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棣不传位给朱高煦,而是传给了肥胖多病的朱高炽?
永乐大帝朱棣“靖难”称帝后,最纠结的事就是是选继承人!一边是能征善战、跟自己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老二朱高煦,靖难之役里好几次把他从鬼门关捞回来。一边是胖到需要俩太监架着走路、连马都骑不上的老大朱高炽,看着就没个皇帝样。可朱棣纠结了好几年,最后还是把皇位给了老大。更让人纳闷的是,他明明给老二画过“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的大饼,为什么临了又变卦?看完你就知道,永乐大帝的心思有多深!
朱高炽是老大,徐皇后嫡出,按朱元璋定的规矩,天生就该是继承人。史书记载朱高炽“体肥重,且足疾”,简单说就是又胖又有脚病,走路都费劲,更别说像朱棣那样跨马征战了。
但朱高炽脑子好使,心肠还软。当年朱棣带兵出去“靖难”,李景隆带着几十万大军围攻北平,朱高炽就凭着城里的老弱病残,硬生生守了三个月,把粮草、军心、城防打理得明明白白。
后来朱棣五次北伐,13年里都是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大到赈灾免税,小到官员任免,没出过半点儿岔子,朝堂上的文官们都把他当作“常务副皇帝”。
再看老二朱高煦,那简直是朱棣的“武力版复刻”。靖难之役时,他跟着朱棣冲锋陷阵,刀光剑影里眼睛都不眨。
东昌府一战,朱棣被南军围得快成瓮中之鳖,是朱高煦带着精骑杀进来,硬生生把他爹救出来,当时朱棣拍着他的背说“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哥身体不行,以后这江山可能得靠你”。
换谁听了不热血沸腾?朱高煦也真把自己当成李世民了,嚣张得没边。在京城骑马闯宫门,把大臣当马夫使唤,朱棣让他去青州就藩,他磨磨蹭蹭不肯走,说“我功劳这么大,凭啥去那穷地方?”。
那朱棣到底在纠结啥?说白了,就是在“自己的喜好”和“王朝的规矩”之间斗争。他打心底里觉得朱高煦像自己,能打仗、够狠,看着就有帝王相。
可朱高炽性格软弱,连跟人吵架都不会,哪有半分“马上天子”的样子?但他不敢明着废长立幼,因为朱元璋早就立下规矩:“嫡长子死了立嫡长孙,没嫡子才轮得到庶子”,这是大明的“立国宪法”。
更要命的是,朱棣自己的皇位来得就不光彩,他是靠“靖难”抢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文官集团本来就觉得他“得位不正”。要是连父亲定的继承制都敢改,那不等于告诉天下人“我就是乱臣贼子”?
方孝孺当年被灭十族前就骂过他:“你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现在皇上没了,也该让他儿子继位,你凭啥当皇帝?”这话像根刺,一直扎在朱棣心里。
而且朱高炽的“软实力”,其实比朱高煦的“硬拳头”更重要。朱棣一辈子都在打仗,五征蒙古、南征安南,国库早就被折腾空了,百姓税负重得喘不过气。
朝堂上的文官们早就盼着有个能搞“休养生息”的皇帝,朱高炽监国时,减免赋税、修复水利、平反冤案,全都是为老百姓办实事。
这些文官别看手无缚鸡之力,却是维系王朝运转的“传送带”,任免官员、起草圣旨、管理地方,哪样离得开他们?朱高炽早就把这帮人笼络得服服帖帖。
反观朱高煦,他眼里只有刀枪,跟文官说话都带刺,真让他继位,非得跟文官集团打起来不可。
最关键的是,朱棣还有个“王牌孙子”朱瞻基。这孩子从小就聪明,骑射、读书样样行,朱棣把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喜欢得不得了,早早就立他为皇太孙。
朱棣心里清楚,就算朱高炽在位时间短,只要能顺利传给朱瞻基,这江山就稳了。可要是传位给朱高煦,朱瞻基能不能活下来都是个问题,以朱高煦的性格,能容得下前太子的儿子?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朱瞻基确实有出息,继位后平定了朱高煦的叛乱,还开创了“仁宣之治”,跟他爹朱高炽一起,把朱棣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得明明白白。
所以说,朱棣最后选朱高炽,根本不是“无奈之举”,而是最精明的政治算计。他知道,打天下靠武力,守天下得靠民心;自己可以当“征北大将军”,但下一任皇帝必须是能“补窟窿”的人。
朱高炽或许不够勇猛,但他懂民生、得人心、镇得住文官集团,这正是连年征战后的明朝最需要的。而朱高煦充其量是个好将军,让他治国,非得把大明折腾散架不可。
后来他果然在朱瞻基继位后谋反,被抓起来活活烤死,也证明了朱棣没看走眼。
朱高炽在位虽然只有十个月,却用仁政给明朝续了命。而“能打”的朱高煦,最终只落得个谋反被杀的下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