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生前体弱多病,医生曾说她活不到50岁!
文/历史勘探社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些新中国极具标志性的地标建筑,每一处都倾注了林徽因的心血与智慧。
但命运却像一场无情的恶作剧,残忍地剥夺了她亲眼见证并享受这些成果的权利,看她早年照片里的模样,宛如风姿绰约的女神,可最终,病魔还是将她折磨得身形消瘦。
1955年4月1日,著名建筑师兼诗人的林徽因,因病溘然长逝,年仅51岁,这个消息来得太过突然,整个中国知识界都为之震惊,纷纷表达出深切的惋惜。
第二天,《北京日报》就发布了林徽因去世的消息,社会各界迅速行动起来,自发组织成立了规格颇高的治丧委员会,北京市政府也特批同意,将林徽因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
在追悼会上,金岳霖先生敬献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精准地概括了林徽因短暂却光彩照人的一生,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她人生中的不幸与哀愁。
林徽因过早地离开人世,实在令人惋惜不已。
很多人对此感到难以理解:她家庭条件优越,远超常人;容貌出众,风华绝代;还有多位优秀男子倾心于她。如此种种,为何她还会总是陷入忧郁,且体弱多病呢?
实际上,她的生活远没有普通人那般轻松自在,相反,她过得极为艰辛,尽管她出身于富裕之家,但母亲始终遭受父亲的冷落。
若不是她自幼便聪慧懂事,凭借自身努力赢得了父亲的宠爱,恐怕只能与母亲在偏僻的院子里,日复一日地过着孤寂的生活,可以说,她所获得的宠爱,全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或许,导致她性格忧郁的最大根源就是她的母亲,在她年幼时,母亲就常常将心中的怨气发泄在她身上,而她只能默默承受。
即便婚后,母亲依旧与她同住,非但没有体谅她操持家庭的辛苦,反而不断给她添麻烦,或许,正是在母亲的影响下,她始终无法过上轻松惬意的生活。
林徽因的肺病隐患,其实早在她学成归国后便已悄然埋下,更关键的是,她对理想始终如一的执着追求,也在无形中透支了她的生命。
1928年,林徽因同梁思成结束海外学习归国后,便前往沈阳,合力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学系。
那年冬天格外寒冷,林徽因身着单薄衣物,在教室里全神贯注地为学生绘制图纸,即便手指被冻得青紫,她也未曾有过片刻停歇,手中的笔始终在图纸上流畅地舞动。
当时,东北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林徽因察觉自己染上了肺病,无奈之下,她只好回到北平调养身体。
次年春节,林徽因陪他人前往协和医院就诊,没想到,经过详细检查,发现她的肺病已经十分严重,医生郑重地告诫她,必须独自静养,且不能与孩子接触。
自那一刻起,肺病便如幽灵般紧紧缠住了林徽因,无论她迁徙至何方,病痛始终如影相伴,无尽地摧残着她的身心,甚至对她的建筑事业造成了严重阻碍。
有一次,林徽因已做好前往敦煌考察的充分准备,可途中肺病突然发作,她只能满心遗憾地放弃考察计划,打道回府,由此可见,此时她的肺病已严重到极大地影响了正常工作。
1937年,卢沟桥骤然响起的枪炮声,无情地打破了北平往日的宁静祥和。
就在这个特殊时刻,梁思成和林徽因刚刚结束对山西佛光寺大殿的细致勘测工作,随后两人便一同前往协和医院进行身体检查。
体检结果令人揪心:梁思成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而林徽因的肺部状况更为糟糕,已出现空洞,对比两人的病情,林徽因的情况显然更为危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家深陷苦难,林徽因的人生轨迹也因此被彻底改写。
面对民族危亡,林徽因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出国避难的机会,选择与国家和人民共患难,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她和家人四处漂泊,辗转于多个城市,生活困苦不堪。
医生曾严肃地警告她,以她当时的身体状况,根本无法承受旅途的颠簸劳累。
不出所料,当他们一行人抵达湖南时,林徽因的肺炎突然发作,高烧持续不退,整个人虚弱至极。
好在行程之中,他们幸运地碰到了一位有过日本留学经历的女医生,在这位女医生的精心照料与呵护下,林徽因才得以艰难地撑到抵达昆明,若非如此,她恐怕很难活着到达这座城市。
后来,他们从昆明启程,一路辗转了好些地方,终于到了四川宜宾的李庄,当时梁思成染上了破伤风,根本没法跟着长途赶路,林徽因就自己带着母亲,还有两个孩子,先到了这个完全不认识的地方。
刚到李庄,林徽因的肺结核便复发了,且来势汹汹,此前在湖南,她曾持续半个多月高烧四十多度,身体早已被严重透支。
肺病需要静养,但长期的颠沛流离,加上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林徽因哪有静养的条件?
