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5 22:45

南诏国:13 位彝族国王分别为南诏国做了什么贡献

南诏国:13 位彝族国王分别为南诏国做了什么贡献

南诏国,作为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一个古代王国,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公元 738 年皮罗阁建立南诏国,到 902 年汉人权臣郑买嗣将其灭亡,南诏国历经 13 代王的统治,享国 164 年。这 13 位彝族国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南诏国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或开疆拓土,或改革内政,或促进文化交流,其功绩深刻地影响了南诏国的历史进程,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一代王:细奴逻(617 - 674 年,649 - 674 年在位)
细奴逻,又名独逻、独逻消,出生于隋恭帝义宁元年(617 年)。他的父亲蒙舍龙初为部落头人,为争夺资源,部落间时常发生战争。蒙舍龙、细奴逻父子凭借优越的自然优势和自身的勇猛及智慧,在川南建立起较为强盛的以乌蛮部众为主、以蒙舍龙的名字命名的部落联盟 —— 蒙舍诏。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细奴逻登上蒙舍诏诏主之位,改国号为大蒙国,称奇嘉王。他当政后,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在用人方面,任用武将郭郡矣,文臣波罗旁,“神明大士” 杨波远,修文习武,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在政治路线上,他极具远见地制定了 “独奉唐朝为正朔” 的策略,全面效学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蒙舍诏发展的措施。
当时,相邻的蒙嶲诏力量强大,时常出兵侵扰蒙舍诏。细奴逻为了巩固蒙舍诏,把都城修建在地势险要的垅玗图山,称垅玗图城,作为蒙舍诏政治、军事的中心。在这里,他多次成功地抵御了蒙嶲诏的进犯。在控制蒙舍川局势后,他又修建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蒙舍城(今巍山庙街镇古城村),这是南诏的第二个都城。
唐永徽年间,今云南祥云和弥渡境内的大、小勃弄蛮发生叛乱,细奴逻奉唐朝之命,亲率蒙舍部众数千帮助左将军赵孝祖平叛,凭借此次平叛,不仅取得唐朝的信任,还趁机兼并了富饶的白崖地区(今弥渡红岩)。《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中描述的张乐进求逊位指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唐永徽四年(653 年),细奴逻派遣其子逻盛率使团入唐朝见,正式归顺唐朝,朝廷敕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并给予大量赏赐。自此,细奴逻年年派人入唐朝贡,与唐王朝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赏罚分明,深得全诏部众的爱戴。

