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19:44

朱元璋一无所有,为什么万人追随?揭秘他收服人心的三大狠招!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元末的起义现状,和朱元璋的几位竞争对手,朱元璋看这各地起义军领袖:卖芝麻的、卖鱼的、卖盐的、卖布的,朱元璋突然有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情,觉得称王称霸这件事,自己也行。
朱元璋此时觉得在濠州的红巾军队伍里混,是没有前途的,他想单独创业。

不过朱元璋想去独立创业,没那么简单,因为朱元璋此时还有一重身份,郭子兴的赘婿。
郭子兴很欣赏朱元璋,朱元璋做事带脑子,办起事来也是一板一眼很负责,还会识字,和起义军中绝大部分泥腿子不一样。
为了拉拢朱元璋,郭子兴把自己的义女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让朱元璋做了自己的上门女婿。

郭子兴重用朱元璋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郭子兴的出身不太好,是大地主,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导人,这个身份太不讨喜了,而朱元璋这种祖上八辈都是贫民的穷鬼,在军中反倒很有人缘,所以郭子兴让朱元璋给自己当赘婿,能让他更好地融入军中的苦兄弟之中。
有这层亲缘关系的束缚,朱元璋想走,操作不当就会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
得做点什么回报义父才是,那就帮郭子兴招点人吧。
于是朱元璋回了老家,帮郭子兴招兵买马,家乡的父老一看,呦不得了,昔日饭都吃不上的乞丐小朱,如今鸟枪换炮了,成了威风凛凛的红巾军将领朱大人,乡亲们纷纷投靠,朱元璋很快就招募了七百多人,郭子兴很开心。
朱元璋从这七百个人中选了二十四个人作为自己的亲兵,剩下的六百多个全部留给了义父。
朱元璋对郭子兴说了,义父啊,这濠州水浅,不是,城小大佬多,我想带着这二十四个人,南下去发展势力,万一您将来和濠州其他大佬起了冲突,也能作为您的外援不是?

在这不得不感叹一下朱元璋的慧眼识珠,这二十四个人不会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面试,大明首批公务员选拔。
这二十四个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淮西二十四将,也是大明的开国功臣。
朱元璋离开濠州的那一刻,满心舒畅,如今天高任我飞,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干一番大事了,朱元璋开心地模仿黄巢赋诗一首: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从这首豪情万丈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代帝王朱元璋,有点文化,但不多。
此时的朱元璋才二十五岁。我们第一期就说过,朱元璋二十岁之前的人生一直在触底,触底之后就该反弹了,朱元璋的人生反弹了五年,终于该开挂了。
离开了濠州的朱元璋开了挂,先用计招降了驴牌寨的三千民兵,还收服了驴牌寨的两位民兵将领:戚祥和张关保。
这俩人各位不熟吧!但他们的后人你肯定认识,戚祥的后人,叫戚继光;张关保有个后人,叫张居正。
这两人我们后面都会讲到,本期就不多说了,继续说朱元璋,朱元璋一路吸纳走投无路的灾民。
“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岗”
用朱元璋的话说,不到一个月,人多的就漫山遍野了。
其实当时朱元璋的队伍不过万余人,不过可以想象,这毕竟是朱元璋有生之年的第一支私人武装,朱元璋很骄傲。
然后朱元璋率军攻占了滁州,这就算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了,队伍也逐渐扩充到了三万人。
朱元璋之所以能强势崛起,因为朱元璋抓住了三颗心,第一颗心,是将心。
凡军中所得,上(指朱元璋)皆无取,辄令分给群下。
朱元璋得到好东西都分给麾下将领,军将们自然很开心,那这些好东西是怎么来的呢?抢来的呗。

不过朱元璋的抢,和其他起义军的抢略有不同。
绝大多数起义军,攻下一城就开始烧杀抢掠,妻女财产都不放过,刚开始还只是抢大户,后来抢上了瘾,就一视同仁连穷人也抢了。
而朱元璋呢,属于有组织有纪律的文明抢劫,采取一种叫做“寨粮”的方式,每攻下一城,都要书押大榜,命令当地大户地主主动上缴,如果有将士私自劫掠百姓,一律军法处置。
后来朱元璋寨粮都不寨了,开始屯田,将军们率领兵士们自主开垦荒田,且耕且战,自给自足。
几年功夫,朱元璋就“仓库皆满,军食丰足”了。
大家还记得吧,朱元璋家以前是佃户,只能租用地主的地来种,朱元璋懂农民的苦,把自己领地内的田地进行了重新划分,从前没田的老百姓这下有田了,高兴得手舞足蹈。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总是强抢民女,不要了就把人家姑娘扔到井里,朱元璋很生气,以不谏阻,就是不掩盖朱文正干坏事的罪名,把朱文正的部下五十余人全部挑断脚筋。

