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08:26

燕云十六州漂泊445年:为何百姓仍认朱元璋是“自己人”?


说起燕云十六州,这块地儿从古时候就是中原的门户,战略位置老重要了。简单点,它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一带,总共十六个州郡。秦汉时候这儿就是汉土,百姓过着种地读书的日子,言语跟河洛一脉相承。到了五代十国,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为了当皇帝,硬是把这块地儿拱手让给了辽国契丹人,从公元938年开始,这儿就正式脱离中原王朝控制。石敬瑭这事儿干得可不地道,他靠着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支持上位,换来燕云作为报酬,从此中原王朝的北大门就这么敞开了。接下来,这块地儿在契丹、女真、蒙古手里转了整整445年,到1368年明朝北伐才收回来。想想看,四百多年啊,够几代人了,百姓怎么还能在明军一来就觉得朱元璋是自己人?这事儿得从头捋捋。
先说说这445年的漂泊过程。辽国拿下燕云后,没全盘胡化这儿,而是搞了个南北面官制。北面官管契丹贵族的事儿,南面官专管汉人,汉人还能继续种地、念书,科举也没全停。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就开始学中原的制度,燕云的汉人官员照样能升迁,虽然顶头儿是契丹人,但底层生活没大变。
金朝灭辽后,女真人在这儿待了差不多120年,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继续用汉官,燕京的国子监建起来,科举跟南宋同步,汉人考中就能进朝堂议事。金熙宗完颜亶时候,还下令推广儒学,燕云的书院多了起来,百姓家家户户教孩子认字背书。到了元朝,蒙古人更狠,忽必烈1271年建元,定都燕京改大都,刘秉忠这燕京本地汉臣帮着设计城池,按周礼布局,街名用崇仁、积庆这些儒家味儿十足的词儿。元朝虽有四等人制,汉人排第三,但燕云的书院数量反倒超了江南,科举虽中辍过,但地方上私塾照开,百姓还藏着宋朝的族谱,过年过节偷偷祭祖。


你看,这么长的时间,异族轮番管事儿,为什么汉文化没断根?说白了,是因为这些征服者都得靠汉人治理。辽金元都不是纯游牧,他们得定居,得收税,得建城,得养兵。契丹人刚来时野蛮,但慢慢学中原的农耕和礼仪;女真人更会融合,金世宗完颜雍时候,汉化到连胡服都改了;蒙古人虽歧视汉人,但忽必烈用刘秉忠、许衡这些汉臣,元大都的宫殿、街道全按汉法来。百姓呢?表面上穿胡服,说带胡音的官话,但骨子里还是中原那一套。考古挖出来的辽金界碑,双语刻字,汉文契丹文并排;元墓里出土的宋瓷、儒书,证明文化没灭。燕云汉人家族多是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这些老姓,普查时能说出祖籍,春节祭灶神从没停过。民间语言是幽燕官话,跟南京话七成相似,明军一来问路,就能聊上两句。这文化底子厚实,异族管得再严,也压不住。
再看朱元璋这边,他怎么就让百姓觉得他是自己人?朱元璋本是安徽贫农出身,元末乱世起家,1368年正月在南京登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四月就派徐达、常遇春北伐,二十五万大军从河南渡河,直奔元大都。北伐前,朱元璋干了件聪明事儿,1367年发《谕中原檄文》,里面说元虽是夷狄,但君主中国百年,养育斯民。这话听着像承认元朝正统,把北伐定位成驱逐暴元,而不是剿灭胡虏。北方汉人听到这,悬着的心就放下了。从石敬瑭割让后,北方跟南方离心四百年,汉人总觉得自己被贴上胡化标签,朱元璋这檄文等于说,你们还是华夏子民,明朝继承元疆土,包括辽宁、甘肃这些宋朝都没碰过的地儿,燕云自然是王化之地。

军事上,明军纪律严明。徐达四十多岁,高大威猛,常遇春三十多,勇猛过人。他们率军北上,七月到通州,八月二日攻大都,元顺帝托欢帖睦尔烧宫北逃。明军破城后,没乱抢,徐达清点仓库,三十万石粮全分给饥民。元末天灾人祸,百姓饿肚子,明军这手一出,立马拉近距离。常遇春攻太原时,诛杀元贵族,但对平民秋毫无犯,收复一城就开仓放粮。北平围城,徐达分粮,百姓高呼朱皇帝万岁。朱元璋还下诏,燕云三州免税三年,废元朝包税制,那玩意儿是富户包税转嫁给穷人,汉人税负是蒙古人的十倍。明改成三十税一,每亩三升粮,税轻了,百姓实打实受益。
包容政策是关键。徐达入大都,留用七成元旧吏,蒙古侍卫编进明军,继续穿原衣巡街。蒙古寺庙没拆,女真集市照开,蒙古商人还能当市舶使管贸易。朱元璋没强制胡服改汉服,只要求官员穿汉袍,百姓慢慢来。这跟元朝的四等人制反着来,元歧视汉人,名字用数字代替,朱元璋一视同仁,废除等级。文化上,明廷重建文庙,设燕云书院,收集唐宋书,恢复科举,给燕云士子名额。元大都的工匠被请去南京建故宫,檐角地砖带燕云风格,没全毁旧建筑。百姓私藏的宋谱,明廷普查时认可,七成人家能报祖籍,这让大家觉得回归不是征服,是回家。
对比宋朝,你就明白为什么明成功那么快。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本有机会北伐,但杯酒释兵权,养虎为患,辽金元轮番欺负。北宋雍熙北伐,曹彬大军到幽州,百姓没箪食壶浆,因为宋军畏辽如虎,步步为营,心理上先输了。高梁河一败,燕云汉人觉得宋弱,干脆关门不迎。南宋更惨,靖康之变丢了半壁江山,收复燕云纯属做梦。宋朝经济强,但军力弱,边将藩镇化,内部扯皮。明朝呢?朱元璋从底层打上来,军队忠诚,北伐时元朝已烂透,内斗不止,蒙古贵族分裂,徐达借势各个击破。时势不同,元末红巾军四起,朱统一南方后北上,正好赶上元顺帝逃亡,残部无力抵抗。

百姓认同还有日常小事儿。元时燕京汉人过春节,贴春联虽低调,但没断;祭灶神时,灶台前烧纸,邻里串门。明军来,街头红布条挂起,那是南宋遗民暗号,赤心报国。语言相通,明将发现幽燕话跟南京话像,沟通顺溜。朱元璋这套组合拳,文化包容加身份认可,让燕云人觉得明朝留了他们的位置。徐达军报里写,父老携幼看军容,都说不图今日见汉官威仪。这话接地气,说明百姓骨子里盼中原王朝。
收复后,明廷治理燕云也稳。洪武二年设北平都司,徐达留守修城防,百姓得工钱参与。常遇春七月追元残到柳河川,八月病逝,年四十,朱元璋厚葬追赠太傅。徐达回南京,继续掌军,洪武十八年三月去世,年五十八,葬钟山。燕云渐安,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崩,传建文帝允炆,北平封燕王朱棣。朱棣靖难,永乐迁都北京,燕云成帝都,边防重镇作用延续到明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燕云十六州漂泊445年:为何百姓仍认朱元璋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