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19:43

举人出身能做到什么官?正常情况,在京不过侍郎在外不过知府

考中举人就等于拿到了做官的资格证,这句话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其实从清代的情况来看,举人做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即便是做了官,在很多方面也会受到限制,仕途的上限普遍不高。

举人入仕的概率不到五分之一清初时期,随着国家不断统一,各省先后纳入版图。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原先前明的很多官员或抵抗清廷,或拒绝入仕选择隐退。这样就出现了很多官缺,上至道府下至州县,一下子急需补充。
顺治初年,别说是举人,有些偏远省份就是秀才也能混上个一官半职。如果是举人出身,大概率会放个知州、知县一类的正印官。比如康熙朝著名的廉吏于成龙,他不过是个副榜贡生,地位还不如举人,在吏部掣签的时候,选为罗城知县,可以说起点已经很高了。
当时,举人不分应届和历届,只要有心做官,就可以到吏部注册,然后等待铨选,因人才及急缺,铨选的时间也不会太长,甚至有时候报了名马上就可以实授。

进入康熙朝,尤其是三藩之乱后,国家进入了和平稳定时期,官吏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京师乃至各省的官缺数量就很少了。这一时期,举人入仕就增加了一些条件限制。
首先是要数科落榜之后才能到吏部注册,新科举人则无法参加吏部的铨选;其次是经过当朝大员或是地方督抚的保举,个人必须具备较高的才能;三是年龄控制得较严,年轻力壮的更容易获得入仕的机会。
康熙朝新科进士入仕尚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候补期,但进士的入仕率是能够保证的,可以百分之百做官。而举人则不同,朝廷只能筛选少数举人,授予知县、教职等官。而且这也是为了照顾落榜举人,否则连这点基本的政治权利也无法享受。

乾隆时期,举人入仕更难,渠道更为狭窄。仅有“大挑”一途。大挑也不是所有举人都能参加的,必须是三科落榜之后才能报名。况且,大挑六年举行一次,参选的举人一般都在二三百或三四百人之间,他们按照成绩分为三等,一等、二等以知县用,三等以教职用。
大挑也非全部举人都能入选,有一定的淘汰率,考核位列三等以外的,不予授职,哪里来的回哪里去。清末有人对举人的数量做过一个大致的估算,从顺治二年开科至科举废除,一共录取了18万人左右,是进士的六倍多,而能入仕的举人不超过3.5万人,占比不到五分之一。
举人入仕很难做到高官除了少数幸运的举人,能做到尚书、侍郎、总督、巡抚一类的高官,绝大多数举人的品级都不会很高,京官不过侍郎,地方官不过知府,这是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

以地方官为例,知州、知县一类的正印官相对要求不高,铨选办法或部选,或督抚举荐,皇帝不会对低等级的官员任免加以干预。
而到了知府级别,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按照清代的官制,全国的知府缺中有一部分属于“请旨缺”,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简缺任免权在吏部和督抚手中。
一旦到进入皇帝视野,那么官员的出身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进士数量多、选官难度大的情况下,举人就更是等而下之了。知府出缺,通常都是从地方上拣选出身高、能力强的官员补授,或者是皇帝亲自从京师的司官或翰林官中挑选适当人选空降。

事实上,举人出身能混上个知州、知县已经十分不易,在学历歧视严重的清代官场,举人始终处在不上不下的尴尬地位,在仕途前程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举人在京师为官,正常都是一些笔帖式、中书一类的小京官,他们在日后的仕途中晋升的空间十分有限。因为京师竞争更加激烈,有一多半的官缺是留给满洲、蒙古、汉军旗人的,汉人的官缺原本就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以翰林、进士优先,一旦有缺空出,举人也少有机会。所以很多举人出身,且已经在京师担任小京官的官员,他们往往选择继续参加会试,非要把进士头衔拿到手,只有这样才能在仕途上获得突破。

有些岗位明确说明非进士出身不授明清时期,六部中的礼部、吏部任职资格最高,规定礼部尚书、侍郎,以及吏部左侍郎需世进士出身。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礼部和吏部的很多司官,其实也不选举人,这也是为了确保朝廷的脸面。比如吏部的文选司郎中属于“天字第一号司官”,负责文职官员的铨选,如此重要的岗位一旦授予举人出身者,那是怎么都说不过去的。
此外,各道监察御史以及六科给事中,即所谓的“科道官”也都是清一色的进士出身。相比较于六部的司官,科道官任职资格更高,需要参加“考选”,多从现任的主事、郎中、员外郎中从优拣选,别说是举人,就是新科进士也不能直接授予科道官。

到了尚书、侍郎级别以后,举人出身的就很少了(所有举例都限于汉人),而要是大学士则明确规定“非翰林不入内阁”,其实从清代的情况来看,还是有不少非翰林出身的进士入阁的,而以举人大拜的仅有左宗棠一人,时人称其为异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举人出身能做到什么官?正常情况,在京不过侍郎在外不过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