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国藩,临终时留下3句话,被称为史上价值连城的遗嘱
清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金陵(今南京)两江总督署内,寒风裹挟着江南的湿冷,悄然渗入卧房的每一个角落。曾国藩躺在铺着素色锦缎的病榻上,枯瘦的手紧紧攥着长子曾纪泽的手腕,浑浊的双眼半睁半闭,呼吸微弱得如同风中摇曳的烛火。这位平定太平天国、兴办洋务、被誉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之一的重臣,此刻正走到人生的尽头。彼时的曾国藩,已年过花甲,多年的戎马生涯与政务操劳,早已耗尽了他的精力。从早年寒窗苦读考取功名,到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再到推动洋务运动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他的一生都在为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奔波。可如今,王朝的颓势难逆,自己的身体也垮了,他心中既有对家国的忧虑,更有对子孙后代的牵挂。
“纪泽…… 纪鸿……” 曾国藩艰难地唤着两个儿子的名字,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守在榻边的曾纪泽与弟弟曾纪鸿连忙俯身,眼眶通红地应道:“父亲,儿子在。”
曾国藩缓缓睁开眼,目光扫过围在床前的家人与亲信,最后落在窗外那株历经风霜的老槐树上,仿佛在透过枯枝,回望自己波澜壮阔又充满遗憾的一生。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一字一句地说道:“我…… 时日无多了,有三句话要留给你们,务必…… 务必牢记,世代相传,莫要遗忘。”
家人与亲信们立刻安静下来,空气中只剩下曾国藩微弱的呼吸声与窗外的风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生怕错过这或许是这位名臣最后的叮嘱。第一句:“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 修身以立本,内省方致远
曾国藩的目光落在曾纪泽身上,缓缓说道:“第一句,你们要记住,‘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曾纪泽不解地问道:“父亲,何为‘慎独’?何为‘主敬’?又如何‘求仁’呢?”
曾国藩轻轻咳嗽了几声,缓了缓气息,解释道:“慎独,便是在无人监督之时,依然能坚守本心,不做违背道德之事。人在众人面前,往往会约束自己的言行,可一旦独处,便容易放松警惕,滋生贪念与惰性。唯有做到慎独,内心才能安宁,不会因暗室亏心而惶恐不安。我年轻时,曾在日记中多次反省自己独处时的杂念,时刻提醒自己坚守道义,多年来,虽不敢说完全做到,却也始终以此为准则。”
他顿了顿,想起自己早年在京城为官时的经历。那时我年轻气盛,有时会因无人监督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比如偶尔偷懒不愿读书,或是与人交往时心生计较。后来他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不仅会荒废学业,还会败坏心性,于是开始坚持写日记,每日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哪怕是微小的杂念,也会记录下来,督促自己改正。正是靠着这份 “慎独” 的坚持,我才逐渐养成了沉稳、自律的性格,为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基础。
“至于主敬,” 曾国藩继续说道,“便是要心怀敬畏,对天地、对圣贤、对百姓都保持恭敬之心。心怀敬畏,便不会狂妄自大,不会肆意妄为;保持恭敬,才能修身养性,让身体与精神都变得强健。我带兵打仗时,每次战前都会焚香祷告,并非迷信,而是对战争的残酷、对士兵的生命心怀敬畏,不敢有丝毫懈怠。也正因如此,我才能在多次危难中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决策。”
曾纪鸿又问道:“父亲,那‘求仁则人悦’,是不是说只要心怀仁慈,就能让别人开心呢?”
