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眼界,100年前的山海关是这样!城楼摇摇欲坠,老龙头被炸毁
山海关的选址,堪称古人利用地理环境的极致体现。
它南邻渤海,北依燕山。
地形在此急剧收窄,形成一道宽度仅8到15公里的走廊,山海关恰好卡在狭窄咽喉部位,如同一个巨大沙漏瓶颈,将中原与东北分隔开来。
山间虽有卢龙、无终、傍海、平冈4两条通道,但山路陡峭狭窄,只能走轻装步兵,大型攻城器械无法通过,一旦遭遇暴雨涨水,就寸步难行。
想大规模进入关内,必须通过山海关,独特地理位置,让这里被誉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1629年——1642年,清军五次突破长城防线,攻入明朝腹地,都是劫掠后一番后,就弃城而去,并未长期占据。
关键原因就在于,山海关在明军手中,如果拿不下这座雄关,清军后路随时会被切断,陷入“关门打狗”境地,连辽东老家都难保。
直到1644年4月,吴三桂归降清朝,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自此,清军才得以突破山海关,迅速向中原推进,最终才取代明朝,问鼎天下。
清朝入关后,山海关的防御功能归零,朝廷逐渐停止拨付维修款项。
附近百姓,也不断拆取砖石建房。到了清朝末年,山海关城门上铁板,都被拆去炼钢,木梁也被抽走烧火。
这座“天下第一关”顿时变得残破不堪,摇摇欲坠。
1908年,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路过山海关时,用老式银版相机,清晰记录了残破状态的山海关!
△山海关的箭楼,周围长满了荒草,显然已经废弃多时,完全没有了“天下第一关”的气势。
△山海关东门城楼,中部已经倒塌,只剩南北两个角,还在苦苦支撑。
△西门城楼的远景,保存还算完好。200多年,这里曾见识过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大战。
1644年4月21日,李自成率20万大顺军进抵山海关下,以主力6万分别对西罗、北翼和东罗城进行攻击。
在西罗城,吴三桂军用诈降之计,诱大顺军抵近城垣后,以火炮轰击。这激起了大顺军的怒火,攻击更加猛烈
在激战至22日黎明,吴三桂渐感不支,亲自跑到清军大营,并当场剃发降清,哀求多尔衮出兵相助。
此时,大顺军已经激战两天一夜,早已疲累不堪。多尔衮看时机已到,派2万精锐骑兵出战,支援吴三桂。
面对突如其来的清军袭击,大顺军瞬间崩盘。仅仅半天时间,近20万人只剩下7000残兵逃走。
此战过后,李自成就再也没缓过劲来,被一路追杀到湖北,最后在九宫山身亡。
明朝没有了山海关的庇护,同样挡不住清军的一路平推,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君主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吴三桂缢杀,明朝彻底终结。
1644年的山海关之战,是历史上极为少见的“一战灭两朝”。
这场战役的胜负,同时改写了大明和大顺两个王朝的命运走向。
△山海关城墙下的集市,这里当时是闯关东的必经之路,人来人往很是繁华。
△山海关内的民居,从房屋规制来看,当地人的生活还是不错的。
△关内的饭店,主要接待闯关东百姓
清朝一直把关外视为“龙兴之地”,禁止汉民开垦居住。导致关外人口稀少
直到1858年,俄军舰队沿黑龙江顺流而下,兵锋直抵黑龙江省会瑷珲城下,局势岌岌可危。
清朝想组织防御,却发现当地人口极度稀少,空有大片土地,却无实力守护,最后被沙俄割去了一大块。
吃了大亏后,终于想明白了:如果再固守旧制,严禁汉人出关,广袤的东北,迟早被沙俄彻底侵占。
于是开始鼓励关内的百姓,前往东北定居,这就是“闯关东”的由来。
△背牛顶,顶上建有一座寺庙,上下全靠悬崖上的木梯,看起来很是惊险
△角山,这是燕山余脉,位于山海关城北,濒临大海。因形似龙首戴角而得名,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山”。
△角上的栖贤寺,远处就是茫茫大海
△山海关外的护城河,岸边被开辟成了农田。
△护城河上的石桥
pic/wek3n1ekbej.jpg
△山岭上的城墙,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晰感到,山海关的易守难攻。
如果不是吴三桂主动投降,清军是攻不进山海关的。
pic/somlwnx1usf.jpg
△大名鼎鼎的老龙头,这是万里长城的东起点,终点是戈壁滩上的嘉峪关
1900年,老龙头被八国联军炸坏毁,照片中只剩下断壁残垣。好在近代,已经完成了复原。
pic/4lhcxwrlp5u.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