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旧事]西门口那些消失在尘埃中的历史背影
西门即通淮门,位于海州城之西。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淮安卫分中前千户所千户魏玉等守御,在西城故址修筑土城,并将东西二城连为一体。永乐十六年(1418年),千户殷轼砌以砖石,海州有了4个城门。
西门外蔷薇河,上溯可达淮河、泗水等水系,沿蔷薇河经新坝往涟水达淮安,因而命名为“通淮门”。通淮门背面的碑额即“沂沭朝宗”。万历壬辰(1582年)知州周燧将西门补筑月城,设有吊桥一座。城壕西门至北门,深六尺,阔四十一丈,长二里一百九十步。
海州铺递“总铺在州大门西街北”,有往赣榆铺递、沭阳铺递方向两条短铺线路,往淮安长铺,若乘船则在西门出发。
清嘉庆七年(1802)之前,海州没有自己的童试场所,生童科考都要出西门远赴淮安应试。长途要五百余里,遇水渡河跨沟越田,艰辛自不必言说,费时费力费财,也影响了海州科举之势。乡贤士绅不断呼请在海州开设试院,方便学童就近应试。
公元1802年,时知州唐仲冕于州城西北,在原明守御千户所地址上兴建石室书院,也即原海州高级中学地段。后不断扩建形成1280间考棚,可容纳海赣沭千余名考童应试。嘉庆十二年(1807),江苏学政浙江绍兴人莫晋亲临海州,主持海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科举考试。
最后一次考试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时江苏提督学政唐景崇,主持完徐州院试来海州,试毕,众新生随州官至西门渡口送别学政去淮安。结束了海州历史上的这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海州西门里不远的北侧小巷,西大街九十二号,便是清光绪甲午恩科进士,邮传部右侍郎、署理邮尚书,资政院帮办大臣沈云沛的城内故居。
旧居始建于清朝末年,这座曾经是海州城里很大的一处院落的建筑,原有房200余间,布局呈八卦形,北依城墙。现存客厅为硬山出檐,院落呈抱厦园林式建筑,砖木结构,顶覆小瓦,东首建花厅呈西洋式园林建筑风格(现已毁坏),以主客厅为轴线的长方形客厅院落,块石铺地,四周建有回廊,饰以雕花彩绘(多已拆除)。旧居带有典型的旧式官宦住宅建筑特色。
光绪初年,沈云沛在西门口蔷薇河畔沈家老宅处建简易停靠码头,在江南机器制造局,购置了第一艘小火轮,命名“甡茂1号”,1878年5月在对外贸易效益日丰基础上,为扩大海上贸易之需,又购置了第二艘小火轮,取名“甡茂2号”。
不久又购置了第三艘小火轮,至此沈云沛的“甡茂号”船队三艘小火轮已成规模。沈云沛的内外贸易利用海属之地物产,以及自家企业产品为货源,开展进出口贸易,西门口码头方便了城中货物运输。
1927年6月8日下午,北伐军叶开鑫部抵达海州西门外,守城的白宝山一个营的部队困城死守。9日北伐军向城内轰了数炮,吓得西门守军慌忙打开城门投降,城内周荫人等部由海州北门与东门冲出,一部向沙河溃退,有一部由海道遁去。冯绍闵部缴械过半,周荫人、郑俊彦部溃不成军,北伐军进驻海州城。共缴械三千余支,俘虏六千余名。
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就出生在海州西门口一座小楼里。朱自清在其著作中说道:“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朱自清出生时的海州为直隶州,1912年民国改州为县,海州改名东海县,县治在海州城;不久又分置出灌云县,县治设在板浦。
因此,朱自清所说“东海”就是“海州”。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时代变迁,西门已不存,西门口的故事也成为历史背影,渐渐远去,那些消失在尘埃中的人和事,时而泛起,告知人们西门口曾经的过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