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15:28

1931年,张学良下令锦州撤离真相,真的是东北军一枪不放撤退?

锦州这座东北重镇,自古以来就是扼守关内外交通的咽喉要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1931年12月,日军蓄意调兵遣将,悍然向锦州进犯。彼时,蒋介石与南京政府急电张学良,严令其固守锦州。然而,东北军未与日军展开决战便撤往关内,此等举动引发中外舆论一片哗然。
部分人认为,张学良不应放弃锦州。更有甚者指出,蒋介石曾下令其不抵抗,他便从命;后来蒋介石命令他抵抗,他依旧未战,由此可见张学良本就无心抵抗。如今网络之上,诸多所谓“历史学家”更是声称张学良及其率领的东北军一枪未放便放弃了锦州。但事实,当真如此吗?

“918”事变沈阳沦陷后,张学良通电在锦州设立了东北边防军公署行署和辽宁省政府行署,张作相代理边防军司令长官,米春霖代理省主席,领导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并从这里将大量的物资输送到抗日队伍中,锦州便成了意图侵占整个东北的日军心腹大患。
1931年10月起,日军开始向锦州进犯,其飞机对锦州实施狂轰滥炸。然而,东北军官兵进行了顽强抵抗,令日军的进犯企图折戟沉沙。与此同时,美英等国忧虑日军将战火蔓延至关内,从而侵害他们在华的既得利益,遂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抗议。在东北军的奋勇抗击以及国际舆论等多方面压力的综合作用下,日军被迫撤回到辽东。
在12月13日,日本犬养毅上台组阁,积极主张侵华的荒木贞夫出任陆相,森阁出任内阁书记官后谈道:新内阁无视国联干涉,支持关东军侵占锦州。这样,日本内阁、军部、关东军协调一致并得到了天皇的支持。1931年12月17日开始,日本参谋本部调动2个师团、5个混成旅团及关军飞行大队约4万余众准备再次向锦州大举进攻。

而张学良岂有不知锦州是榆关(即山海关)屏障,兵家必争之地,一旦锦州失守收复的东北希望渺茫,且华北地区也将岌岌可危。当时锦州一带东北军只有3个旅、1个炮兵团、3个公安骑兵队,兵力不足3万人,而且粮饷弹械短缺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此危急关头,张学良一面火速致电南京国民党政府,恳切请求给予援助;一面调兵遣将,精心部署,全力加强对锦州的防守,试图凭借有限的力量抵御来势汹汹的敌人,守住锦州战略要地。
张学良为此设立了锦州警备司令部,并任命自己的嫡系黄显声为警备司令,孙德荃为副司令,12月23日,张学良电令锦州边防公署:大虎山、沟帮子为锦州门户须集结兵力死守,对盘山、北票两翼亦须严重警备;12月24日,张学良又任命于学忠为锦州方面前敌总司令,并令平汉、平馁、津浦方面东北军,准备出关参战,驻张家口方面骑兵第6旅3000人,由白凤翔率领,25日晨过平赴锦;12月26日命令第12旅由锦州移驻大虎山协防。还有装备落后的大批抗日义勇军协同防御锦州。

12月21日至31日,日军兵分三路向锦州进犯。右翼39旅团及独立守备队从法库、彰武沿打通铁路线向锦州进攻;中路38旅团从沈阳乘火车出发,沿北宁铁路线经新民向大虎山、沟帮子进攻;左翼第2师团从辽阳出发,经营口渡过辽河向田庄台、大洼、盘山等地进攻。最后三路大军汇合围攻锦州。
东北军和抗日义勇军英勇抵抗,鏖战10昼夜之久,前仆后继,死伤无数。29日,东北军曾一度收复大洼、田庄台,但日军飞机、坦克增援,东北军、东北抗日义勇军不得不向锦州方向后撤。东北军、抗日义勇军伤亡严重,日军也损兵折将。至1931年末,锦州外围阵地均被日军突破,4万日军兵临锦州城下。
东北军与抗日义勇军鏖战10昼夜之久,抱着视死如归的豪情与保家卫国的壮志,怀着决绝之心,前仆后继地冲锋陷阵,以血肉之躯抵挡枪林弹雨,死伤难以尽数。12月29日,东北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一度成功收复大洼、田庄台。然而,日军迅速调遣飞机、坦克前来增援,东北军与抗日义勇军伤亡极其惨重,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战歌;日军同时也损兵折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931年末,锦州的外围阵地在日军持续且猛烈的攻势下,防线被逐一攻破。四万日军兵临锦州城下,锦州这座战略要地,陷入了岌岌可危的绝境。

