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世界首富,被吸血的一生
说起中国历史上那个被公认的世界首富,你可能想不到他不是什么皇帝权臣,也不是军阀土豪,而是个纯粹的商人,名叫伍秉鉴。这家伙活在清朝道光年间,1769年出生在广州,1843年去世,享年75岁。他外号浩官,洋人叫他Howqua,掌管广州十三行里的怡和行,靠着对外贸易一手打造出巨额财富。按当时估算,他的家底有2600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半年多的财政收入。那时候,整个大清一年岁入才4000万两左右,他一个人就顶得上国库的三分之二。
这数字搁现在,换算成美元得几亿美元起步,难怪洋人把他奉为传奇。可惜,这么大一笔钱来得快,去得也狠,他一辈子被政治和战争像吸血鬼一样榨干,最后落得家业崩盘,晚年凄凉的下场。
伍秉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靠纯商业起家的世界首富,其他那些如和珅、刘瑾啥的,都是靠权势傍身,他不一样,全凭脑子和诚信在商海里杀出一条血路。
伍家祖上从福建迁到广州,已经是第六代了。早年他们家低调得很,父亲伍国莹只是个账房先生,帮人管管钱账,顺带沾点贸易边。1792年,伍秉鉴的哥哥伍秉钧办起怡和行,开始正式对外做买卖。那时候清朝搞闭关锁国,只许广东一口通商,广州就成了全球商人眼里的金矿。
1757年朝廷定下规矩,十三行垄断所有外贸,茶叶、生丝、瓷器这些出口货,全得通过他们手。哥哥办行没几年,1801年就壮年病逝,33岁的伍秉鉴只好接班。从那天起,他就把怡和行从一家小商号,变成横跨中外的商业帝国。
别看他起步晚,但这人眼光毒,手腕稳,很快就抓住茶叶出口这条金脉。广州码头天天船来船往,他家的茶叶一贴上怡和标签,外商就抢着要,因为质量过硬,从不掺假。利润空间大到吓人,一笔大单下来,就能赚翻天。
伍秉鉴的生意不光局限于广州,他早早就把触角伸到海外。派代理人去美国投资铁路,那时候美国刚独立没多久,基础设施烂得一塌糊涂,他看准机会扔钱进去,还玩证券和保险。英国东印度公司欠他一大笔债,他成了他们的最大债主。
1834年他自己盘点家底,国内田地房产店铺钱庄货物现金,外加国外投资,总共2600万两。这不是吹牛,当时美国《华尔街日报》后来评过去1000年全球50大富豪,中国人上榜六个,他排第五,还是唯一商人出身的。成吉思汗、忽必烈那些靠打仗,和珅刘瑾靠贪腐,宋子文靠家族政治,他纯靠贸易。
洋人书里写,他是广州十三行核心,全球首富没跑。这样的财富积累,靠的就是垄断加诚信。十三行制度让外商必须通过他们交易,伍秉鉴又讲究共赢,不像有些行商坑蒙拐骗。他欠条撕了不收,百万订单分给同行,口碑传开,生意越做越大。
可商人再有钱,在清朝那套体制里,永远是底层货色。士农工商的顺序摆在那,官员一句话就能让你跪地磕头。伍秉鉴为了保住十三行特权,从1800年到1843年,家族捐了1600万两银子出去,这还不算私下贿赂。
捐钱买官衔是常态,他捐到三品顶戴,花翎戴头上,穿官袍过瘾,但本质还是虚职,没实权。英国人约翰·巴罗写过,行商见最低级吏员都抖如筛糠。岱摩观察,海关监督面前,他们跪拜叩头,起身后眼神只敢瞄到官服第九颗扣子,那位置在腰带附近,抬头高点就挨打。
伍秉鉴再牛,也得低头哈腰,捐钱出力保垄断。这样的日子,表面风光,骨子里累得慌。1826年他58岁,宣布退休,想金盆洗手享清福,把家业交给儿子伍受昌。可退休哪有那么容易,政治这张网,早把他缠得死死的。
