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03:47

漫谈赊店周边的地名故事

“三封五台、七十二连营、四十五里许封镇”这句话数百年来广泛流传于宛东大地。关于许封镇起源的典故有诸多版本,我小时候听说最多的是尉迟敬德在此行兵打仗之说。

至于尉迟敬德有没有真的到过社旗,有诸多碑刻铭文去佐证,我自是相信的。看官们时间宝贵,网络上和典籍中随意就能检索到的资料就不过多赘述了。
至于传说四十五里许封镇是长度还是面积史学界尚无定论,我仅作为一个地名爱好者讲述自己的观点。

关于三封五台:三封有东中封、中中封、西中封说;中封、保封、许封说等。五台是指东闫台、南青台、北平高台说。(中台和西台今无考,望知情者补足)至于七十二营的说法更多,有涵盖裕州、唐县、南阳三地共七十二营说,有店街周边二十五营(肖营、官营、袁营、姚营、程营、尚营、谭营、姚营、柳营、王其营、彦起营、戴营、何营、张营、吕营、汉营、湖营、屈营、小方营、大冯营、大小朱营、大小王营等)加吴氏(谐音五十)营之说。
对于我这种打小就是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拗性格而言,想要弄清这个众说纷纭的童谣或者典故的念头时常萦绕在脑海里。
随着年岁渐长,加之资讯日益发达,网络更为智能,这个想法愈加强烈挥之不去。奈何无论历史还是典籍,多是记载王侯将相、祀戎之事,对于此等民间传说乡野俚语记录者少之又少。加之自身才疏学浅能力有限,如何解答这些疑问真是让我煞费苦心。
赊店古镇及其方圆十数里范围内历史上长期处于宛、裕、唐、泌、舞四县或五县交界处。翻遍周边县志和地名志,鲜见有明朝之前建村的文献记载。
整个赊店周边村寨聚落建制在汉末到元朝长达1000多年历史中近乎空白。对于一个自原始社会时期就遗迹众多的平原地区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悬念。而许封镇一词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历史空白。
唐宋时期,赊店周边气候温暖降雨充沛植被繁茂。最迟在大宋年间这一带还有大象活动的记载,民间文玩贩子间或从古河道中探寻到的千年阴沉木就是有力的证据。
至于周末去到赊店古镇文化广场和酒乡小镇文博苑的古玩地摊交流会上就会有更多的惊喜。若得闲去仔细聆听,有关于唐宋金元的各种故事、传说和遗存如草蛇灰线般出现在你的耳中。那些数量众多出土于乡野、捡拾于河滩的各色碎瓷片和锈迹斑斑的古钱币,无不在证明这个地域历史上的繁华与昌盛。
四十五里许封镇,应该远远不止陈郎店遗址上那通明代碑文和地下的遗存,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萦绕在脑海之中。造成许封镇凭空消失的不仅是兵灾和水患,还有当时重农轻商的社会制度。
在枯燥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历史的脉络愈发清晰可见,从中封村泰山庙废墟周边耕地出土大量宋元铜钱和石板、铁块,到袁营村水塘中被挖出的陶井和平地上突兀高台以及千年大榆树,还有被滔天洪水吞没的万顷庄等遗存都在佐证赵河沿岸的航运发达交通便利。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许封镇这个怎样四十五里的谜团将会在不经意之间被揭开。

《乡土中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公众号,里面很多的文章和故事都引人入胜,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也更多了一份对家乡的热爱。关于许封镇到赊店镇的变迁,很多学者专家都给出了这样那样不同的解释。
今天再次提及许封镇这个话题就是想在这个众多热爱家乡关注历史的平台中抛入一枚小石子,激起一点点涟漪。如若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一起来发掘和探讨许封镇以及更多古地名的故事,也算幸事一件了。

作者简介
毛学峰,社旗县赊店镇人,现供职于社旗县民政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谈赊店周边的地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