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08:27

要是吴三桂真听刘玄初的劝,是不是就可以打赢清朝了?

在吴三桂起兵前后,有位叫刘玄初的谋士给了他三条建议:
其一,拒不上书撤藩;
其二,立明朝后人,团结各路反清义军;
其三,抵达长江后,只宜进兵,不可苟安;
而吴三桂什么态度呢?一概没听从。
你说拒不上书?我就立即上书请求撤藩;
你说要立明朝后人,我偏偏自立为王;
你说要快速进兵,我偏偏占据湖南观望;
而后的结局大家也知道,吴三桂最后一次创业失败,连老家都未能保住。

吴三桂最后一次创业失败,连老家都未能保住
因而很多人表示,就是因为吴三桂没有听从刘玄初的建议,这才遭此大败,若能通从刘玄初的忠告,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但根据当时的情况,刘玄初的建议效果如何不谈,若是吴三桂当初真的听信了,怕创业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为啥呢?因为刘玄初的建议虽好,但却没有实行的基础。
换句话,刘玄初的建议通通都是馊主意。
先看第一条建议,在尚可喜上书请求撤藩之际,吴三桂面临要不要跟着一起撤藩的困境。
平心而论,吴三桂是不愿意的,但面子工程还要做做的,就打算上书撤藩。
这时候刘玄初说:“康熙早就想削藩了,不过一直不好开口而已,如果吴三桂上书撤藩,那康熙正好借口撤藩,岂不是作茧自缚?如果不上书,康熙就抹不开面子撤藩了,可以一直耗着。”
乍一听,有道理,但关键得看康熙的想法。

青年康熙
若康熙不想撤藩,你吴三桂上书再多也没问题,说不定还会下诏安抚,如果康熙铁了心要撤藩,就算吴三桂不上书撤藩也会想办法找茬。
军国大事,岂会因一个不好意思就被捆住了手脚?
事实上,康熙亲政后,就着手削藩了,毕竟三藩开销实在太大了,早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时候,三藩一口气就要了两千万两白银。
长年累月下来,朝廷收的这点钱粮全喂了三藩了,加上三藩在属地里各种为非作歹,私下还征收关税,已经尾大不掉,于情于理,都得处理一下。
所以,不管吴三桂表面工作做不做,康熙是铁了心要撤藩的。
另外,吴三桂现在上书,还起到了迷惑康熙的作用,让清朝也没有一丝的防备。
可以说吴三桂初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清朝毫无准备,打了康熙一个措手不及。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起兵之初
毕竟吴三桂在上书请求撤藩前,尚可喜已经连续十一年请求撤藩了,相对吴三桂而言,尚可喜是真心希望撤藩的。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打下湖南
而吴三桂又是和尚可喜同一代人,因而吴三桂递交撤藩申请的时候,康熙自然将他视为和尚可喜一样想法的人,自然不会做任何防备。
那么要是吴三桂真的听从刘玄初建议呢?
清廷一看,吴三桂迟迟不肯申请撤藩,等于主动暴露自己的心迹,必然有所防范。
要是真如此,吴三桂初期能不能快速占据云贵川并拿下湖南,还真不好说。
至于第二条,立明朝宗室收拢人心,又是一个超级馊主意。
对于吴三桂以及其麾下将领而言,自己手上沾满了朱家的血,这辈子注定和朱家人不死不休的,而且经历整个南明混乱时代,他们也不会相信立一个朱家后人就有人心的。
要是坚持立朱家后人,怕不是还没起兵,就内讧了。
要知道吴三桂起兵并非其所愿,而是被部下裹挟的,不然也不会苟到六十一岁起兵,真当自己是刘邦了?
在康熙的撤藩设想里,只要吴三桂肯撤藩,吴家富贵是少不了的,难就难在吴三桂麾下几十万兵马上,这些人,康熙是不会包圆的,这个难题只能交给吴三桂处理。
对于吴三桂麾下兵马而言,自己跟着吴三桂东征西讨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享受富贵吗?
如今吴三桂可以拍拍屁股安享晚年,自己下半辈子却毫无着落。
就好比一家公司里,大家一起创业,好不容易盈利了,大家买车买房,以为一辈子就可以这么舒坦过下去。
可谁知另一家大公司要收购,但只收购业务,董事长继续享受现在的地位,员工就地解散,这谁能忍?
而放在古代,这就是“哗变”。
所以这就是吴三桂头疼的地方,不撤藩,康熙就会下令征讨,撤藩,自己怕不是自己先被麾下弄死。

撤不撤藩都是必死局,起兵倒是有一线生机
就算自己愿意归顺,麾下也会想办法裹挟让自己叛变,比如尚可喜,提出撤藩后,就被部下联合尚之信软禁了。
就算真的撒手不管回到辽东,这帮人也会伪造书信牵扯到吴三桂,搞不好直接被康熙给斩了。
可见不管吴三桂愿不愿意,他铁定不会全身而退,这也是为何吴三桂早不起兵,晚不起兵,偏偏拖到这个时候起兵的原因。
说实话,吴三桂是真的不想起兵的。
只是苟到现在没法苟了,加上主动起兵总比被迫起兵好,这才竖起了大旗。
可见这帮人之所以要造反,不是为了反清复明,而是为了求富贵,吴三桂能守住一隅之地,自己子孙就永保封地,吴三桂要是登基称帝,大家就是开国元勋。
若是按刘玄初的建议,弄个朱氏皇帝出来,这置吴三桂于何地?

