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15:28

西北军最有实力大将之死:其子鸣冤70多年,至今真相仍未揭开

冯玉祥西北军麾下新老五虎将,各自凭借善于去就大法,在新军阀混战中都取得一席之地。
如宋哲元之据冀省、韩复榘之据鲁省、孙连仲后来贵为战区司令长官和保定绥署主任等等。
也有一些在抗战中出尽洋相公开或间接投日的,如石友三、孙殿英等。
如张自忠将军为洗刷恶名抗战殉国的也有,必须致以敬意。
论及实力较强者,当属把持山东军政大权七、八年之久的韩复榘,别个西北军大将都没有掌握这么久的方面之权,孙连仲只是在军阶和短暂达到的最高成就上超过韩复榘,综合实力不如他。
谈及韩复榘,最大的话题就是他被蒋介石下令枪决,原因到底是什么?韩复榘家人49年未随蒋赴台,其后多方奔走要替父讨一个公道,说其父死的冤。但其真相绝非一个不抵抗就能解释。
一、直接原因
1938年1月,蒋介石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检讨华北抗战的教训。会上蒋质问韩复榘为什么不抵抗就撤出山东,据当时目击者称,韩复榘在会场上当场反诘,丢了山东我要负责,那丢了上海丢了南京谁负责。蒋生气地说,丢南京自有人负责,你先负你的责任。

随后戴笠的特务组织便骗其上了刘峙的小轿车,押上火车转送至汉口,审讯后将其枪决。
冯玉祥麾下大将,除了石友三被活埋外,就数韩复榘最惨,连死都身带一个不抵抗的污名。
这件事是诬陷韩复榘吗?并不是。
1937年11月,韩复榘曾率一部在黄河沿线同日军作战。韩复榘之前就不怎么积极抗日,此战又直接面对日军,被打出了阴影。在济阳县城关与日军作战时,他的指挥部被日军装甲车配合几架飞机合围,韩复榘的卫队团战死殆尽,韩本人最后仅率数名卫兵逃脱。
黄河一战,韩复榘的一个军受到重创,军无战心。此时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来电,命令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要节节抵抗,保护徐州北面。
韩复榘拒不听令,复电云:南京不守,何守泰安。直接将其部队撤至济宁、菏泽等地,等于将津浦线徐州北面完全让了出来,这就是蒋介石指责并据以判其死刑的直接罪状。
这是不是事实?自然没错。
但就是因为这个理由枪毙韩复榘,恐怕比较牵强。若论丧师失地,且不说中央军在京沪方向的重大失利,即以华北而论,宋哲元、庞炳勋等所部也是西北军,他们同样也没顶住日军的进攻,丧失的地盘比韩复榘撤出的地域还要大,毕竟韩复榘只丢掉德州、至泰安一线,鲁西南还在韩系部队掌握中。
为什么不杀同是西北军的宋哲元、庞炳勋,而单单要杀韩复榘,个中情由恐非不战而退那么简单。
韩复榘是河北霸州人,北洋时代即加入冯玉祥的第二营,是冯玉祥的五虎将,叛冯前一度官至第三方面军总指挥。在冯玉祥部下叛附不定,最终在蒋介石的金元加政治攻势下改旗易帜,入主山东。
冯玉祥自己本就不端,对叛附之事也不是特别在意,因之对孙连仲、韩复榘、宋哲元等诸将一直保留着一点香火之情。韩复榘同样也没有忘了西北军的出身,他的第三集团军一直到全面抗战爆发时,军中所唱的军歌仍是西北军的军歌(据时任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回忆)。
韩复榘被捕后,韩之妻子托人求见冯玉祥,请他代为求情,冯坚辞不见。韩复榘手下大将孙桐萱当时多方求告,也想让老冯出面说项,冯亦不搭理。孙又找李宗仁、白崇禧,想求他们看在同是抗日部队又是一个战区的交情上,搭救韩一把。没想到李、白只说坏话,一句好话也不讲。
杀韩复榘之前,蒋介石曾欲见冯玉祥一面,冯问鹿钟麟(西北系元老,当时在汉口是韩案三位主审官之一),鹿说肯定是为了韩复榘的事。冯玉祥便回绝了。
可见韩复榘之死,决不是简单的不战而退,而是得罪了包括冯玉祥在内的诸多大佬。其根本原因,还要从韩复榘在山东的所作所为说起。
二、真小人还是伪君子
韩复榘在中原大战中彻底与冯玉祥切割投蒋,1930年9月11日在济南宣布就任山东省主席。
其手下原西北军第三方面军(或者叫第三路军),改为第三集团军。下面部队原来有两个军,后来增扩一个军,到抗战前夕,其实力大致是5个师、1个旅,后统一整编为3个军6个师,另有几个民团,共约8万人:
第12军(孙桐萱任军长,以下括号内皆为主官),辖20(孙桐萱兼)、81师(展书堂)。
第55军(曹福林),辖29(曹福林兼)、74师(李汉章)。
新增之56军(谷良民),辖22(谷良民兼)、新4师(吴化文)。
为什么标注一下军、师长名字呢,大家要注意到,军长自兼师长,这是一种很落后军阀部队的通用模式,军长兼师长,基本意味着部队的指挥体系仍是旧军队模式,不会现代化指挥作业。
无复杂的精密的指挥作业,而部队仍能正常运转,代表着部队构成、训练方式、作战模式都比较简单粗糙落后,故军长兼师长其精力仍能顾得过来。
这样的部队注定战斗力不会很高。
韩复榘在军事上擅长扩充实力,他像其他军阀一样,对军事实力看得比命还重要。但不同的军阀有不同的特点,许多军阀部队在全面抗战爆发后,都能以国家生死存亡为重,不会因为片面保存实力而弃领土于不顾。
韩复榘在这方面却有点出了格的自私。
1937年九、十月间,宋哲元等部在北平抵抗日军,力不能支,逐渐向山东败退。这时因西北军旧部都在华北,蒋介石搬请已下野七年之久的冯玉祥担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统一指挥西北军和一些东北军抗战。冯玉祥欣然出山。
当华北部队退到山东德州时,冯玉祥的战区司令长官部连遭危险,冯玉祥急电韩复榘出兵支援。据冯玉祥的贴身秘书李平一(中共地下党员)回忆,冯玉祥见援兵不来,亲自给韩复榘打电话,韩说:“是,报告先生,我这就下命令。”
军情如火,等了一天,不见一兵一卒前来。冯又打电话,韩说:“报告先生,命令已下达,部队正在进发。”
又过了一天仍不见,冯玉祥气得第三次催问,韩复榘仍虚与委蛇,说部队已经在路上。
冯玉祥气得脸发白,骂韩复榘是三国魏延,脑后长反骨。最后还是在蒋介石连电催促下,韩复榘才派了曹福林率55军两个师去德州支援。其保存实力之嘴脸虽说不堪,但最后也出了力,并不是真正一点都不抗日。
有人骂韩复榘是伪君子,有人说他是真小人,都指他的两面三刀,确实不是正人君子所为,尤其在日寇进逼的关头不使全力更令人诟病,冯玉祥最后关头不救他,实出于此。
但这些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得罪到蒋介石头上。
蒋介石1936年召韩复榘南下到杭州见面,还亲自派了一个团的部队保护他,以防日本人刺杀他,还特意关照他不要到上海去,那里日本人的势力很猖獗。
三、主鲁之政
韩复榘得罪蒋,是一点一点造成的。
其中一个比较敏感的是打击国民党省党部。
韩复榘到山东后,最讨厌国民党派来的党部,在很多场合骂他们是党棍子,不干好事。韩复榘采取各种明的暗的方式打击国民党从省到县的党部,这其中有讨好日本人的因素,此事看起来十分古怪,我们后文还要详细说。
韩复榘虽是大老粗,做事却颇有心计。1931年他有一次到沾化县巡查,借口该县党部委员马委员作恶多端,将其秘密逮捕处决。国民党的县党委就是在该县党的最高负责人,韩复榘此事办得非同小可。山东省党部委员刘涟猗听说此事找韩复榘质问,韩复榘反向南京举报是他处决的马委员,并公然派兵包围省党部,把刘涟猗也抓了起来。
刘涟猗是陈立夫、陈果夫的得力干将,二人急忙找蒋介石,勒令山东方面把刘涟猗释放。韩复榘根本不在乎什么国民党的规定,直接任命教育厅长何思源为党部委,并下令停发各县党部的经费,停止国民党的活动。