细奴逻死后,根据其孙盛逻皮的请求,唐开元二年(714 年)唐朝皇帝李隆基钦准在今巍山县巍宝山建土主庙,内祀细奴逻,细奴逻被民众尊为巡山土主,当地百姓又叫此庙为巡山殿,称细奴逻为巡山老爹。南诏官方建土主庙祭祀祖先由此开始。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各地的彝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来到巍山巍宝山土主庙,祭祀自己的祖先细奴逻,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已有 1290 余年。后人还在巍山坝子西北面 long yu 山立土主庙(也叫蒙国土主庙)祭祀细奴逻,祭祀日为每年农历九月十三、十四日两天。细奴逻在位 26 年,于唐高宗上元元年(674 年)卒,享年 57 岁。他奠定了蒙舍诏发展的基础,为南诏国后来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代王:逻盛(634 - 712 年,674 - 712 年在位)
逻盛,又名逻盛炎,是细奴逻之子,由三公主所生,生于唐贞观八年(634 年)。唐上元元年(674 年),他继承父亲的王位。即位后,他任用张建成为相,辅佐朝政。秉承父志,他精心治理蒙舍诏,致力于巩固和扩大疆域,并且继续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
武则天时期,逻盛亲自前往长安朝贡。当他行至姚州(今云南姚安)时,听闻妻子生下盛逻皮的消息,感慨道 “吾且有子继承,身在汉地,死无憾矣” 。到达长安后,他受到武则天的接见,并得到了丰厚的恩奖。唐景龙年间(707 - 710 年),姚州刺史李知古为政苛暴,激起民众的怨恨,民众联合吐蕃兵一起攻杀李知古,以其尸祭天。但在这一混乱局势中,逻盛却始终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奉唐为正朔。
在其统治期间,不断兼并蒙舍川南面、西面的地盘,扩大统治范围,使得蒙舍诏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逻盛在位 39 年,于唐先天元年(712 年)卒,享年 78 岁,谥号兴宗王。他延续了蒙舍诏与唐朝的友好关系,为蒙舍诏的稳定发展和领土扩张做出了贡献。逻盛死后,后人为其在今巍山县庙街镇古城村委会河上湾村立牧甸罗土主庙,祭祀日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
第三代王:盛逻皮(672 - 728 年,712 - 728 年在位)
盛逻皮,逻盛之子,生于唐咸亨三年(672 年)。唐先天元年(712 年),他登上王位。即位后,他以老相张建成为国老,杨法律和尚为国师,致力于治内安邦,维持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唐开元二年(714 年),盛逻皮遣国老张建成率团入唐朝贡,盛逻皮被朝廷敕封为台登郡王,朝廷还赐佛书给张建成,自此,云南始有佛书。经唐朝钦准,盛逻皮在今巍山巍宝山为其祖父细奴逻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大土主庙。
盛逻皮制定法律,规范社会秩序;收商税,充实国家财政。在文化方面,他在诏内提倡崇儒尊孔,劝民习读汉书,使得汉文化在蒙舍诏得到推广,民众的文化素养得以提升,增强了蒙舍诏的国力。此外,他还积极开发经营今云南西部澜沧江以西一带,扩大了疆土。
盛逻皮在位 16 年,于唐开元十六年(728 年)卒,享年 56 岁,谥号威成王。他为南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强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进一步提升了蒙舍诏的综合实力,为南诏国的建立在各方面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第四代王:皮逻阁(697 - 748 年,728 - 748 年在位)
皮逻阁,又名归义,盛逻皮之子,生于唐神功元年(697 年)。唐开元十六年(728 年)即位,他是南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王。
皮逻阁即位时,唐王朝和吐蕃对洱海地区的争夺异常激烈,吐蕃暂时占据上风。唐王朝为了与吐蕃抗衡,急需在洱海地区寻找一个可靠的 “总代理”,皮逻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他在位期间,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凭借卓越的领导和军事策略,成功并吞了蒙嶲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等五诏,使洱海地区统归南诏管辖,实现了洱海地区的统一。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 738 年),皮逻阁将王都从巍山迁至大理,迁都太和城,正式建立南诏国。同年,唐王朝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并赐名 “蒙归义” 。皮逻阁还注重国内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促进了文化交流。他的这些举措,使得南诏国在建立初期就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发展潜力,为南诏国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皮逻阁在位 20 年,于唐天宝七年(748 年)卒,享年 51 岁。他完成了南诏国的统一大业,建立了南诏国,是南诏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其功绩对南诏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五代王:阁罗凤(712 - 778 年,748 - 778 年在位)

