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08:27

宋朝时期下馆子喊小二切的肉是什么肉?很多人以为是牛肉

“来一壶酒,再切一盘牛肉!”看到这段话,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梁山好汉在酒楼中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豪迈场景,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

可如果真把时间拨回到宋朝,倘若你是个普通百姓,进了家酒馆,喊小二切盘牛肉,那不是豪气,而是找罪受。
许多人误以为宋朝人下馆子最常点的是牛肉,其实是一种美丽的误会。
从文学作品中走出来的历史,常常因情节精彩而模糊了真相。
《水浒传》的影响力太大了,那些“绿林好汉”吃得香、喝得足,常让人误以为当时的酒馆菜单上牛肉供应充足,是人人都能吃上的家常菜,但当我们拨开小说的光环,走入宋朝真实的市井生活,会发现,那一盘牛肉的背后,藏着诸多法律、伦理、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多重限制。

在宋代,牛可不是“菜”,是“力气”,作为农耕社会的中坚力量,耕牛的地位几乎等同于家庭的顶梁柱。
没有拖拉机、没有现代化农具,一头牛便是一家人种田的全部希望,谁若轻易宰了耕牛,那就是断了自己的粮食命脉。
宋人对牛的重视,到了立法保护的程度,古籍中有明确规定,诸侯不得轻易宰杀耕牛。
到了宋朝,这条传统不仅保留了下来,更被写入法典,私自宰杀耕牛,轻则罚款,重则坐牢,普通百姓若真敢在酒楼里点牛肉,除非是疯了,就是不怕官司缠身。

可牛肉真的完全与民无缘吗?也不尽然。
牛也有老死的时候,一头老黄牛干了一辈子的农活,终究会走到生命的尽头,若是自然死亡,主人可以向官府报备,经过批准后方可宰食,但问题随之而来:谁愿意吃一头干到筋疲力尽、瘦骨嶙峋的老牛?
这种牛肉,嚼起来不是塞牙缝,而是塞心窝,不仅柴,味道也差,远不如现今市场上那些喂得白白胖胖的肉牛可口。

这类牛肉也不能进入市场销售,只能在自家锅里烧,也正因如此,宋代市面上的牛肉极为罕见,若非黑市渠道,几乎无缘得见。
可偏偏《水浒传》里,牛肉却成了梁山好汉们的标配。
林冲在风雪山神庙之前,找了一家野店,热酒一壶,牛肉一盘,吃得津津有味,临走还不忘打包带走。
另外,李逵曾经跟宋江出门,非要吃牛肉,见店小二没有,差点拔斧相向,这些情节虽精彩,但也揭示了一个现实:这些人不是普通百姓,而是“道上混的”,换句话说,他们在法律边缘游走,吃的东西自然也不走寻常路。

牛肉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并不代表现实中的普遍性,而是反映了绿林好汉与主流社会的割裂。
从另一个角度讲,牛肉的稀缺恰恰让它在文学中显得更为珍贵——越是难得的,越能凸显人物的豪迈与不羁。
而在真实的汴京街头,若你真想来点“切的小菜”,最常见的,反而是羊肉。
羊的命运与牛截然不同,羊不是耕作工具,不参与农业生产,自然也就少了法律上的“庇护”,加上羊是草食动物,不抢人吃的粮食,养殖成本极低,几乎是“零投入,高回报”的代表。

宋代的城市中,不论是官府、民家、酒楼、寺庙,羊肉几乎无处不在,整个上层社会的饮食偏好都倾向于羊肉。
羊肉不仅是美味,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从皇家宴会到文人雅集,从民间节庆到寺庙斋饭,羊肉几乎包揽了所有重要场合的餐桌,它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做法繁多,流行程度甚是广泛。

随着羊肉需求剧增,国内供给逐渐吃紧,而北宋又不擅长养殖,怎么办?买!
别忘了,北宋虽屡被称为“弱宋”,但其富裕程度却让人咂舌,商业繁荣,市井活跃,商品经济在历史上首屈一指,打不过辽、金、西夏,但可以花钱和他们做生意。
羊肉需求大,北宋便从这些以游牧为生的邻国大量进口,羊肉,成了和平时期的“战略物资”之一,在这一切风光背后,猪肉却曾一度“吃不开”。

如今我们以猪肉为主,谁能想象宋代的猪肉曾被视为“低阶食物”?猪虽养得快、出栏早,但肉腥味重、不易烹饪,若处理不好,简直令人作呕。
稍有身家的人都不愿沾猪肉,它成了贫民餐桌上的无奈之选。
直到苏东坡被贬黄州,情况才有了转机,这位“吃货诗人”在穷困潦倒中研究猪肉烹饪之道,最终做出了名垂千古的“东坡肉”。

他以一己之力,扭转了猪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猪肉从被嫌弃的“便宜货”,渐渐走上了中产阶级的餐桌。
随着烹饪技艺的提升,猪肉腥味得以控制,口感改善,人们对它的接受度也随之提高,但在宋朝的酒楼里,猪肉仍属“幕后角色”。
酒楼讲究的是“面子”,而不是“便宜”,羊肉才是门面担当,才是能拿出来招待贵客的“硬菜”。
猪肉虽然吃的人多,却少有被摆在前台的资格。只有在那些不起眼的小酒肆、街头摊贩,才可能看到猪肉的一角。

如此看来,宋朝人下馆子喊小二切的肉,最可能是羊肉,其次是猪肉,牛肉几乎不在菜单上。真正能吃上牛肉的,非富即贵,要么是有官府许可的特殊宴会,要么是小说中驰骋江湖、无法无天的绿林好汉。
历史从来不只是冰冷的数字和法令,它藏在一口肉、一滴酒中,藏在一餐一饭之间。
从牛肉的稀有、羊肉的流行、猪肉的逆袭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社会的结构与变迁,不同时代的食物选择,背后是不同的经济格局、法律制度和文化认知。
“民以食为天”的背后,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与妥协。

别再误会了。宋朝人下馆子时,喊的不是“来盘牛肉”,而更可能是“来点羊肉”,或者——“给我来碗东坡肉”,每一口肉的背后,都有一段隐秘的历史。
参考资料:西坡:猪肉脯.新民晚报2021-12-30 17:2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朝时期下馆子喊小二切的肉是什么肉?很多人以为是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