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标题:
瘦女孩和肉感女孩的辣妹风穿法
[打印本页]
作者:
[db:作者]
时间:
2025-8-4 13:10
标题:
瘦女孩和肉感女孩的辣妹风穿法
最近经常有姐妹留言问:
自己杆儿瘦/微胖,能不能变辣妹?
完全可以!!
身材不够,
但咱有聪明的大脑啊,
不就曲线嘛,咱造一个!!
像瘦竿儿女生,普通T恤换条辣妹裙试试,
有胸有臀
,性感满分啊!
还有微胖姐妹,变辣妹不但不会暴露你的身材缺陷,还能
转移对身上肉肉的注意力
哦。
偶尔小辣一把,斩男又斩女!
这篇,鸭梨整理了夏天
瘦竿儿女孩和肉感女孩的辣妹风穿法
,可以自行拖动进度条
我们对瘦瘦女生的印象,大部分就是竹竿、扁平身材,能把衣服撑起来就很不错了,基本告别“性感”。
而
性感瘦妹就很懂得在穿搭上做加法
,让自己“从无到有”。
NO.1 首先就是要有胸
性感来自于凹凸曲线,瘦妹不够辣还是因为
差了点胸
,作为负A,我很有话语权。
穿那种
胸前带褶皱的辣妹裙
时,换厚点内衣,加上版型会把腰线往上挤,上身效果立马就不一样了!
或者是在胸部加一件束腰,
用细腰去反衬大胸
,这样身材的凹凸感就出来了!
不只是褶皱,瘦竿妹子想穿出辣妹感来,都要尽量
选胸前布料多
的。
例如抽绳的,少女中又带点小小性感~
右边这身两件套可是全网火遍了,
挂脖还增加点纯欲
,露的不多,但就是越看越辣!
扭结设计,或者是在胸前加一个蝴蝶结,也是在
变相增加布料的技巧
,让胸看起来更紧凑有料。
还有
一字肩+泡泡袖
的上衣,也会显得你上身比较有肉,自然而然曲线感就有了~
或者你也可以选那种
胸部自带杯型设计、最好是有钢圈的
,能帮你支撑着胸,看起来罩杯都会大一号。
有点类似于胸衣,但是又不会暴露,辣到要喝水
NO.2 其次要有个小翘臀
现在的辣妹风都要求
要有屁股
,看起来才性感有料。
而我们瘦妹,从侧面看通常都是扁扁平平的,穿搭起来的辣度指数就大打折扣了!
可以选
大腿处有抽绳的裙子
,跟胸部增加布料的技巧是类似的,就是要让你的屁股看起来更有肉。
抽绳让下摆收紧起来,臀型立马变圆润起来,还
显腿长
~
两边短中间长的公主裙,可以
在里面加一条雪纺打底
,既不怕走光,又能让裙子更加蓬。
或者直接在里面
加个裙撑
,腰身细到两只手就能抓,可不就又甜又辣!
想要拥有一个又翘又性感的屁股,瘦妹请把
百褶裙
焊死在身上。
收紧再散开的版型
真的太绝了!
比起贴臀型的A字裙,百褶裙炸开的位置比较高,既显腰细,又能
显得你臀肉肉的
~
瘦妹也可以大胆去尝试
棉质运动短裤
,比较贴肉,会显得臀型非常饱满。
有点小开叉更好,pp更翘!
NO.3 腰部再来点小设计
胸和臀做加法后,瘦竿儿姐妹也足够辣了,可以在腰部适当再来点小设计,比如说镂空。
这种
腰部镂空+廓形裙摆
,简直心机!腰细到看不见!
还有这种
挖空+束腰设计
,感觉直接可以加入blackpink,和Lisa当队友了。
微胖女生其实会比瘦瘦女生更容易穿得又辣又性感,因为
天生就有肉感优势
啊,稍微凹一凹,就很有曲线。
只需要
加强腰部
的存在,其他部位适当做加法~
NO.1 在腰部做重点突出
虽然说肉感姐妹没法像瘦妹一样去露脐、露腰来增加辣度,但是咱还可以露胃啊!
专露胸以下这一段
,肋骨凸出,不就变相看着那截很细很瘦
再搭个破洞裤,
增加身上的透气感
,反正除了肉多的地方都可以随便露~
想穿得更辣一点,你可以用
超短T去搭紧身背心
。
本身肉感女生就挺有胸的,上面稍微勒一勒,短T下摆又松松的,
大胸细腰不都有了,还遮副乳
~
这组合今年超火,某宝一搜一大堆。
还有款超神奇的魔法裤,我一定要推荐给肉感姐妹,有被辣到!
就是这种
斜细带设计的裤子
,两条带子绑在腰上,斜向上提拉,打造的V字效果好牛哇!
最大的优势就是
瘦腰
!P图对比一下,是不是有细带的要显得腰更细?!
还有一种思路就是
用腰链代替细边
。
不管穿得多么普通,腰那露一点,再加一根金属链,立马化腐朽为神奇,整套穿搭辣到上头!
NO.2 臀上再做点加法
有些微胖的姐妹虽然pp和大腿肉多,但是不太翘,从背后看
曲线感依然是零
一定要把这部分肉肉利用起来,
扁塌变饱满
,才是真辣妹!
可以试试最近
巨火的提臀裤
,专攻臀部这一块,穿上视觉上移3cm,很轻松就能get翘臀了~
也能当骑行裤穿,
臀部拿包包挡一下
。
这样半遮半掩的,不管真实的臀翘不翘,想象中都会觉得是个好屁股!
还可以穿在
褶皱包臀裙
里,绝对是1+1>2的组合!
不用在意会显胯宽,提臀裤会让你的臀型更集中,还能
营造胸部和腰胯的曲线感
。
这细腰小翘臀,性感度大大提升
或者日常一点的,微胖姐妹多穿
面料硬挺的直筒牛仔裤
,修饰臀型效果yyds!
也会比贴肉裤子更显臀翘,勾勒出满分
腰臀比
!
欢迎光临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http://www.rrxd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