退休没几年,麻烦就找上门。1831年,伍受昌帮英国人求建珠江码头,广东巡抚火冒三丈,差点把他处死。海关监督平时收伍家好处,才帮着求情,伍受昌捡回一条命。两年后,1833年,伍受昌不明不白死了,65岁的伍秉鉴只好重出江湖,选五儿子伍崇曜接班,自己继续操持。
伍家这时候已经深陷鸦片泥潭。19世纪初,洋商夹带鸦片卖到中国,十三行得担保外商行为,收点好处费。林则徐1839年到广东查禁鸦片,点名伍崇曜收缴。他凑了1037箱交上去,有买来的有假的,林则徐一看是糊弄,气得把伍崇曜抓进大牢。
伍家上下打点,花银子才捞出来,但怡和行在外商眼里信誉扫地,生意直线下滑。林则徐这人铁面无私,销烟运动震动全球,但对十三行来说,就是一记闷棍。伍秉鉴捐钱买的三品衔,这时候派不上大用场,他才真正尝到政治权力的滋味——遥不可及,却能随时碾压你。
1840年鸦片战争打响,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广州慌成一锅粥。伍秉鉴72岁,听说战事,差点瘫倒。他捐银出力,修炮台造船船,希望清廷赢。可清军节节败退,伍家和十三行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伍崇曜奉命跟英国人义律谈判,1841年5月签了广州和约,英军退到虎门外,清军撤出广州60里,赔600万两。十三行出200万,伍家独吞110万。这笔钱从伍家银库里挖出来,车队拉了好几天。
谈判一结束,伍家父子就被扣上汉奸帽子,街头巷尾骂声一片。英国人要的就是打破垄断,打开中国大门,伍家这中介角色,注定是炮灰。战争中,怡和行货物被烧,损失七八十万银元,直接经济打击加上声誉崩盘,伍秉鉴的帝国开始摇晃。
战争没停,1842年清廷彻底败了,签下南京条约,赔英国2100万两。朝廷眼红伍家有钱,勒令他出100万。加上之前赔款,伍家在战争里扔出去的银子超200万两。
这数字对2600万家底来说,不算致命,但条约条款更狠:废一口通商,开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外商不用通过十三行,直接跟内地商人交易。垄断没了,怡和行瞬间成空壳。
外商蜂拥去新口岸,广州贸易量腰斩,伍家茶叶生丝卖不动,海外投资也因战乱缩水。伍秉鉴写信给美国朋友罗伯特·福布斯,说如果年轻,会坐船去美国,在你附近落脚。这话透着心灰意冷,他一辈子建的商业网,就这么被政治风暴卷走。
伍秉鉴的悲剧,说白了就是时代夹缝里的受害者。清朝闭关锁国养出十三行这头肥羊,他吃到嘴的垄断肉,被英国炮舰一炮轰散。捐款1600万两,看似自愿,其实是保命费。官员榨取,战争赔付,家族内耗,全是吸血鬼在作祟。
他诚信经营,帮洋人还债,分订单给同行,本是聪明招,可在国家机器前,屁用没有。鸦片战争前,伍家是全球贸易枢纽,他投资美国铁路,贷钱东印度公司,影响力跨洋。
可战后,一切归零。伍崇曜接班后,家族勉强在香港续摊,但规模小多了,后代散居海外,有的去美国做小生意。1843年9月4日伍秉鉴病逝广州,临死前家业已散,他晚年本想安稳,却连清福都没捞到。
伍秉鉴被称中国唯一世界首富,不是浪得虚名。21世纪评比,他上榜千年富豪,纯商人一枝独秀。可这光环下,是被体制榨干的血泪。清朝一口通商,本是保护伞,变相成绞索。官员低头哈腰,捐银无数;洋商鸦片倾销,担保吃力不讨好;战争赔款,倾家荡产。
伍秉鉴的兴衰,是清末中国缩影。家族后人虽续香火,但再无首富气象。这样的历史,读来唏嘘,财富再多,也得有制度护航。不然,像伍秉鉴一样,被吸干了血,还得笑着说谢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