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15:28

1909年,光绪皇帝出殡当天,动用7920人抬棺,花费白银45万两

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他是大清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也是大清王朝第一位非皇子而继承皇位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曾试图通过维新变法实现国家自强,但最终失败,权力则长期被慈禧太后掌控,最终忧郁而终,令人为之唏嘘。

光绪皇帝名为爱新觉罗·载湉,他是醇亲王奕譞的次子,母亲是叶赫那拉·婉贞的胞妹,原本他可以王孙贵族的身份在醇亲王府无忧无虑的生活着。
但是,同治皇帝的突然驾崩,却彻底彻底的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1874年,19岁的同治皇帝突然驾崩于养心殿东暖阁后,由于他生前无嗣,皇位由谁来继承便成为了摆在慈禧太后面前的一道难题。
慈禧太后在权衡利弊后,为了能够继续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便做出了一个令诸多清廷重臣反对的一个做法,那就是改变了清廷“父死子继”的祖制,决定由醇亲王奕譞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载湉来继承皇位。
慈禧太后的这个主张,一经提出,当时的军机大臣便与慈禧太后进行了争论,但是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坚持了自己的主张,使得军机大臣们只能够选择顺从和妥协,同意了慈禧太后的这个主张和方案。
就这样,当时仅仅只有四岁的载湉被选定继承皇位,成为了大清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由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4岁的载湉入宫,即位,成为光绪皇帝后,被慈禧太后安排住在养心殿,慈禧太后对刚入宫,年纪尚小的光绪皇帝起初还是十分照顾的,不仅每天照顾他的日常生活,还会4岁的光绪皇帝讲授四书五经。
后续,光绪皇帝岁数稍长之际,慈禧太后安排内阁学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来担任光绪皇帝老师,教授他读书,写字,在这两位老师的教授和引导之下,光绪皇帝不仅对传统经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逐渐具备了批阅奏章,论断是非的能力。
1886年,光绪皇帝虚龄16岁,到了适婚的年龄,按照清王朝皇室的制度和规定,光绪皇帝只要结了婚,便可以正式亲政,但是这个事情,却让慈禧太后犯起了难,她并不想放弃手中的权利,五次,她首先插手了光绪皇帝的婚事,安排自己的内侄女叶赫那拉氏嫁给了光绪皇帝,成为了皇后。
光绪皇帝则对此心生不满,但却无可奈何,只能够妥协,除此之外,光绪皇帝虽然在婚后,确实开始亲政了,但慈禧太后也搞出了一个“训政”,以这种方式箝制着光绪皇帝,继续把持着大清王朝的军政大权。

而光绪皇帝作为一个开始亲政的年轻皇帝,一心想要参政,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这就使得他与慈禧太后逐渐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
光绪皇帝亲政之时,正值清朝多事之秋,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极大的刺激了这位年轻的清王朝皇帝,他为此曾试图通过维新变法实现国家自强,但是维新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封建官僚们,最终在慈禧太与这些守旧封建官僚们的联合打击下,光绪皇帝的维新变法运动仅仅只是持续了103天便宣告失败。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在这里度过了长达10年之久的囚禁生活。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进了北京城,慈禧太后在惶恐中带着被囚禁多年光绪皇帝仓皇西逃,在西逃的途中,光绪皇帝对于现状,无能无能,十分痛心。

一年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西安起驾返回北京,回到北京后,慈禧太后虽不再囚禁光绪皇帝,并允许他临朝,但是朝政之事,依然是由慈禧太后做主,这就让光绪皇帝陷入到了极大的痛苦中。
光绪皇帝虽然贵为大清王朝的皇帝,一国之君,光鲜的外表下却没有贵为皇帝的尊严和权利,在政治上受到慈禧太后的控制,在生活上,同样受到慈禧太后的严加控制,这就令他十分苦闷,空有志向,却实现无门,身体状况每日愈下,一天不如一天,最终在1908年11月14日傍晚,在中南海瀛台含元殿病逝,时年仅仅38岁,
光绪皇帝病逝后,他的梓宫先在乾清宫停放,而后移至景山观德殿,到了1909年3月12日,清廷才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出殡仪式。
出殡的当天,清廷动用了7920人抬棺和庞大的仪仗队,庞大的仪仗队包括引幡队64人、法驾卤薄仪仗队1628人,并且还有清军马队开道、1400多辆马车随行,队伍绵延数里。

光绪皇帝的皇棺落安行宫之后,清廷又进行了为期3天的祭奠,出殡活动才告一段落,光绪皇帝的出殡仪式共计花费了白银45万两,沿途还焚烧了近90万张纸钱,可谓是十分奢靡。
尽管这场帝王国葬规模宏大,围观的民众人山人海,但大多数民众眼神迷茫,下跪者极少,前来民众大多数都是前来看个热闹,并不是来为光绪皇帝送行,这就足以说明当时的清廷百姓已经对清廷的皇室尊重以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由于光绪皇帝的陵墓尚未建成,因此他的灵柩一直暂存于他的行宫处,这一暂存就是长达4年之久,直到1913年,他的灵柩才被安葬在清西陵的崇陵,这崇陵位于泰陵的东南面约四公里的金龙峪,依照同治的惠陵而建,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最后一座陵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909年,光绪皇帝出殡当天,动用7920人抬棺,花费白银45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