朱元璋说,我每一次听说将士们拿下一座城以后不乱杀人我就可开心了。
“吾每闻诸将下一城 , 得一郡 , 不妄杀人 , 喜不自胜”
此时的朱元璋和后来的朱元璋简直不像一个人。就这样朱元璋抓住了第二颗心,民心。
大家觉得奇怪吗?没什么文化的朱元璋,怎么会有这么高的觉悟啊?这就要说到朱元璋俘获的第三颗心:儒士之心。
自元朝中期废除了科举制度,儒生群体就越来越不受重视,元末的起义军领袖大多是泥腿子出身,对这些酸腐的儒生也往往嗤之以鼻。
朱元璋就不一样了,朱元璋觉得:知识能改变命运。
朱元璋能有这个认识,老纪大胆猜测,源自他爹,朱五四。
朱元璋小时候生活很规律,咱们之前说了顿顿吃不饱,可即便如此朱爸竟然省吃俭用供朱元璋上了几个月的私塾。
虽然几个月的私塾经历没帮朱元璋多认识几个字,可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萌芽了,知识这东西自己没有,就只能找外援了呗。
朱元璋知道,笼络军心民心靠钱,笼络儒生靠面子。
为了拉拢著名儒生朱升,朱元璋不惜“三顾茅庐”亲自拜访,给足了朱升面子,朱升给朱元璋贡献了朱元璋集团发展的战略总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在进攻滁州的路上,朱元璋认识了李善长,李善长给朱元璋选了个偶像:汉高祖刘邦。
“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
李善长说了汉高祖刘邦五年成就帝业,您的家乡濠州离刘邦的家乡不远,我觉得您也可以。

从此以后朱元璋时刻以偶像刘邦为楷模,清朝人赵翼评论说“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 ”,朱元璋心中,住着一个刘邦。
而定远文化人冯国用给朱元璋打开了全图,他把一张地图铺开在朱元璋眼前,告诉朱元璋:
“金陵龙盘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
金陵,也就是南京,是虎踞龙盘之地,帝王之都,我们应该以金陵为根据地,以仁义为核心纲领,如此一来,天下虽大,却不够您平定的。
朱元璋是有大气魄的,此时的他已在滁州经营许久了,可听完冯国用的建议,一点没有舍不得,一拍大腿,走,渡江,夺金陵。
至正十六年(1355年),朱元璋率领徐达、冯国用、邵荣、汤和、李善长、常遇春、邓愈、耿君用、廖永安等“各引舟渡江”。

先攻牛渚,再下采石,朱元璋决定一鼓作气,直取太平。
他下令把船行驶到江心,砍断船缆,彻底断绝退路,然后对诸军喊话,前面的太平州,金钱美女无所不有,大家跟我一起攻下太平州,让各位随便拿。
“前有州曰太平,子女玉帛无所不有,若破此一州,从其所取,然后方放汝归。”
朱元璋喊话后,军心大振,朱元璋带着全军饱餐一顿,然后发兵太平!
攻克太平后,朱元璋将富户捐赠的金银全部分给了将士们。
看到朱元璋的部队不像别的起义军一样,烧杀抢掠,太平儒士陶安开心地说:“我辈今有主矣。”我们有了明主了。
陶安还给朱元璋贡献了以后更为具体的工作方针:
“反群雄之志,不杀人,不掳掠,不烧房屋 ”
“以此顺天应人而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
要和群雄反着来,不杀人、不劫掠、不烧房子,如此一来,天下都不够您平定的!
攻下太平十个月后,朱元璋亲率大军,从太平水陆并进,成功地打进了金陵。
站在金陵城墙上,朱元璋对身边的将士们感慨地说道:
“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诸公又能同心协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
说如今,我有了金陵,粮多、人多,还有各位的尽心辅佐,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呢!
四年前朱元璋还是皇觉寺一个食不果腹的和尚,如今已经是元末天下枭雄中,不可小觑的一支战力了。

不过朱元璋的路还很长,此时的天下局势是这样的东边的张士诚攻占了平江(江苏苏州)把平江定位了国都,势力扩展到了常州,紧邻朱元璋的镇江,双方已经开始有摩擦。
西边徐寿辉的天完红巾军已经扩张到了池州,用不了多久,一个狠人,渔夫出身的陈友谅就将取代徐寿辉登上元末乱世的大舞台。
刘福通和韩林儿的大宋红巾军已经攻下了军事重镇潼关,而元朝军队也对江南地区有包裹之势。朱元璋面临的局势,依旧严峻。
不过在朱元璋的多次努力下,又是写信又是拜访,终于请出了大名鼎鼎的刘基刘伯温,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确定了自己的军事战略:先陈后张、先南后北、先划削群雄 、后北伐元蒙。
在刘伯温“先陈后张、先南后北”战略指引下,朱元璋稳扎稳打,逐鹿天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应天府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至此朱元璋历经坎坷,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元璋一无所有,为什么万人追随?揭秘他收服人心的三大狠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