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5 22:44

唐肃宗在自己死之前,饿死了唐玄宗李隆基,这是有何深仇大恨?

762年5月3日,长安太极宫。一个年轻的宫女跪在寝殿外,捧着一碗已经凉透的白粥。屋里传出瓷器摔碎的声音,78岁的唐玄宗李隆基把最后一块青砖踢出门外。他拒绝进食已经好几天,面色灰白,身形干瘦,眼神冷峻地望着屋檐下的冰棱缀雪。
那一天,唐玄宗在自己的床榻上睁着眼睛,绝食而亡。仅仅13天后,51岁的唐肃宗李亨也因惊吓过度,在宫中病逝。这场宫廷悲剧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血海深仇?李亨为何要亲手断了父亲生路?他们之间,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导致父子变成了帝王斗争中的敌人?

李隆基一生杀伐果断,从年轻时发动政变除掉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到晚年宠信妃嫔,甚至一天之内赐死三个亲生儿子,他的狠辣早已贯穿一生。
李亨就是这些政治风暴中的幸存者。他不是嫡子,母亲出身卑微,生下来后一直由王皇后抚养。王皇后待他如己出,却因为唐玄宗迷上武婕妤,被废为庶人,不久死于冷宫。

13岁的李亨,从此记住了一个道理:帝王无情,连皇后都能轻易被废,自己更无所依。等李亨26岁时,唐玄宗又听信武惠妃与李林甫的谗言,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与光王李琚一并赐死,而且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
那一夜,李亨白了头。他明白,自己之所以活着,不过是还没成为父亲下一个怀疑的对象。那时的唐玄宗,已经把权力看得高于一切,连亲情也能轻易抛弃。

李亨真正的噩梦,是从成为太子那天开始的。李林甫早已支持武惠妃的儿子李瑁,李亨的太子之位,打破了他们的布局。唐玄宗却并不是真的信任他,只是拿他制衡李瑁罢了。
李亨表面风光,实则每一步都像走在刀尖上。他的太子妃韦氏,因为哥哥韦坚与朝臣走动,被李林甫抓住把柄。李隆基怀疑李亨结党营私,李亨为了自保,只得主动与韦氏和离。

没过多久,另一位妃子杜良娣也因为父亲涉案,被逼离婚。两次婚变,李亨彻底明白皇权之下,连最基本的幸福都不能拥有。唐玄宗冷眼旁观,丝毫不顾儿子的感受。李亨在东宫,每天活得战战兢兢,连身边的人都不敢多说一句话。他知道,父亲是可以随时杀掉太子的君主。
直到755年,安禄山起兵,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连长安的百姓和太子都没来得及通知,只带着杨贵妃等亲信直奔四川。

李亨被当成弃子,才意识到:如果不趁机自立,等待自己的只会是死亡。他北上灵武,在众臣拥护下即位称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这一刻,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反抗了父亲的意志。
唐玄宗在成都听到消息,并不甘心放权。他安排永王李璘掌兵,意图牵制李亨。但李亨已掌握军权,迅速平定李璘叛乱,巩固了政权。一年后,长安收复,李亨派人迎接李隆基回京,表面上是孝心,实则早已设好局。

唐玄宗回京后被安排住进兴庆宫,却很快被宦官李辅国以安全为由,半骗半押送进了西内太极宫,彻底与外界隔绝。李隆基想见高力士,被禁止;想去勤政楼散步,被以“年久失修”为由拆除;就连心爱的三百匹骏马,也只留十匹老马。
太极宫成了他的牢笼,孤独、寂寞与落寞,成了他唯一的同伴。李亨并没有亲自下令饿死父亲,但他心知肚明,李辅国的做法,是对他最好的保护。玄宗的影响力仍在,他身边的老臣、高力士、陈玄礼都曾是朝中重臣,一旦复辟,李亨的皇位就会岌岌可危。

他不能冒这个险,只能选择沉默。到了762年,唐玄宗身体每况愈下,宫人发现他整日发呆,饭也不吃。有人报告李亨,李亨只是说:“太上皇在辟谷修行。”太监们不敢多说,只能继续送粥。白粥一碗碗送进去,又一碗碗端出来。
几天之后,唐玄宗在甘露殿中去世。身边没有亲人,只有几个年老的宫女与太监。他死时睁着双眼,嘴角残留着干裂的血痕,仿佛还在等那个从没出现过的儿子。13天后,李亨也病逝了。

他死于张皇后与李辅国争权过程中的惊吓。宦官闯入寝殿,杀死张皇后和越王,鲜血溅在殿柱上,他惊愕发作,未能挺过。两位皇帝,一个被饿死,一个被吓死。
一个是亲手杀子、宠妃干政的晚年暴君,一个是活在恐惧中,从未真正做过主的窝囊皇帝。他们之间的恩怨,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几十年权力斗争、猜忌、伤害堆积而成的深渊。
李亨没有直接杀父,却也没有救父。对一个被父亲伤透了的儿子来说,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再重复被践踏的角色。

他像父亲一样,学会了狠。李隆基曾在马嵬坡逼死杨贵妃,如今,李亨用同样的方式,让父亲孤独老死。这不是复仇,而是一个轮回。这不是无情,而是帝王家的宿命。
有人说,帝王无情最是家常便饭。但真正无情的,从来不是父子,而是那把高高在上的龙椅,是那份来之不易却又沉重万分的皇权。

唐肃宗临终前“饿死”了唐玄宗,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多年宫廷争斗的必然结果。皇权之下,骨肉亲情早已变味。帝王之家,最难的是做个好父亲,更难的是做个好儿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肃宗在自己死之前,饿死了唐玄宗李隆基,这是有何深仇大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