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19:45

五大优点,五大缺点,如何客观评价乾隆皇帝?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如何客观评价乾隆皇帝?若要客观评价乾隆,有一个有趣的视角:尽管如今许多人对他颇有微词,但倘若在历史上三四百位皇帝中选一位穿越体验,多数人恐怕会毫不犹豫地选乾隆 —— 他这一辈子,实在太 “爽” 了。
历史上,乾隆自称 “十全老人”,如今已近乎成了一个梗。但在我看来,称他为 “十极老人” 或许更贴切,这 “十极”,恰能勾勒出他复杂又独特的一生。
第一极,是寿数极长。他不仅做了 60 年皇帝,还当了 3 年多手握实权的太上皇,执掌天下权柄近 64 年,这一纪录堪称 “冠绝古今”。古往今来,能在皇帝岗位上过得舒坦的人不算少,但论 “爽” 的时长,几乎没人能比得过乾隆。


第二极,是命极好。一方面,他从皇子时期就没经历过太大风浪,不像父亲雍正,曾深陷 “九子夺嫡” 的惨烈争斗,步步惊心;另一方面,他登基时堪称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爷爷康熙、父亲雍正两代人已为他铺好了路,留下了稳固的基业与充盈的国库。
更关键的是,他所处的大清中期,恰好是封建帝制时代最后的 “夕阳余晖”:若再晚几代,西方列强就会带着科技代差叩开中国国门,而乾隆时期,恰好避开了这份冲击,可谓 “不早不晚,刚刚好”。
第三极,是权力极大。有人或许会说 “皇帝不都权力大吗?”,实则不然。其他朝代的君主,往往需要与大臣博弈,甚至受制于群臣:比如明朝皇帝想杀个大臣,得找理由、走流程,搞不好还会被内阁封驳,引发朝野非议。
但清代不同,朝中要职多由八旗子弟担任,而这些人从根源上看,都是爱新觉罗家的 “家奴包衣”—— 既有工作上的从属关系,又有家族里的依附属性。
如此一来,乾隆要处置一位官员,哪怕对方品级再高,也像古代有钱人责罚家里的仆人一样,无需过多解释。这份 “说一不二” 的权力,连不少朝代的强势君主恐怕都要羡慕。


在漫长的稳定统治与无上权柄加持下,乾隆的两个核心特质也愈发凸显,这便是第四极与第五极。第四极,是智商极高。如今很多人会说乾隆 “坏”“讨厌”,这或许有道理,但要说他 “笨”“蠢”“智商不行”,那就是睁眼说瞎话了。
历史上不少风评不佳的帝王,其实都是聪明人,甚至是绝顶聪明之人 —— 南唐李煜、北宋徽宗、明朝嘉靖,皆在此列,乾隆也不例外。在整个清代,除了学霸级的爷爷康熙,论智商,几乎没人能比得上乾隆。
而比智商更难得的,是第五极 ——极度理性。近些年对乾隆的评价多是 “贬大于褒”,但为数不多的正面评价里,“冷酷的政治机器” 这个形容极为贴切。他在位期间的几乎所有决策,都很难看到个人感情的掺杂,冷静到近乎无情。


