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冷门,越是封神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后周宰相 王峻)
王峻带兵停在了陕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三门峡,主打一个静观其变,这样一来可以避开和正处在亢奋状态的北汉契丹联军作战,还能有效的保存自己这边军队的体力和士气。
王峻是兵家,他知兵懂兵,皇帝郭威当然也是兵家,当年三镇之乱的平定足可证明郭威是一个聪明的军事家,但问题是,当年是将领,现在毕竟做皇帝了,心态上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他坐镇开封,而不在战场,他不了解前线的形势,本来他就把宝押在了王峻的身上,王峻还不着急,还迟迟不进兵,这郭威可就有点着急了,北汉契丹联军攻城日夜不停,谁也不知道晋州还能不能撑住,郭威等不了王峻了,马上他就下诏,说要御驾亲征。
想一下,已经到了皇帝都得亲征的地步,那说明情况其实已经非常之严峻,至少这个战役是很关键的,在历史上是很重要的,但是碍于五代十国这段历史本身就不是很热门,所以这一时期的很多战争容易被史家所忽略。
宏达的战争史诗我们看得太多,也许更应该驻足停留于历史的夹缝。
郭威的想法是,带兵从开封北上,奔泽州方向,和王峻会合。
其实,皇帝的本心也是好的,但王峻听说之后,马上他就把郭威给劝住了。
他说,陛下您才刚刚登基,中原初定,这个时候很多节度使还没有真正的臣服,您要离开京师,您前脚走,后脚如慕容彦超那样的势力就会趁虚而入,直扑京城。
京城一旦丢失,根基动摇,那国家可就有倾覆之危啊。
这就叫做,肘腋之患,甚于边鄙。
要说郭威也是比较开明,很听劝,王峻一说,他当下就罢兵了,在开封哪儿也不去了。
事实证明,王峻不是畏战,不是害怕,而是在等待时机。
他知道晋州占有绝对的地利,他要尽可能的让晋州的防御变成对北汉契丹联军的一种消耗,要让北汉契丹联军在高频次高强度的攻城中耗损兵力,消磨士气,那么又过了几天之后,王峻感觉时间差不多了,他马上就离开陕州,奔绛州。
到了绛州之后,他又停顿了几天,又从绛州出发,直奔一个叫做蒙坑的地方。
这个蒙坑在哪儿呢?在今天的襄汾和曲沃之间。
蒙坑地势险峻,是一个要害之地,主要隐藏在群山之中,一般人他不知道,也很容易被忽略,北汉契丹联军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攻打晋州上,他们就没在蒙坑这个地方安排兵力,王峻得以在北汉契丹联军的脸皮子底下悄无声息的通过蒙坑,抵达了平阴。
平阴,在晋州的后边,距离晋州也就二十多里路了,等于说,北汉契丹联军在形势上,原本是他们以强大的兵力猛攻脆弱的晋州,现在王峻把平阴这个关键的地方给占领了,一下就变成了后周晋州军和王峻军前后夹击北汉契丹联军。
(奇兵百出)
这北汉契丹联军,是一支合起来的军队不假,理论上他们是一股力量,但实际上他们没有协同的作战计划,也没有统一的战场指挥,北汉军由汉将领导,契丹军由人家契丹将领指挥,北汉军和契丹军那完全是各打各的,这个进攻的时候,那个撤退了,这个已经撤退了,而那个还在猛攻,所以他们打了五十多天,才会一点进展都没有。
而且这打仗啊,可不是光打仗就行了,打仗是攻击和后勤的结合,什么叫后勤?说白了就是人吃马喂。
北汉契丹军有七万人,两万步兵,一个步兵一天吃两斤口粮,一天就要消耗四万斤的粮食。
五万骑兵,也按一人一天两斤算,一天就要消耗十万斤粮食。
可是您别忘了,骑兵都是配备战马的,每匹马每天草料要十斤,豆粟等料也要五斤,一天下来,五万匹马就要消耗七十五万斤料。
那我们再计算一下,两万步兵,五万骑兵,五万匹马,所有的消耗汇总在一起,五十天的时间里,他们所需要的物资就是四千四百五十万斤。
换算成吨,总重量超过两万吨。
作者不是古代战争经济方面的专家,上边也只是一个理论值,因为实际到当时环境,情况会更加的复杂。
所谓“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战争发生的时候,粮食不是随身携带,大部分是从后方运到前线的,那么在运输过程中,负责运输的民夫和牲畜也是有消耗的,他们消耗的,还是绝大部分。
就拿晋州之战来说,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就算是从黄河沿岸运粮到前线,损耗率也会在百分之八十左右。
为了保证前线两万吨的物资,如此庞大的消耗,足以拖垮当时任何一个政权。
往好了说,士兵可以随身携带数日的口粮,但是战马呢?战马不是只吃草的,还要吃精料,还要新鲜,这就无法再靠士兵背负了,只能就地放牧。
晋州百里之内,为了对抗北汉契丹的入侵,早就坚壁清野了,野火烧不尽,明年春又生,可是战马是等不到明年的。
