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03:47

莱芜西港吴氏“一门三进士”:科举纪录、仕宦风采

在明代山东科举史上,莱芜西港吴氏家族以吴鸿洙、吴鸿功、吴暐三人的接连登科,缔造“一门三进士”的罕见奇迹。他们不仅打破莱芜地区“百年科举沉寂”,创下多项地域历史纪录,更以“亲兄弟、父子、叔侄”的三重亲属关系,形成三组“莱芜唯一”的科举组合,其仕宦生涯亦以清廉刚正著称,共同构成莱芜地方文化史上不可复制的家族传奇。


一、吴鸿洙:家族科举开拓者,明代莱芜唯一二甲进士

(一)核心信息


- 姓名:吴鸿洙
- 字/号:字文衢,号凤城
- 亲属关系:吴来朝次子,吴鸿功胞兄,吴暐父亲
- 籍贯:山东济南府泰安州莱芜县西港村
- 所处时代:明朝
- 卒后荣誉:崇祀莱芜“乡贤祠”,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因子吴暐政绩诰封“中宪大夫”

(二)科举成就与纪录

1. 科举进阶:明万历七年(1579年)考中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赴京参加殿试,考中二甲进士。
2. 关键纪录:
- 莱芜历史上自明代首位进士高朗(正统年间)后,间隔182年的第二位进士,彻底打破莱芜“百年科举沉寂”。
- 明代莱芜所有进士中唯一获二甲名次者(明代进士分一甲3人、二甲50-100人、三甲200-300人),成绩属全国顶尖水平,远超莱芜此后三甲进士。

(三)仕宦履历与实绩

- 初任工部主事七年,主持三项重大工程,“节制谨严,毫厘不苟”,严禁经办人谋私,为国库节省“水衡钱”(专项经费)数万,展现出极强的管理能力。
- 升任浙江参议后,主督漕运保障南北物资流通;后因浙东倭寇袭扰,晋升浙江兵备副使,专制并海以东防务,上疏力阻“与倭讲和、许宁波通商”的提议,尽显抗倭决心与家国担当。
- 晚年升任陕西参政,主持边地防务,为人“襟怀磊落,临事裁决毅然,不为旁议所挠,自奉甚俭”,堪称仕宦典范。

二、吴鸿功:莱芜唯一解元,明代莱芜首位翰林


(一)核心信息

- 姓名:吴鸿功
- 字/号:字文勋,号凤岐
- 亲属关系:吴来朝季子(第三子),吴鸿洙胞弟,吴暐叔父
- 籍贯:山东济南府泰安州莱芜县西港村
- 所处时代:明朝(16世纪—17世纪)
- 卒后荣誉:崇祀莱芜“乡贤祠”,与兄吴鸿洙并称“莱芜二吴”

(二)科举成就与纪录

1. 科举进阶: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山东省乡试考中解元(全省第一名),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殿试考中三甲进士,实现“乡试解元→殿试进士”的“联捷”壮举。
2. 关键纪录:
- 莱芜明清六百余年历史上唯一一位乡试解元,在明代山东乡试中,从数十州县考生中拔得头筹,学识功底冠绝一方。
- 考中进士后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成为明代莱芜历史上首位进入翰林院的官员(翰林院为朝廷储备宰辅重臣的核心机构),打破莱芜“无高端仕宦”的局面。
- 仅用两年完成从地方科举榜首到全国进士的跃升,效率之高在明代莱芜考生中绝无仅有。

(三)仕宦履历与实绩

- 万历十九年(1591年),翰林院考试获“中卷”评价,外放吏科给事中(谏官),次年升任兵科右给事中,多次就吏治整顿、边军防务上疏直言,奏疏部分收录于《明神宗实录》,尽显谏官风骨。
-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任江西佥事,主管地方司法与防务;二十三年(1595年)升陕西右参议,兼任固原兵备佥事,平定部落侵扰,稳定西北边防,展现出卓越的军事统筹能力。
-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平定播州(今贵州遵义)叛乱有功,升陕西副使,同年调任山西提学副使,改革科举考试弊端,“秉公阅卷,唯才是举”,深受当地士子敬重,时人评价“治绩文章,一时卓著”。