在当日军大兵压境,东北军于战火中艰难苦战之际,张学良心急如焚。他先后三次火速致电南京国民党政府,言辞恳切且饱含焦灼之情,苦苦恳求为前线补充粮饷、物资以及武器弹药,期望能凭借充足的后勤支持,与日军在锦州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以挽回东北局势于既倒。
1931年12月25日张学良呈国民政府主席电中提出:“东北根据既已全失,枪炮弹药极感缺乏,稍一支撑,即难为继。至粮饷一端,尤无办法,此间收入已供平时开支,尚属不敷,战时需软浩繁,更何以筹措?此间官兵对日暴行极为愤慨,但值此冰天雪地、冬服尚不完善,祈寒侵逼,言之痛心。”张学良苦求南京应急速拨现款及武器弹药、物资。
12月26日,张学良在呈国民政府电中又提出:“日军倾全国之力,我仅以一隅之师,彼则军实充足,器械精良,陆空连接,大举进犯,我则养饔不充,械弹两缺,防空御寒,均无准备,实力相较,众寡悬殊,凡此情形,谅为钧府所洞察,战端一开,非一时所能了;关于补充增援诸项,必须筹有确切办法。再日本在天津卫集结大军,锦战一开,华北全局必将同时牵动,关于此节,尤须预筹应付策略,否则空言固守,实际有所为难。良部官兵,已有牺牲决心,但事关全国,深恐无补艰危,且善后处理,不可预加筹计。”

12月28日张学良再呈国民政府电其中呼吁:“锦县危机万分,我军誓死抵御,敌人迄未得逞,然士气虽壮,款弹两缺,敌如大举前进,即举东北士兵尽数牺牲,亦难防守。事关全国,鈞府既迭责其尽职,自应即援以实力,事出急迫,惟应仍恳俯赐査照前电,速饬主管各部,火速照拨,以济眉急。”
1931年初,国民党各派系为争权夺势出现了南京、广东两个政府,形成了对立之局。而且从1931年11月12日至12月7日,不到一个月时间,蒋介石在南京,胡汉民、孙科在广州,汪精卫在上海分别召开了3个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时,东北危亡之时,他们却似置身事外,却恬不知耻地拉帮结派,互相攻讦指责,将全部心思都用在争夺中央政权上,视国家大义如无物,弃民族命运于不顾。这种行径,实乃民族之悲哀,国家之不幸。
还有,全国各地几万名爱国学生汇集南京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逼迫蒋介石接见,要求蒋介石北上收复失地。而蒋介石在胡汉民、孙科、汪精卫逼迫下野之际,便惺惺作态地说要带兵北上抗日,但最终还是在12月15日,被迫辞去国民党政府主席、行政院长、陆海空军总司令职务,退到幕后。

左起:孙科、胡汉民、汪精卫
张学良急电南京政府增援锦州时,此时由于蒋介石下野,南京政府混乱不堪。随后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推出林森为国民党政府主席,孙科为行政院长。由于他们资历平平,蒋介石虽然下野,只不过是躲到幕后玩弄权术,实际上国民党军政大权仍掌握在蒋系手中。在此情形下,要求张学良固守锦州的命令,无疑只是一纸空谈。
在之前的10月3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曾急电张学良防守锦州内称:“惟日军攻锦紧急,无论如何,必须积极抵抗,各官吏及军队均有守土应尽之责,否则外启友邦之轻视,内招人民之责备,外交因此愈陷绝境,将何辞以自解。”
此时,蒋介石与国民党各派军阀坐拥陆海空军200余万众。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军阀,于内斗之事极为勇悍,于抵御外侮却怯懦不前,如1927年的南京惨案、1928年的济南惨案等。之前,蒋、冯、阎以及粤、桂系所上演的中原大战,各方出兵多达百余万。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耗尽国家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全然不顾百姓死活与国家安危。
国难当前,蒋介石不仅没有将精力用于抵御外敌,反而丧心病狂地集中力量“围剿”工农红军,大肆屠杀中国百姓。与此同时,当时广州政府的粤、桂联军在“九一八”事变前的八月底,集结几十万大军,发动旨在反蒋的内战。在此危急时刻,各方军阀势力却心怀鬼胎,以空言死守锦州为阴谋,妄图葬送张学良与东北军,以此达成其“消除异己”的卑鄙目的。他们置国家大义于不顾,为了巩固自身权势,不择手段,将民族危亡抛诸脑后。