阁罗凤,皮逻阁之子,生于 712 年。748 年,他继承王位。即位初期,他臣服于唐朝,积极帮助唐朝抗击吐蕃,为维护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唐云南太守张虔陀无礼且贪婪,不仅对阁罗凤态度恶劣,还强行征求财物,这引发了阁罗凤的强烈不满。天宝九年(750 年),阁罗凤发兵攻陷姚州,杀死张虔陀。
此事引发唐朝的军事行动,第二年,唐玄宗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领大军讨伐南诏。阁罗凤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连续打败鲜于仲通的进攻。天宝十一年(752 年),在唐朝大军压境且自身面临巨大军事压力的情况下,阁罗凤无奈依附吐蕃,号东帝,改年号为赞普钟。天宝十三年(754 年),唐朝再次派大军攻打南诏,又被阁罗凤成功击败。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唐朝陷入内乱,无暇顾及西南地区,阁罗凤趁机扩大领土,使南诏控制区域达到今天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贵州西北部,极大地拓展了南诏国的版图。
在国家建设方面,阁罗凤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修筑道路,改善国内交通状况,促进了经济交流;设置城邑,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推动城市化进程。他还积极吸收汉族先进文化,重视儒家文化,几次想和唐朝重修于好,表明自己叛唐是不得已。766 年,他在都城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立南诏德化碑,详细阐述了南诏与唐朝之间的关系以及叛唐的缘由,表明愿与唐世代友好。阁罗凤在位 30 年,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8 年)卒。他在复杂的政治军事局势下,巧妙周旋,扩大了南诏国的领土,加强了国家建设,提升了南诏国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
第六代王:异牟寻(754 - 808 年,778 - 808 年在位)
异牟寻,阁罗凤之孙,凤伽异之子,生于 754 年。778 年,他登上南诏王位。即位初期,由于受到吐蕃的压力和影响,他率领二十万人马与吐蕃会合,共同进攻唐朝,但遭到失败,南诏因此降为吐蕃属国。吐蕃对南诏进行残酷的盘剥,不仅要求南诏缴纳大量赋税,还夺取南诏险要的城堡,这使得南诏不堪重负。
在清平官郑回的建议下,异牟寻开始考虑与唐朝重归于好。唐德宗贞元四年(788 年),唐朝节度使韦皋积极安抚各蛮族,异牟寻收到韦皋的信后,对与唐朝重新修好的想法更加坚定。然而,吐蕃对异牟寻的举动产生怀疑,索要大臣的儿子为人质,这进一步加剧了异牟寻对吐蕃的不满。贞元九年(793 年),异牟寻下定决心,与唐朝节度使韦皋夹攻吐蕃,取得重大胜利,得铁桥等十六城,移宁北节度至剑川,称剑川节度。
贞元十年(794 年),异牟寻和唐朝订立盟约,双方恢复友好关系。此次结盟让吐蕃日渐衰落,南诏则摆脱了吐蕃的压迫,成为西南强国。异牟寻在位期间,积极推动南诏与唐朝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南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在位 30 年,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 年)卒。异牟寻及时调整对外政策,与唐朝重新结盟,为南诏国赢得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使南诏国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第七代王:寻阁劝(777 - 809 年,808 - 809 年在位)
寻阁劝,异牟寻之子,生于 777 年。794 年,他奉父命率清平官等高级官员与唐朝使臣崔佐时会盟于点苍山神祠,此次会盟标志着南诏国弃蕃归唐,在南诏国的外交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808 年,异牟寻去世,寻阁劝继位。
寻阁劝早年受到清平官郑回的教育,具有深厚的汉文化修养。他在位期间,将拓东城(今昆明)升格为鄯阐府,定为东京,阳苴咩城(今大理)为西京。这一举措奠定了昆明在云南地区的重要地位,加强了南诏国对东部地区的管理和控制,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同时,他积极推动南诏与唐朝的友好关系,派人去唐朝告哀,唐宪宗派人出使南诏,祭奠异牟寻,并册封寻阁劝为南诏王。然而,寻阁劝在位时间仅一年,于 809 年卒。尽管在位时间短暂,但他在巩固南诏与唐朝的关系以及提升昆明地区地位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
第八代王:劝龙晟(797 - 816 年,809 - 816 年在位)
劝龙晟,寻阁劝之子,生于 797 年。809 年,他年少即位。然而,他在位期间表现不佳,荒淫无道,不理朝政,导致南诏王权开始衰落。在他的统治下,南诏国内政治腐败,社会矛盾逐渐激化。816 年,弄栋节度使王嵯巅发动政变,将劝龙晟杀死。劝龙晟在位 7 年,他的昏庸统治对南诏国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南诏国在政治上陷入混乱局面,为后来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第九代王:劝利晟(801 - 824 年,816 - 824 年在位)
劝利晟,劝龙晟之弟,生于 801 年。816 年,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杀死劝龙晟后,拥立劝利晟即位。由于劝利晟是由王嵯巅拥立即位的,所以大权实际上掌握在王嵯巅手中。在王嵯巅的专权下,劝利晟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在政治上缺乏自主性。823 年,年仅 22 岁的劝利晟去世,由于他在位期间权力受限,没有特别出彩的政绩。劝利晟在位 8 年,这一时期南诏国的政治被权臣掌控,国家发展受到一定阻碍。
第十代王:劝丰祐(817 - 859 年,824 - 859 年在位)
劝丰祐,劝利晟之弟,生于 817 年。824 年,他继承王位。唐穆宗册封他为云南王,他派人去唐朝谢天子,展现出对唐朝的尊重和友好态度。
宝历元年(825 年),他重新修好崇圣寺,推动了南诏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大和三年(829 年),剑南节度使杜元颖不晓军事,武备废弛,且苛待士卒,南诏趁机进攻,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数万人。此次军事行动,使南诏获得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同时也学习到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技艺和文化,促进了南诏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
大和四年(830 年),唐朝李德裕前来镇守,蜀地局势逐渐稳定,南诏再次归附于唐朝。此后,劝丰祐继续在国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政治管理,发展经济,提升南诏国的综合国力。大中十二年(858 年),因怨恨安南经略使的盘剥,他派兵拿下了安南都护府,进一步扩大了南诏国的势力范围。第二年,他命令儿子祐世隆和王嵯巅共同攻击唐军,杀了唐军数万人,并在边界立下铜柱。859 年,劝丰祐去世,在位 35 年。他在位期间,南诏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与唐朝的关系虽有波折,但总体上保持着交流与互动。
第十一代王:祐世隆(843 - 877 年,859 - 877 年在位)
祐世隆,劝丰祐之子,生于 843 年。859 年即位后,由于他的名字没有避唐太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诏国:13 位彝族国王分别为南诏国做了什么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