,崔玄暐流放古州。
随后,武三思派大理寺正周利贞追杀五王。结局异常凄惨:敬晖被凌迟处死;桓彦范被在竹槎上拖行,皮开肉绽后乱棍打死;袁恕己被迫喝野葛汁,毒发后以手抓地,指甲全被磨尽,最后被杀;张柬之、崔玄暐则在流放途中忧愤而死。
05 历史回响:神龙政变的长远影响
神龙政变虽然成功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恢复了李唐王朝,但并未带来政治清明。
中宗李显昏庸无能,韦后和安乐公主干政,朝政日益腐败。
武三思在铲除五王后权倾朝野,但好景不长。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诛杀武三思父子。
然而李重俊最终兵败身亡,韦后和安乐公主的势力更加膨胀。
中宗李显去世后,韦后试图效仿武则天称帝。但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联手,于710年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相王李旦复位。
李隆基后来继位为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神龙政变虽然以五位功臣的悲剧收场,但它终结了武周王朝,使政权重新回到李唐手中,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即位后,为张柬之等五人平反,追复官爵,并下诏让五人配享中宗庙庭。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张柬之等五人被封郡王,却仅在一年多后便遭贬谪杀害。他们虽成功恢复李唐江山,却难逃兔死狗烹的结局。
李隆基即位后,为五人平反,下诏配享中宗庙庭。曾经惨死的功臣,最终以忠臣形象载入史册。
主要参考史籍
1. 《旧唐书》:(则天皇后纪、张柬之传、桓彦范传、敬晖传、崔玄暐传、袁恕己传、李多祚传、王同皎传、武三思传、中宗纪)
2. 《新唐书》:(则天皇后传、中宗纪、五王传、桓彦范传、李多祚传)
3.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唐纪二十四)
4. 《大唐新语》:(举贤篇、文章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龙政变:八十老臣如何推翻一代女皇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