曾国藩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温和:“正是如此。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心怀仁慈,便会体恤他人的疾苦,愿意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践行仁道,便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喜爱,让身边的人都感到温暖。我在任期间,始终坚持赈灾济贫,兴办义学,就是希望能以仁心对待百姓。你看那些受助的百姓,他们眼中的感激,便是对‘求仁则人悦’最好的印证。”
他想起同治初年,江南地区因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当时他刚平定太平天国,政务繁忙,却依然抽出时间主持赈灾工作。他不仅从国库申请拨款,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号召官员与乡绅共同参与。在他的努力下,无数百姓得以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修身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曾国藩语重心长地对两个儿子说,“只有做到慎独、主敬、求仁,才能内心安宁、身体强健、受人爱戴。你们日后无论为官、经商还是治学,都要以这三点为准则,不断反省自己,提升自己,方能行稳致远。”曾纪泽与曾纪鸿重重地点头,将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中。
第二句:“习劳则神钦,崇俭则可久,择友则不孤”—— 处世以务实,勤俭友贤助成长
曾国藩歇了歇,气息稍显平稳,又开口说道:“第二句,‘习劳则神钦,崇俭则可久,择友则不孤’。这三句话,是我多年处世的经验,你们一定要牢记。”
曾纪泽连忙问道:“父亲,‘习劳则神钦’是什么意思?难道辛勤劳作还能得到神灵的钦佩吗?”曾国藩笑了笑,解释道:“这里的‘神钦’,并非指神灵,而是指自己的精神与他人的认可。一个人若能坚持辛勤劳作,不贪图安逸,不仅能锻炼自己的意志,让精神变得饱满、坚韧,还能赢得他人的敬佩与尊重。
我这一生,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无论是读书、为官还是带兵,都始终保持着勤奋的态度。年轻时,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即便后来身居高位,政务繁忙,也依然坚持每日处理公务到深夜。正是这份勤奋,让我能在面对各种困难时,都有足够的精力去应对,也让下属与百姓都对我信服。”
他想起自己组建湘军初期的艰难。那时湘军缺乏资金、装备落后,士兵大多是农民,没有经过正规训练。为了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他亲自制定训练计划,每天都到军营中监督士兵训练,与士兵们同吃同住。有时为了筹集军饷,他还要四处奔走,说服乡绅捐款。那段日子虽然辛苦,却让他赢得了士兵们的信任与拥护,也为湘军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崇俭则可久,” 曾国藩的目光变得严肃起来,“便是要崇尚节俭,反对奢靡浪费。节俭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品德修养。一个家庭若能保持节俭,便不会因铺张浪费而耗尽家产,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一个人若能崇尚节俭,便不会被物质欲望所迷惑,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家虽为官宦之家,但我始终要求家人保持节俭的生活,不准铺张浪费。你们母亲的衣服,总是缝缝补补穿很多年;家里的饭菜,也都是简单的几样,从不追求奢华。正是因为坚持节俭,我们家才能在多次动荡中,依然保持稳定,没有陷入困境。”
曾纪鸿想起小时候,家里的生活确实十分节俭,饭菜也都是家常便饭。有一次,他看到别的官员子弟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便回家向母亲索要,母亲却教育他:“节俭是我们曾家的家风,不能因为家境好转就忘记根本。衣服只要干净整洁就好,不必追求奢华。” 那时他还不理解,如今听了父亲的话,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
“择友则不孤,” 曾国藩继续说道,“便是要谨慎选择朋友,与品德高尚、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好的朋友,能在你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在你犯错时及时提醒,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再孤单;而不好的朋友,只会带你走向歧途,让你沾染恶习。我年轻时,曾结交过一些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朋友,后来发现他们的行为与自己的志向相悖,便果断与他们疏远,转而与倭仁、郭嵩焘等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交往。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为官,受益匪浅。”
