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太后被俘虏时正风韵犹存,在金国待了15年,金国士兵怎能放过她
文|徐 来编辑|徐 来
靖康年间,宋徽宗的妃嫔韦贤妃被金军俘虏,长期滞留北方,15年后返回南宋,已成高宗生母、太后。
这段经历背后,不止是耻辱与等待,还有一桩真假帝姬案,牵出南北两朝的宫廷斗争。
东京城破,皇族尽俘1127年春,金兵南下,攻陷北宋都城东京汴梁。
两位皇帝一同被掳,宫中妃嫔、公主、王子、太监、朝臣数千人被押往北方。
韦贤妃正是其中之一。
当年,韦氏身份不高,只是宋徽宗身边的众多妃嫔之一。
她出身寒微,不在宸妃之列,也无显赫家族作靠山,生下一个儿子,名叫赵构。
这层母子关系,注定让她在靖康之难后的命运,与众不同。
东京失陷的那个夜晚,火光冲天,皇宫守军全线崩溃。
妃嫔被金兵用麻绳串成一串,像牲口一样赶往北地,百姓围观,无人敢言。
许多宫人当场殒命,更多人半路倒毙。
跋涉数千里,沿途寒风冻骨、粮食短缺,辱骂与鞭打接连不断。
韦贤妃没有自尽。
她被强行押送至金国腹地,列入所谓“浣衣院”。
所谓浣衣,实则奴役。
这些被俘的宋宫女性,被分配到各处,或为金国贵族服务,或作为奖赏赐予部将。
韦贤妃被安排在相对隐蔽的处所,身份暂时得以保留,没有直接被金人侮辱或转卖。
这种“幸存”,背后并非怜悯,而是因其身份敏感。
赵构当时并未被俘,逃至南方重建朝廷。
金国出于政治考虑,暂时没有处置韦贤妃。
许多其他被掳的宫女与公主,就没这份待遇。
她们大多被转入军营、边寨、官府,甚至被胁迫嫁人、生子,不得还乡。
北地天寒地冻,韦贤妃从一个皇帝妃子,变成了阶下囚。
她没有消息、没有援助、没有未来。
命运并未彻底抛弃她。
绍兴和议谈成之后,金国退兵,开始释放部分俘虏,韦贤妃成为第一批提出遣返的宗室女性。
南宋愿意付出高额代价换她回归,金人也看重这种筹码的政治意义。
十五年后,韦贤妃踏上南归之路。
这一年,她已不再年轻。
南归之母,皇太后归位1142年,南宋与金达成议和。
赵构派使者前往金国,要求接回母亲。
韦贤妃此时仍被关押在金地偏僻处所,不在大帐,不在王府。
她的身体早已虚弱,双鬓泛白,性情沉静。
没有人再记得她曾经是北宋宫中妃嫔,更没人知道她是如今南朝的皇帝生母。
朝廷派出高规格使团迎接,她回国那天,朝野震动。
高宗亲至行宫,迎接久别的母亲。
宋廷给她恢复太后尊号,称其为“韦太后”,安置在寿宁宫,供奉俸禄、设立侍从。
但她对权力没有兴趣,对后宫没有插手意愿,终日静坐诵经,闭门谢客。
韦太后回朝之后的第一件大事,不是见旧人,而是处理一桩悬案。
一个自称“柔福帝姬”的女子,早在十年前就逃返南宋,被赵构接纳为亲妹。
朝廷封她为“福国长公主”,赐以宫殿、俸禄,还为她择婿。
这名女子容貌端庄、言行得体、熟知宫廷旧事,宫中多有人信其为真。
然而,韦太后一回来,就否认其身份。
她说这人不是柔福,而是伪冒者静善。
许多内人、宫女也认定她身份可疑。
赵构震惊,还是命人彻查。
最后的结局,是那名女子被赐死,理由是冒充宗室。
这一案震动朝堂。
有朝臣怀疑其中另有隐情。
有人说韦太后是怕旧人揭露其北地经历,有人说这是假帝姬伪冒太深,故被除去。
可朝廷不容质疑。
赵构沉默,未做辩解。
从此,韦太后彻底归隐。
她的存在,成为南宋政治与金国和谈之间的一道缝隙。
她既是权力象征,又是痛苦回忆。
朝廷尊她,却少有人真心亲近。
她的眼中,写满冷漠,也藏着愤怒。
这不是一位回宫荣耀的母后,更像一位被风雪磨尽棱角的老人。
十五年里,她见尽屈辱,也看透人情。
她不再哭,也不再说。
只留下一段未完的往事。
真假帝姬案,谁该活着回来柔福帝姬,是宋徽宗诸多女儿之一。
靖康年间,她同样被俘,曾一度成为金国王室的附庸女子,后又被转赠金将徐还之子徐宗汉,成婚并生子,生活混杂在女真与汉人之间。
她的身份复杂,遭遇多舛,在金地也没有多少主动权。
而南宋的那位“福国长公主”,从容貌、气度、举止到口音,都极为接近真正的柔福帝姬。
她熟知皇宫内部陈设、妃嫔排位、祖庙规制,甚至能准确回忆旧日内侍与厨子名字。
赵构初见时情绪激动,泪流满面,立刻下诏册封。
百官朝贺,赐居建福宫,俸禄丰厚,官女侍奉,甚至计划为她修史立传。
数年之间,真假早已无人提起。
直到韦太后归来,一切崩盘。
她进宫当日,面见“公主”,冷冷看了一眼,转头离开。
事后对赵构只说了一句:“静善在宫中,众人怎会不知?”
