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19:43

难怪刘禅不战而降,你看绵竹之战中,战死多少蜀汉开国功勋的后代

每次聊到三国,是不是都觉得特别憋屈?尤其是聊到蜀汉。曹操那边,官二代创业,家底厚;孙权更别提了,妥妥的继承者,守着父兄打下的江山。唯独刘备,一个卖草鞋的,硬生生从人堆里杀出一条血路,那份心酸和艰难,放眼整个历史都找不出几个。
可就是这么一份来之不易的家业,到了他儿子刘禅手里,说没就没了。一句“此间乐,不思蜀”,成了千古笑柄,也成了无数“蜀粉”心里拔不掉的刺。大家伙儿总爱把锅甩给几个人:诸葛亮北伐,把家底折腾空了;姜维继承遗志,更是穷兵黩武,加速了灭亡。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为什么当邓艾的大军兵临城下时,刘禅连抵抗一下的勇气都没有,直接开城投降了呢?

答案藏在一场惨烈的战役里,一场几乎被后世忽略,却决定了蜀汉国运的血战——绵竹之战。这一仗,打掉的不仅仅是蜀汉最后的精锐,更是打断了整个国家的脊梁骨。因为战死在绵竹城下的,几乎是蜀汉开国元勋的第二代、第三代。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转移国内的政治压力,搞了一出“伐蜀”的大戏。钟会率领十几万主力大军,浩浩荡荡地从正面进攻,目标直指汉中。而蜀汉这边,大将军姜维带着几万兵马,硬是在剑阁天险,把钟会的十几万大军死死地挡住了。
说姜维是庸才,那真是冤枉他了。钟会那是谁?曹魏后期的顶级名将,带着十几万人,愣是啃不下姜维这块硬骨头,甚至都动了撤军的念头。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又是一次无功而返的北伐时,一个叫邓艾的狠人,干了一件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事。他带着三万精兵,绕开了剑阁,走上了一条几乎没人走过的绝路——阴平小道。七百里无人区,悬崖峭壁,硬是被他带着军队给翻过来了。
这一下,就等于一把尖刀,直接捅进了蜀汉毫无防备的腹地。
消息传到成都,整个朝廷都炸了锅。刘禅慌了,赶紧把能调动的兵力都派出去。领兵的是诸葛瞻。
这担子,太重了。

诸葛瞻是个什么样的人?史书上说他“工书画,强识念”,是个典型的文人、艺术家,才思敏捷,记忆力超群。他是诸葛亮的儿子,这个光环太大了,大到所有人都对他寄予厚望。可他爹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他才八岁。他爹南征北战的时候,他在成都读书、当官、娶公主,过的是太平日子。
他没上过战场,没见过血,更没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现在,蜀汉的命运,突然就压在了他这个“军事实习生”的肩膀上。
他带着成都最后的精锐部队,号称“羽林军”,迎战邓艾。说实话,这仗从一开始就不好打。邓艾手下那三万人,是跟着他从悬崖上滚下来的亡命徒,一个个都杀红了眼。而诸葛瞻手里的兵,虽然也算精锐,但更多的是守卫京城的仪仗队,没经历过这种生死血战。
果然,第一回合,诸葛瞻就犯了兵家大忌。他到了涪县,面对下属黄崇“抢占险要”的建议,犹豫不决,错失了最佳的阻击机会。他害怕邓艾绕过去,结果邓艾真的就绕过去了,直扑绵竹。
绵竹,是成都的最后一道门户。
退无可退的诸葛瞻,终于被逼出了血性。当邓艾派使者来劝降,许诺封他为琅琊王时,诸葛瞻怒斩来使,拔剑出城,准备决一死战。
绵竹城下,一场空前惨烈的血战爆发了。