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行署参谋长荣臻指出:“即使在前抵抗,亦无不可,惟须举国一致,绝不能使此东北三旅之众作无谓牺牲。东北军早为国牺牲,原无不可,而饷项弹械均无接济,如何作战。中央下令死守,岂欲军士徒手博敌耶?”
东北军官兵更是在极端悲愤的情况下,公开向全国发表通电遗责南京政府和蒋介石,指出:“日军三路取锦州,血战三日死伤枕藉,营沟线田庄台,北宁线白旗堡,大通线白山等处,尸骨暴露,鹰犬争食,触目伤心,无以逾此”,“三次转电中央,请发弹药接济,无一应者,而中央给予者仅一纸电文,数张标语。其视我东北将士不过政治上理应送死的牺牲品而已”。
另一方面,天津日军不断增加,从山海关至北平都有日本驻军,日本军舰驻泊在了山海关、秦皇岛,以海军威胁锦州后方,截断东北军援军和后退之路,并扰乱平津,使东北军首尾难顾。
在“918”之前,日本为了牵制张学良与东北军主力于关内,1931年3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就派大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出任天津特务机关长,进行阴谋活动。土肥原与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新井匡夫等人密谋,先是策动石友三叛乱,后又在8月初,把中原大战失败后蛰伏在大连日本保护区的阎锡山,与土肥原达成秘密协议:一、阎锡山赞助日本关东军占领中国东北全部;二、日本关东军支持阎锡山将来担任华北首领;三、日本关东军部将设法护送阎锡山返回山西,筹备一切。后用飞机秘密送回山西,阎锡山与冯玉祥、韩复榘等人及广州政府勾结蠢蠢欲动,搬到张学良,伺机夺回华北地盘。张学良担心阎、韩,使东北军腹背受敌,无法抽调更多兵力开赴前线。

阎锡山
张学良说:“打仗则求必胜”。而锦州之战,东北军在无任何援助之下,冰天雪地之中与日军激战十昼夜,伤亡惨重,很多将士因没有御寒装备冻死冻伤者无数。为了能够保住平津东北军这最后根据地,张学良不得不把东北军撤岀锦州,1932年1月3日锦州沦陷。
1931年12月31日,新任外交部长陈友仁对记者谈话,这位曾在“918”前,密访日本出卖东北的卖国贼,此时竟然厚颜无耻至极的站出来推卸责任道:“锦州驻军退入关内一事,由张学良负责,因政府迭令张学良坚守锦州。”却对南京政府未向东北军提供兵力、弹药及物资这一关键事实绝口不提。通过这种片面的说辞和掩盖事实真相等一系列舆论手段的运作,张学良再度遭受来自各方的谴责。这也是当下网络中声讨张学良的主要谣言由来之一。

918前秘密赶赴日本出卖的陈友仁
而蒋介石因12月8日电令张学良:“锦州军队此时切勿撒退”一纸空文,却被很多人说成为主战者。如果蒋介石真要抗日,为何不将部队调往锦州?可是电文的“此时”又作何解释?原来反蒋势力的广州国民政府“此时”正以蒋介石对日不抵抗为由逼迫其下野,蒋的“切勿撒退”,不过是以牺牲东北军来保全其的权利宝座。
更有甚者,当时国民政府孙科等人在与日本秘密交涉,两方在达成的共识中就有:张学良及其势力,必须被从东北彻底排除。这与在7月底还是“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陈友仁等秘密访日时,与日本打成的协议如出一辙,意图借日军之手来彻底的消灭张学良及其东北军。

广州国民政府部分委员合影。左起伍朝枢、汪精卫、李文范、孙科、陈友仁、邹鲁
倘若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刻,国民党各派系军阀能摒弃私利,如1937年淞沪会战中同仇敌忾那般,倾尽全力支援张学良领导的抗日斗争,而非深陷权势的漩涡,为了一己之私明争暗斗,只留下“死守锦州”这样毫无诚意的虚妄之言,更没有趁着东北军粮食弹药匮乏之时,假日寇的飞机、坦克、大炮之手铲除所谓“异己”东北军,那么,满怀爱国热情的张学良又怎会无奈舍弃锦州这一战略要地?
然而,历史的真相冰冷而残酷。当张学良及东北军“良部官兵,已有牺牲决心”,于锦州苦苦坚守、浴血抵抗之际,此时的中央政府竟未给予一兵一卒之援、一枪一弹之助。而所传达的,不过是“积极抵抗”这类空洞无物的言辞;背地里,更有与日寇暗中勾结、对东北军背后插刀的卑劣、丑陋行径,不禁令人发问:究竟谁才是置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于不顾,遭万世唾弃的千古罪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931年,张学良下令锦州撤离真相,真的是东北军一枪不放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