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著名的五阁臣,具体指哪五个人,名次又是怎么排的?
乾隆皇帝晚年写下了怀念大臣的诗,其中的《五阁臣》用词十分讲究,对五位阁臣进行了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那么,乾隆帝所说的五阁臣到底是哪五个人,他们在乾隆心中的地位究竟如何?在写《五阁臣》怀旧诗的诞生是一个特定的时间背景的,也就是在乾隆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间,乾隆帝为生母皇太后守孝,取消了一切巡游活动,各项仪典也做了最大程度的简省。因此,乾隆在处理国家军政事务的同时,有了闲暇的时间。
人一旦闲下来就容易怀旧,一怀旧就容易想起那些作古的大臣,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乾隆写完了《怀旧诗》二十三首,其中就包括《五阁臣》,即鄂尔泰、张廷玉、傅恒、来保、和刘统勋。
排在第一名的是鄂尔泰乾隆将鄂尔泰列为五阁之首,称赞他有古大臣之风,为其他阁臣所不及。这个评价如果用在乾隆初政时,还是比较接近事实的。
鄂尔泰入阁的时间并不早,雍正十年初,他从云贵总督任上被提拔为保和殿大学士,十三年兼首席军机大臣。乾隆继位时,对鄂尔泰深加倚任,以备左右顾问。
乾隆之所以看重鄂尔泰,是因为他“性严正”而足以“镇百僚”。但是鄂尔泰的权势在他的儿子鄂容安泄露密折事件后已大大削弱,他的地位早已被乾隆有意培养的少壮派新锐讷亲所取代。
排在第二的是张廷玉张廷玉的资历很深,先是于雍正三年晋大学士,八年兼军机大臣,入阁时间早于鄂尔泰六七年,兼军机大臣早五年。整个雍正朝,张廷玉受雍正帝眷顾独专。
乾隆继位后对张廷玉同样十分倚重,但他的政治命运与鄂尔泰一样,地位也在不断下降。还因配享太庙一事触怒乾隆,竟屡遭严遣,受尽侮辱,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回到老家。
整体来看,鄂尔泰、张廷玉晚年还算识相,基本上能做到收敛锋芒,敬事畏主,夹着尾巴做个太平宰相。当然乾隆对他们也算不薄,至少在表面上给予了最高礼遇。
排在第三的是傅恒傅恒是乾隆一手培养起来的干部,但也有一些运气成分在里面。如果讷亲没有在金川之役中被正法,那么傅恒的位置就应该是他的。
傅恒出身勋贵世家,姐姐又是乾隆最为敬重的嫡妻孝贤皇后,有了这层关系,傅恒但凡有点能耐,就肯定会被乾隆重用。况且傅恒本人也争气,他的才能在满洲贵族中还是无可挑剔的。
傅恒在世时,乾隆对他可以说是能给的都给了,他白天在军机处被召见承旨,晚膳后乾隆也经常当单独召见他商议军国大事,当时人们称为“晚面”。这在乾隆一朝独一无二,堪称异数。
对于傅恒的评价,乾隆是发自内心的,而且也可以认为在鄂、张之上,不过要是仔细算起账来,傅恒的功绩也没有达到乾隆所说的那个高度。
金川之役,傅恒还是初出茅庐的政治新秀,若非名将岳钟琪鼎力相助,恐怕金川是拿不下来的。要说傅恒最大的功劳,那么就是在出兵准噶尔一事上,坚决主战,这一点倒是颇具宰相气度。
傅恒的命运比鄂、张两人好太多了,在朝野内外口碑也不错,就连与他素无来往的人都称赞他,这也证明傅恒为人谦和厚道,对下属也不像讷亲那么飞扬跋扈。
排在第四的是来保来保其人可能很多读者还不太熟悉,就连乾隆在诗中也说他“无赫赫名”。但是来保的来头一点都不小,他的康熙帝最忠诚的内务府老奴,雍正时擢升为内务府总管。乾隆一生最敬佩的就是皇祖康熙,每当问到康熙朝发生的事情时,只有来保能娓娓道来。
来保还有一个别人所不具备的特长,据说他很能相马,乾隆诗中说:“伯乐善相马,车下老骥出。今岂无其人,来保称第一。”
来保能从马群中一眼分辨出哪匹是两马,甚至只听见一两声嘶鸣,便能判断马之优劣。所以乾隆帝的御马全部都由他遴选。来保于乾隆十三年晋武英殿大学士并兼军机大臣,位置仅次于傅恒之后。
来保确实没有什么可说的地方,为何乾隆要将他位列五阁臣呢?道理很简单,因为除了来保之外,实在找不出更适合兼军机大臣的满大学士,乾隆也不愿意让五阁臣中汉人占据多数,也就是说,来保实际上被乾隆拉来充数的。
排在最后的是刘统勋乾隆帝对刘统勋的认可度很高,说他是:“汉大学士之足资倚任者,张廷玉之后,有刘统勋。”雍正朝刘统勋曾在上书房当差,教育过皇子,但是乾隆并没有真的将他当老师来看,说“其时学亦成,云师而实友”。
刘统勋因参劾张廷玉而给乾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他日后高升铺平了道路。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刘统勋猝死,消息传出,乾隆震悼,赐谥“文正”。故而乾隆在《怀旧诗·五阁臣》中高度评价了刘统勋:“遇事既神敏,秉性原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乾隆一朝,有二十三位大学士曾身兼军机大臣,他只选出以上五人写入他的怀旧诗,这表明这五个人在乾隆心中的是有一定分量的,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此五人也确实算得上是清代名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