这句话如同霜剑。
“静善”是早年宫中一名戏班女子,唱工极好,善模仿主子神态。
徽宗曾召她入宴,只为博笑。
韦太后言之凿凿,称此人为静善假扮,绝非徽宗之女。
朝中风向大变。
旧日宫人纷纷出面指认,称其声音、步态、耳垂有异,有人甚至说她怕狗,而柔福帝姬从小养犬。
最致命的是,她无法准确唱出徽宗亲创的“瘦金词调”,她百口莫辩。
不久,被赐死于宫中偏殿。
消息传出,有人欢呼,有人痛惜,也有人默不作声。
京师传言四起,酒馆、船坊、绣肆纷纷议论:“到底是谁怕她活着回来?”
赵构不再回应。
韦太后从此谢绝所有访问,终年独居。
真假柔福帝姬案,就此封尘。
史书上写的是“伪冒”,但也有零星文人记下疑点重重的细节。
在民间笔记里,那位被杀的“福国公主”,始终被称为“那个真正逃回来的”。
历史虚空里,谁为她们作证靖康之难,被俘的女子不计其数。
有记录的不过数十人,无声消失的却成千上万。
历史记得的是皇帝、宰相、将军。
而那些在北风中消失的宫人、妃嫔、公主,却没人为她们立碑。
韦太后能回来,不靠武力、不靠奇迹,只因赵构还在。
她的命悬在赵构一念之间,也在金国的政治博弈之中。
这种“生还”,本身并不荣耀。
她一生都在逃避往昔。
她从未公开谈论金国经历,从不接受史官访谈,也不许身边人提起北地生活。
那十五年,被抹去。
但痕迹藏在她的眼神、走路的节奏、吃饭的方式里。
她总是安静地站着,仿佛任何椅子都不属于自己。
她总是小口喝茶,从不发声。
她怕灯太亮,也怕屋子太静。
她的侍女曾偷偷记下:“太后梦中常惊,起身后久久不语。”
历史记住了她“归国为太后”,忘了她是“被掳十五年”。
记住她“识破假帝姬”,忘了她也曾是“浣衣院囚人”。
后人写她多冷酷、薄情、喜怒无常。
却不问,一个人若被囚十五年,回来之后还能多温柔?
柔福帝姬是谁,没人再问。
那位被指为“静善”的女子死后无名无碑,只留一只空院。
有人说她死时喊了一句:“我就是柔福。”
没人应声。
这类声音,历史听不见。
当年那些被掳去的宫女,有的成为金兵的妻,有的被迫为奴,有的失踪无踪。
只有极少数,像韦太后这样,还能回到江南,还能穿回绫罗锦衣。
但她们也不再是原来那个人了。
南宋的皇宫,接纳了韦太后的肉身,却接不住她的灵魂。
她不说,不笑,不恨。
只把所有的梦境,都压进浣衣院那段无人过问的往事。
十五年,一个人如何熬过?
没人知道。
参考信息:
《靖康之难:北宋的终结与两帝被掳的屈辱》 · 澎湃新闻 · 2022-03-19
《柔福帝姬回到南宋,却死于母后之手?真假难辨的历史迷案》 · 新京报书评周刊 · 2021-06-12
《靖康之耻:徽钦二帝与后宫妇女被掳记》 · 观察者网 · 2021-12-08
《真假帝姬案:南宋宫廷最扑朔迷离的冤案》 · 界面新闻 · 2023-04-15
《宋高宗赵构:一个逃脱者的皇位与母亲的归来》 · 国家人文历史 · 2020-09-2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