三、吴暐:少年进士,“一门三进士”格局终结者

(一)核心信息


- 姓名:吴暐
- 字/号:字中阳,号瞻城
- 亲属关系:吴鸿洙之子,吴鸿功之侄,吴来朝之孙
- 籍贯:山东济南府泰安州莱芜县西港村
- 所处时代:明朝
- 生卒年份:万历五年1577—崇祯十五年(1642年)
- 卒后荣誉:崇祀莱芜“乡贤祠”,明末礼部尚书王铎为其撰写墓志,评价“廉能著于朝野,忠勇显于边庭”

(二)科举成就与纪录

1. 科举进阶: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考中举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殿试考中三甲进士,时年仅21岁。
2. 关键纪录:
- 明代莱芜历史上最年轻的进士之一,从吴鸿洙(1586年)到吴暐(1598年),12年间吴氏家族连出三位进士,频率之高在明代地方家族中极为罕见。
- 其登科直接为家族“一门三进士”格局收官,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三)仕宦履历与实绩

- 初任归德府推官(主管司法),因审理案件时仗义执言、维护百姓权益,触怒巡按御史遭弹劾,后平反补任镇江礼官,坚守刚正不阿的为官准则。
- 调任户部曹郎,主管密云粮储,任上三年“一尘不染”,兵士精神饱满、战马膘肥体壮,无一人一字告发,获“司农”(主管财政官员)高度赞赏,彰显清廉本色。
- 历任河南分守道、湖广按察司副使、肃州兵备副使,到任后严令“一切军队开支不得克扣”,深受军民欢迎;后任靖远兵粮道、陕西布政司参政,获“恩封三世”的荣誉;晚年任山西守宁道副使、大同分巡道,因得罪朝中权臣遭弹劾,愤然辞官归里,保持了文人官员的气节。

四、三组“莱芜唯一”的科举亲属关系:吴氏家族的独特印记

西港吴氏“一门三进士”的传奇,更因三组独一无二的亲属关系,成为莱芜科举史上的绝唱,每一组都承载着家族文脉与仕宦家风的传承:

(一)吴鸿洙与吴鸿功:莱芜唯一一对亲兄弟进士

作为吴来朝的次子与季子,二人在6年内先后考中进士——吴鸿洙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二甲进士,吴鸿功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联捷进士。他们不仅分别创下“莱芜唯一二甲进士”“莱芜唯一解元”“莱芜首位翰林”等纪录,更以“亲兄弟同登进士榜”的成就,成为莱芜明清六百余年科举史上仅此一例的组合,无任何家族可与之比肩,彻底奠定吴氏“科举望族”的地位。

(二)吴鸿洙与吴暐:莱芜唯一一对父子进士

从父亲吴鸿洙万历十四年(1586年)开创家族科举先河,到儿子吴暐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21岁“少年进士”身份接续荣耀,12年间父子相继登科。更难得的是,二人皆凭清廉政绩与刚正品格入祀莱芜“乡贤祠”,成为莱芜“耕读传家、仕宦继世”的标杆,这样的“父子进士”组合,在莱芜历史上独此一家,彰显家族家风的深厚传承。

(三)吴鸿功与吴暐:莱芜唯一一对叔侄进士

吴鸿功(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比侄子吴暐(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早9年登科,其“解元连捷”的履历、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为吴暐树立了科举榜样;而吴暐任肃州兵备副使时“严禁克扣军饷”、任大同分巡道时“不畏权臣”的刚正风格,也与伯父吴鸿功“直言敢谏”的谏官特质一脉相承。叔侄二人同为进士且均凭实绩留名史册,这样的组合在莱芜科举史上从未有第二例,进一步丰富了吴氏家族的传奇色彩。

从吴鸿洙开创二甲进士纪录,到吴鸿功成为解元并入翰林,再到吴暐以少年进士收官,西港吴氏以三代人的努力,在莱芜科举史上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而三组“莱芜唯一”的亲属关系,更让这份荣耀超越普通的家族成就,成为莱芜地方文化的核心符号,其“学识立身、清廉为官”的精神,至今仍为百姓传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莱芜西港吴氏“一门三进士”:科举纪录、仕宦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