病情复发后,她只能卧病在床,然而,只要病情稍有好转,她就闲不住了。
白天,她拖着瘦弱且被病痛折磨的身躯,缓缓走上街头去打油、买醋;夜晚,她借着昏黄微弱的灯光,为梁思成和孩子们缝补破旧的衣衫。
即便被重病缠身,林徽因也一刻未曾停歇,只要身体状况稍有好转,她便会在病榻上忙碌开来,整理各类资料、认真撰写笔记,为梁思成编撰《中国建筑史》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做着细致的准备工作。
1941年4月,当梁思成终于赶到李庄时,林徽因已然成了一个不停咳嗽的病人,从此再也没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即便如此,她依然在病榻上坚持工作,从未放弃。
pic/x25ygqvscc5.jpg
抗战胜利之后,林徽因的身体状况让好友费慰梅十分揪心,出于对林徽因健康的关切,费慰梅特意拜托美国一位声名远扬的胸外科专家,为林徽因安排身体检查。
彼时,林徽因的病情已恶化至中后期,检查结果正如众人所料,病菌已侵袭感染她的双肺与一个肾脏。
pic/pblgak0dlzy.jpg
医生神色严峻地告知费慰梅,就林徽因当下的身体情形而言,生命最多只剩下五年时间。
费慰梅反复思量,最终决定将这个残酷的现实隐瞒下来,而林徽因也未曾主动问起检查结果,不过,费慰梅心里有自己的判断:“我想,她全都知道。”
pic/xnuxgirsxt0.jpg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和丈夫满怀热忱地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
那时新中国刚成立,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难题,尤其是在北京的城市规划方面,林徽因与主张拆除旧建筑的吴晗产生了严重分歧。
pic/po34ojw0geu.jpg
林徽因坚决反对拆除北京的古城墙,她认为这会让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
为此,她甚至当面直言批评吴晗,这场争论耗费了林徽因大量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她的离世。
pic/znqvkhdusp1.jpg
林徽因过早离世,时代因素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她常年受疾病困扰。
她年轻时就患上了肺结核,在当时这是很难治愈的病症,像恶魔一样缠着她一辈子,战争时期生活动荡,饮食条件差,又过度劳累,导致肺结核反复发作,病情日益严重。
pic/v4vj3aqvgft.jpg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的健康每况愈下,到了1947年,由于病情严重,她不得不接受肾脏切除手术,术后,她的身体极为虚弱,体重骤降至约50斤。
pic/4abt1j30im2.jpg
即便生病卧床,她仍坚持工作,负责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设计,她全身心投入,承担了过多任务,致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最终肺部严重感染,结核病扩散到全身重要器官。
pic/ssl4wee4yzj.jpg
1955年4月1日清晨,林徽因独自离开了人世。
虽然林徽因很早就过世了,但她对中国建筑的贡献永远不会被遗忘,她参与设计的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建筑,至今仍屹立在中国大地上,见证着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人民文学出版社——当年林徽因、梁思成奋力保护的,不止是北京中轴线2024-08-05
pic/0sxob4vvo43.jpg
齐鲁壹点——梁从诫:母亲后来说过,徐志摩的情趣中有时也露出某种俗气 2020-04-01
pic/tq215oxfaf0.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