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08:27

赵匡胤趣事,到御桃园偷桃吃,还把看园子的“母夜叉”打了一顿

冬日午后的阳光斜照在御果园的桃树上,枝头罕见的雪桃泛着红白相间的光泽。赶路已久的赵匡胤被这反季景象吸引,忍不住摘下一颗品尝。

清甜的汁液瞬间缓解了他的饥渴,当他正准备摘下第四个桃子时,园主母夜叉已提着铁锤怒气冲冲地现身。这场看似普通的偷桃纠纷,却意外成为赵匡胤命运转折的伏笔。

母夜叉,就是褚氏,村里都晓得这号人,身子骨结实,力气不是盖的,那张脸不笑的时候就透着一股厉害劲,她守着那片御果园,里头的贡桃金贵着,规矩也是她定的,谁敢乱动桃子,甭管什么理由,先挨一顿罚再说,这事没得商量,赵匡胤那天就怪了,不跟你来硬的,嘴一闭,把铜钱串好了往树枝上一挂,按市价赔,这人做事有章法,不欠账也不耍赖,碰上个不好惹的,他也不是光知道动拳头,那份从容不迫的气度,后来在朝堂上讲什么“宽仁治天下”,那股劲儿,好像打根上就有了。

那母夜叉就是个认死理的,说这贡桃是给皇上的,谁都不能碰,你给再多钱,动了就是犯了大忌,赵匡胤呢,他心里有杆秤,算的是个值不值,钱给你了,这事就算过去了,两不相欠,两个人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气场不对,那动手就是早晚的事,锤子都抡起来了,赵匡胤脚下挪得快,三两下就把人给制住了,顺手折了根桃枝,对着母夜叉就是一顿抽,打得她嗷嗷叫,这叫什么,这就叫用你的法子治你,嘴上没说,心里门儿清。

这事闹到最后,收场还挺有意思,母夜叉给打服了,嘴里冒出一句“再摘俩吃去”,算是认栽了,打不过,理也说不通,只能退一步,赵匡胤看她这样,也就收了手,没再追着不放,他做事晓得轻重,赢了也不得意忘形,知道什么时候该停,在外面闯荡,没这点眼力见和分寸感可不行。

后来这事还有个弯,《飞龙全传》里头写了,赵匡胤走到村口才晓得,这母夜叉哪里是什么外人,正是自己的舅妈褚氏,这御果园是他舅舅杜二公管的,前面打得热闹,到头来都是一家人,他外婆出来说了几句和气话,大家一笑,这事就算过去了,本来就是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绕了一圈,还得是人情来化解,这世上的事,有时候人情比规矩管用。

这故事看到这里,一下子就感觉不一样了,赵匡胤这个人,他讲道理,也知道退让,遇上事不急着上火,碰上难缠的,心里也有谱,打得过你,也给你留面子,事后不往心里去,这些品性,对照他后来在朝堂上杯酒释兵权,没搞什么杀戮,那心里头的标准一直都在,权力要收回来,人也不能都赶尽杀绝,什么叫适可而止,这件小事里头全看明白了。

那件雪桃的事,外人看是个热闹,其实是一个人怎么跟规矩周旋,怎么跟人情打交道,怎么跟自己较劲,这里头的火候怎么掌握,早年吃的这些苦头,受的这些磨砺,后来都成了他的本钱,他后来定下“不杀士大夫”的规矩,估计也是从这些小事里悟出来的,这人世间的事,光来硬的不行,也得有软的,谁都清楚,单靠规矩办事,走不远,人得学会变通,得懂得让步。

这段老故事能传下来,不光是因为好玩,也不全是因为打得精彩,是里头有些东西,你说不清也道不明,但凡经历过事的人,都能咂摸出点味道来,什么是江湖,什么是朝堂,说到底都是怎么做人,那个冬天,御果园里的那场小风波,在赵匡胤心里,恐怕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赵匡胤趣事,到御桃园偷桃吃,还把看园子的“母夜叉”打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