又由于后周执行坚壁清野,军民据险自守的方针,北汉契丹联军几乎无法通过就地掠夺的方式获取到任何的资源。
晋州城打不下来,后勤消耗巨大,搞不好都要断绝了,现在王峻的大军又在后方,随时准备和晋州城内的后周军来个包夹,这仗啊,是打不下去了。
北汉契丹联军攻城的时候很快,说出战就出战,可是要不打了,他们逃走也很快,说走就走,他们全面放弃攻城,连帐篷等行军物资都来不及带,就地焚烧,然后逃遁而去。
此时天公作美,大雪突降,又给北汉契丹联军的逃亡增加了几分难度,后周军乘胜追击,无论是北汉军还是契丹军,全都被杀的大败,一路逃亡,死伤惨重。
(晋州解围)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
可以说,这次反败为胜,扭转战局,全靠王峻的筹谋策划。
在这场战争中,王峻就如同一只即将发起攻击的雄鹰,一只猛兽,它先收敛锋芒,低调潜伏,为的是找到最佳的攻击时机。
甚至他比他预想的发挥还好,他都不用进攻,直接就把敌人活活耗死,活活拖死了。
辽朝因为此战,损失了全国境内三成以上的战马,从辽世宗时代就已经爆发的厌战情绪更加激烈,从晋州之战的失败之后,辽朝转变了对中原的思路,从最开始的以全国之力吞并中原,到积极扶持北汉南下,最后变成了以河东为缓冲,手握幽云地区和中原长期对峙。
至于北汉,那就更惨了,北汉就算繁荣发达,可也只有三万户人,一个三万户人口的政权,一下子就掏出了三万人的军队,这是真正的举国之力了。
既要举国之力,那就必然会让北汉百姓背上沉重的徭役和负担,北汉元气大伤,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无力南下了。
对后周来说,这场防御战的胜利,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胜利,不仅仅是消灭了敌方的有生力量,不仅是杀死敌方士卒,活捉敌方几个将领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意义是,通过战争的胜利,后周打出了权威,打出了尊严,打出了不可小觑的气势,从根本遏制住了北汉和契丹的野心,更为后周廓清了外部威胁,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战略缓冲期,使郭威可以把全部精力转向内政改革与国力整合,为后续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北汉军逃亡的过程中,后周军这边本来有好几次机会扩大战果,把北汉军一网打尽,甚至趁机拿下并州,汾州这些地方,可以重创北汉,到时候北汉就离灭亡不远了,可惜王峻太过持重,他不弄险,就没有追击,因此这个机会就失去了。
(不甘为下 慕容彦超)
这个机会失去了,但想要建立更大的功业,王峻还有机会。
外边的北汉契丹走了,中原还有一个人尾大不掉,这个人就是慕容彦超。
慕容彦超,他毕竟是刘知远同母的弟弟,在他这个身份而言,他就不可能真正的依附后周,刘崇起兵之前,他就很有野心,招募兵马,加固城池,敛聚粮草,一看就是要造反的样子,刘崇起兵之后,他积极响应,还里联络南唐一起进攻后周。
现在就算是晋州之战已经打赢了,刘崇败了,他也不死心,他还是要造反。
慕容彦超是很能打的,阎昆仑的名头不是吹出来的,慎重起见,郭威派出了他麾下的四大金刚,四位要将,分别是向拱,药元福,史彦超,以及曹英。
其实这么做,耐人寻味,因为这个时候王峻正在领兵返回,虽然是得胜而回,但因为压根就没打,王峻这边的兵力粮草都很充沛,完全可以让他接着去打慕容彦超。
何况王峻当时也主动请缨,说慕容彦超很难对付,最好还是我去。
郭威没有回复王峻。
为人臣者,知进退,方从容。
皇帝没有回复你,你这个时候就应该警惕起来了,你要想一想自己所处的位置,你要想一想皇帝是什么处境。
你是要做范蠡,张良,还是要做韩信呢?
这人世间,世间情,这帝王之心如深渊,好如人生富贵,岂有常乎?
从来是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王峻是时候该好好的思考一下自己了。
接近权力会让一些人误以为他们拥有权力,而当你感觉一切都非你不可时,就是你最危险的时候...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
《旧五代史·卷第一百三十》
魏帅朋.辽与北汉关系研究.渤海大学,2018
杨春雷.唐末五代宋初的“河东现象.福建师范大学,2012
毕春宇.辽穆宗时期内政与外交政策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202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