二陈气急败坏,倒不是说国民党多么依赖基层的党组织,其实国民党党部只到县,乡村根本不管,从未像我党一样把支部和群团组织发展到广大乡村。国民党的扩兵、征税和其他社会事务只依赖政府组织,政府组织也基本只到县,乡村靠土豪和地主等进行维持。国民党与我党相反,其党组织并不是先于军队到基层开辟政权,而是靠军队控制了地方后,才施施然跟着过来吸血当寄生虫。说白了,就是和政府部门差不多的一个权力部门而已,而不是负责给政府给军队造血的核心灵魂组织。
后来国民党军在东北之所以前期大占优势而后期慢慢被我军扳回,差距就是双方党组织生命力一个是衰朽、落后、无力、与民众剥离的,而另一个是蓬勃、旺盛、先进、与民众紧紧贴合在一起的。说远了,我们再回到山东的局面。
正所谓蒋家天下陈家党,蒋介石依靠CC这个派系,主要目的就是制衡各地的军政大员,怎么能任由韩复榘公然挑战这个底线呢。二陈随即罢免何思源的省党部委,另派其亲信张苇村来接任。


张苇村比刘涟猗更恶劣,在山东无恶不作。何思源回忆说,张搞了个苏饭委员会(谐音,和我们熟悉的那个运动一样,都是从苏联学来的),迫害了很多进步人士。济南城有一寡妇,有一子一女,其子被迫害下狱。这家人托关系找到张苇村求他放人,张苇村见其女是某中学学生,颇有姿色,便骗其女说如同宿一晚便可放人。其女逼不得已而从之,讵料张苇村全系骗人,奸宿之后仍将其子当作共产党枪毙了。寡妇与女儿羞愧悲愤,双双自缢而死。似此人伦惨剧,足见张苇村之畜牲本色。许多人屁股不正夸国民党大佬个人道德素质很好云云,试问若二陈都是正人君子,怎么能培养出这种败类当亲信?
这个张苇村很有心计,对下虽然作恶,对韩复榘却不顶撞,都绕着圈来,极力避免争执,且能慢慢把手伸进政府系统。
韩复榘一直找不到好的借口,但又不能容忍他一直这样做下去,索性采取了一个简单直接的办法,把张苇村一了百了地解决了。
未完待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北军最有实力大将之死:其子鸣冤70多年,至今真相仍未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