对儿子,清代皇子的军事化管理制度正是在他手中彻底定型,严苛到极致;对兄弟,比如弘皙刚露出一点 “争权” 的苗头,就被他迅速打压,毫不留情。
对大臣,即便像张廷玉、鄂尔泰这样的老臣,该清算的清算、该下狱的下狱,“体面” 二字在他的政治考量里几乎不存在;就连他一手提拔的宗室成员爱新觉罗・雅尔哈善,只因平叛时能力不足,也被他直接处死 —— 在乾隆手下做事,没点真本事,根本站不住脚。
甚至在爱妻富察皇后去世后,他一边确实沉浸在悲痛中,一边却下令让郎世宁等宫廷画师详细记录葬礼全程,大肆宣传,借此巩固自己 “深情帝王” 的人设,这份理性,已然冷酷到令人发指。
可即便智商、理性都在线,能力与 “为善为恶” 却并无必然关联 —— 这正是乾隆为人诟病的核心,也是他的第六极:为人极坏。关于他对中原士大夫的 “文字狱”、对蒙古准噶尔部归降者的屠灭,世人早已熟知,这里单说他对爱新觉罗 “东北老家” 人的所作所为。
清代常将罪犯发配到黑龙江,当地的 “披甲人” 多是索伦三部的人;而发配过去的,不乏曾身居高位的官员、士绅,这些人有文化、有能力,到了黑龙江后,便开始教索伦人科学种植的方法,好不容易让当地有了收成。
可乾隆得知后却极为不满 —— 他怕战斗力强悍的索伦人一旦能自给自足,就会荒废武艺,更难控制。于是他下令收缴索伦人的农田,《黑龙江外记》中明确记载:“索伦、达斡尔等部若有务农者,必收回土地,强制缴现,令其复归渔猎旧俗,否则严惩,以儆效尤。”


下层官员为了迎合上意,甚至直接损毁、焚烧当地的农作物,完全不给百姓留活路。这种为了巩固自身统治,不惜破坏一地农业的行为,即便在数千年历史中,也堪称 “凤毛麟角”。
而乾隆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第七极:对后世的影响极恶劣。一方面,他明知西方科技已日趋发达,却依旧坚持闭关锁国,封锁外界消息,让整个中国沉浸在 “天朝上国” 的迷梦中,最终导致中国错过了追赶世界发展潮流的 “末班车”,为后来被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国门、陷入百年屈辱埋下伏笔;另一方面,他以编撰《四库全书》为名,实则焚毁、篡改了大量古籍 —— 据统计,仅被销毁的书籍就超过 3000 种、近 7 万卷,无数珍贵文化典籍因此失传,给中华文化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


除了这些关乎家国的 “大极”,乾隆在个人层面还有三个 “小极”。第八极是自信极强,最典型的就是自封 “十全老人”。
要知道,“称号” 这东西,别人赠予才算得体 —— 比如杨坚的 “圣人可汗”、李世民的 “天可汗”,都是外界认可的尊称;可自己给自己封,就难免显得尴尬,堪比当年自封 “宇宙大将军” 的侯景、自封 “威武大将军” 的朱厚照,还有自称 “万寿帝君” 的朱厚熜。以乾隆这般自诩 “明君” 的人,做出这种事,实在有些不合常理。


第九极是虚荣心极强。他一生大兴土木修园子(比如圆明园的扩建),还七下江南,论 “折腾” 的程度,能与他媲美的恐怕只有隋炀帝杨广 —— 只可惜杨广没生在乾隆这样的 “好时候”,最终落得国破身亡的下场,而乾隆却能在盛世的掩护下,将这份虚荣尽情释放。
第十极,是审美极差。如今网上常拿乾隆朝与雍正朝的瓷器对比,两人的审美差距一目了然:雍正朝瓷器素雅、精致,尽显格调;而乾隆朝瓷器却偏爱繁复的纹饰、艳丽的色彩,总给人 “花里胡哨” 的感觉。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乾隆极爱在古字画上加印、题跋 —— 一幅好好的传世名作,往往被他盖满各种印章、写满批注,他却觉得 “增色不少”。


也正因如此,他得了个 “清章宗” 的绰号(“章” 即 “盖章”)。除此之外,他还写了 3 万多首诗,水平却普遍不高;在书画创作上,也总觉得 “热热闹闹、繁复华丽” 才是美,还自认为品位高雅、鉴赏力超群。不得不说,作为一名文艺爱好者,乾隆的审美与他的 “自信”,实在有些脱节。
这 “十极”,有对他个人幸运与能力的概括,也有对他统治弊端与个人缺陷的剖析 —— 相比 “十全老人” 的自我标榜,或许 “十极老人” 才更贴近乾隆这位复杂帝王的真实面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大优点,五大缺点,如何客观评价乾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