吴三桂画像
撇开吴三桂弑杀永历不说,就日后处理关系就是够头疼的,毕竟自己跟着吴三桂起兵的,到头来大家身份是明臣还是吴臣呢?
至于吴三桂,已经弑杀永历一次,再立一个朱氏,难道主动去做曹操?深怕名声不够烂啊!
可见刘玄初这个经历南明时代的人是一点没有吸取南明内讧的教训。
要是吴三桂真敢这么干,麾下将领的人心,怕不是丢了大半吧,还不如都团结在吴三桂麾下呢。
跳过刘玄初前两条建议后,吴三桂势如破竹,很快打到了湖南,接下来就是往哪进攻的问题。
一部分人认为立即率主力过江北上,学李自成直取京师,一部分则认为率主力沿长江南下截漕运,切断清廷江南赋税,占据半壁江山再说。
但不管怎么说,都是和刘玄初的建议一样,“只宜进兵,不可苟安”。
可吴三桂却在湖南犹豫了几个月,给清廷调兵遣将布防的机会,也是刘玄初建议最值得争论的一个地方。

僵持阶段
问题是,当时吴三桂的情况,真的难以带主力进攻了。
湖南属于易攻难守的地方,拿下湖南后,需要的防御力量就要七万余人左右,这还是湖南,除此之外,吴三桂还有云贵川老家需要防御驻守。
另一边,清朝在度过初期的慌乱后,立即着手布置。
在吴三桂拿下岳州后不久,尚善等人已经抵达江北,甚至一度压着岳州吴军打,此时的吴军只能被动防御。
可见自拿下湖南之后,吴三桂短期内,已经没有再度进攻的精兵了,甚至现在的防御都很吃力,在没有足够的扩兵之前,主动进攻,无异于送死。
那要是梭哈一把,放弃老家,将主力大军直接北上或者东进呢?
可以是可以,但没有根据地的打法,岂不是和明末农民军一样,走流寇主义?即打一个地方补充一下,然后继续打下一个地方。
从军事角度而言,流寇打法不可取,毕竟容错率实在太低,一次失败就全军覆没,而且还没有长期的后勤保障,一旦进攻失利,同样也会面临险境。
可以说,历史上玩流寇主义的,基本都是农民起义军,聚在一起本来就是活命。
但对于吴三桂而言,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怎么可能玩流寇主义呢?就算他想梭哈一把,麾下将领也不会干啊,毕竟大家的妻儿老小都在老家呢,现在跟着吴三桂梭哈,家人还要不要了?
大家起兵是为了富贵而不是大义,要是吴三桂敢干,队伍怕不是再次内讧。
所以此时吴三桂真正的想法就是和清廷边打边谈,最好就是继续待在云南,这也是很多人的想法,这也是吴三桂留在湖南几个月不动兵的真正原因。
而后看康熙铁了心要削藩后,这才决定称帝,夺取天下。
尽管吴三桂最后失败,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吴三桂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够做的做好的地方了。
长期经营云南,成为自己的后勤和基本盘。
出其不意的造反,取得了不错的先机,甚至还联络不少盟友,给予清廷最大的危机。
而在三藩之乱时期,吴三桂整个集团都是比较团结的,没有出现南明内讧那样的闹剧,甚至比其他盟友都很好,可以说是清军入关前后,所有反清势力里,最团结的一个。

可以质疑吴三桂的人品,但不能质疑吴三桂的打仗
至于最后失败,一来是年龄实在太大了,二来低估了清廷,更小看了岳乐,在盟友一个一个败亡的时候,他也进入败亡的阶段。
可见,在真实的历史线上,吴三桂的战略还是远远优于刘玄初的。
吴三桂败在自己的年龄,败在对手,并不是没有听从刘玄初的建议。
尽管在二月河《康熙大帝》里,刘玄初有“天下第一谋士”之称,但毕竟是小说需要,当不得真。
而且要是刘玄初要是真的如此厉害,也不会在历史上被埋没,也不会先跟着刘文秀,后跟着吴三桂,还始终寂寂无名。
所以有些人说刘玄初如何如何厉害,吴三桂就是不听刘玄初而败之言等等。
殊不知刘玄当初的建议是有多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要是吴三桂真听刘玄初的劝,是不是就可以打赢清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