“处世之道,在于务实,” 曾国藩对两个儿子说,“只有坚持辛勤劳作,才能有所成就;只有崇尚节俭,才能长久发展;只有谨慎择友,才能获得助力。你们日后在社会上立足,一定要牢记这三点,脚踏实地,勤俭持家,结交贤友,方能在复杂的世事中站稳脚跟。”曾纪泽与曾纪鸿再次点头,将父亲的教诲刻在心中。
曾国藩的气息越来越微弱,但他依旧坚持着,说出了第三句遗嘱:“第三句,‘居家则不晏起,居官则不贪腐,治学则不浮躁’。这三句话,是我对你们立业的要求,也是曾家世代相传的底线,绝不能违背!”曾纪泽见父亲气息微弱,心中十分焦急,却不敢打断,只能认真倾听。
曾国藩看着两个儿子,缓缓说道:“居家则不晏起,便是说在家中生活,不能睡懒觉,要养成早起的好习惯。早起不仅能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处理事务、学习知识,还能锻炼人的意志,让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我这一生,从未睡过懒觉,无论春夏秋冬,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要么读书,要么处理公务。即便是在生病时,也依然坚持早起。正是因为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我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居官则不贪腐,” 曾国藩的语气变得异常坚定,“便是说如果你们日后为官,一定要清正廉洁,绝不贪污受贿。为官者,手中握着百姓赋予的权力,理应为民做主,为百姓谋福利。若是贪赃枉法,不仅会损害百姓的利益,还会败坏朝廷的风气,最终必将身败名裂,连累家族。
我为官多年,始终坚守廉洁的底线,从未收受他人一分一毫的贿赂。即便在担任两江总督这样的高位时,也依然保持着清贫的生活。你们一定要以我为榜样,牢记‘为官不贪’的准则,莫要因一时的贪念,毁掉自己的一生,玷污曾家的名声。”
他想起自己在担任直隶总督时,曾有人为了谋求官职,给他送来大量的金银珠宝。他不仅严词拒绝,还将那人的行为上报朝廷,让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常对下属说:“为官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百姓的信任。若是为了钱财而放弃原则,那与强盗何异?”
“治学则不浮躁,” 曾国藩的目光中带着对学问的敬畏,“便是说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能浮躁功利,急于求成。学问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需要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功。若是心浮气躁,只追求表面的知识,不深入钻研,便永远无法真正掌握学问的精髓。我年轻时治学,也曾有过浮躁的心态,想要快速成名,后来才明白,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唯有静下心来,刻苦钻研,才能有所收获。我至今仍保持着每天读书的习惯,无论政务多忙,都会抽出时间研读经典,从未间断。”
他想起自己研究《论语》的经历,为了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思想,他不仅反复阅读原文,还查阅了大量的注释与解读,写下了厚厚的读书笔记。有时为了弄明白一个字、一句话的含义,他会花费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正是靠着这份踏实与执着,他的学问才能日益深厚,成为晚清著名的学者。
“立业之路,充满诱惑与挑战,” 曾国藩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对两个儿子说,“只有坚守底线,居家不晏起,才能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居官不贪腐,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治学不浮躁,才能真正掌握学问。你们一定要牢记这三点,无论选择何种职业,都要坚守正道,不被诱惑所迷惑,不被困难所打败,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为曾家争光,为国家出力。”
说完这句话,曾国藩的头轻轻歪向一侧,眼睛永远地闭上了。卧房内瞬间响起一片悲痛的哭声,家人与亲信们都为这位名臣的离世而伤心不已。
曾国藩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牢记父亲的遗嘱,将其作为曾家的家风,世代传承。曾国藩的孙子辈、曾孙辈,也都继承了他的遗嘱,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曾家的家风,不仅让曾氏家族人才辈出,还影响了无数后人。曾国藩的遗嘱被后人整理成册,广泛流传,成为许多人修身、处世、立业的准则。
小编想告诉大家的是在现代社会,曾国藩的遗嘱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慎独则心安” 提醒人们在无人监督时也要坚守道德底线;“崇俭则可久” 倡导人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反对奢靡浪费;“居官则不贪腐” 告诫为官者要清正廉洁,为百姓谋福利。许多企业将曾国藩的遗嘱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员工要勤奋工作、诚信待人、脚踏实地;许多家庭也将其作为家训,教育子女要修身养性、勤俭持家、谨慎择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