这一战,站出来拼命的,不只是诸葛瞻。看看那份阵亡名单,你就明白刘禅为什么会绝望了。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
他带着军队冲锋陷阵,最终力竭战死。临死前,他悲愤地喊道:“我上不能制衡黄皓,下不能抵御邓艾,活着还有什么脸面!”他后悔,后悔没有早点除掉那个祸国殃民的宦官黄皓,后悔自己没能守住父亲留下的基业。这是一个英雄之子,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悲怆与自责。
诸葛亮之孙,诸葛尚。
诸葛瞻的儿子,当时只有十几岁。看到父亲战死,这个少年没有逃跑,而是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我们父子两代,深受国恩,如今大难临头,无力回天,还有什么脸面活下去!”说完,拍马冲入敌阵,战死。诸葛一家,满门忠烈,血洒疆场。

张飞之孙,张遵。
他是张飞的孙子,在朝中担任尚书。尚书是文官,但他继承了爷爷的勇猛。他跟随诸葛瞻一起出征,在绵竹城下,与魏军奋勇搏杀,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想当年,他爷爷张飞在长坂坡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兵。如今,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张家的忠勇。
赵云之子,赵广。
赵云的次子。虽然史书记载他是在沓中跟随姜维作战时战死的,但同样是在这场伐蜀之战中牺牲的。他爹赵子龙,七进七出,一身是胆。他也没有给父亲丢脸,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赵家的枪,最终也断在了沙场上。

黄权之子,黄崇。
黄崇的身份比较特殊。他爹黄权,当年夷陵之战后,因为退路被断,不得已投降了曹魏。但黄权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心系蜀汉。而他的儿子黄崇,留在了蜀汉,官至尚书郎。当诸葛瞻犹豫不前时,正是他痛哭流涕,力劝诸葛瞻抢占险要。在绵竹,他激励将士,奋勇杀敌,最终战死。他用生命,洗刷了父亲投降的“污点”,证明了黄家的忠诚。
李恢之侄,李球。
李恢是谁?当年跟着刘备入川,后来平定南中,是蜀汉的功勋重臣。他的侄子李球,官至羽林右部督,是禁军的统领。他也跟着诸葛瞻一起,战死在了绵竹。
你看看这份名单,诸葛亮、张飞、赵云、黄权、李恢……这都是谁?全是跟着刘备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元勋!他们的儿子,他们的孙子,这些蜀汉政权的“继承者们”,在这场亡国之战中,几乎被“一锅端”了。
他们是蜀汉的“官二代”、“官三代”,是这个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不是只会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都选择了用最刚烈的方式,与国同休。
现在,你再回到成都,站到刘禅的位置上想一想。

外面,邓艾的虎狼之师已经兵临城下。城里,能打的、敢打的、能代表主战派的功勋之后,全都在绵竹战死了。朝堂之上,还剩下谁?剩下一群主张投降的文官,以光禄大夫谯周为首,天天在你耳边吹风:“咱打不过的,投降吧,还能保全百姓和宗庙。”
姜维的主力大军远在剑阁,鞭长莫及。成都城内的兵力,已经随着诸葛瞻的阵亡而消耗殆尽。最重要的是,精神支柱塌了。开国元勋的后代,是蜀汉政权合法性和凝聚力的重要象征。他们的集体阵亡,对整个蜀汉朝廷的心理冲击是毁灭性的。
这时候的刘禅,他还能怎么办?是带着一群文官和老弱残兵去跟邓艾的亡命徒拼命,落得个城破人亡、玉石俱焚的下场?还是选择投降,至少能保全成都一城的百姓,保全刘氏的血脉?
这是一个无比艰难,也无比现实的选择。
蜀汉的灭亡,是一个复杂的悲剧。它亡于国力衰退,亡于人才断档,亡于地理劣势。但绵竹之战,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流淌在绵竹城下的,是蜀汉开国英雄们最后的血脉,也是这个悲情王朝,最后的尊严和勇气。
英雄的后代,用他们的死,打光了蜀汉的最后一颗子弹。而活下来的君主,背负了所有的骂名。
参考文献:
陈寿(西晋):《三国志蜀书》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魏纪》常璩(东晋):《华阳国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难怪刘禅不战而降,你看绵竹之战中,战死多少蜀汉开国功勋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