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产品、渠道的一切就位,接下来就需要靠着营销的功劳将品牌推广出去了,鉴于 、、电商平台流量玩法已经相对成熟了,大多出海美妆品牌只需将国内常见的买量、IP 营销等通用玩法复制过来即可,这并不会难倒堪称 " 人民币 " 玩家的中国品牌。36 氪曾报道,国内电商平台流量成本已经达到了几十到上百元,但在东南亚,即使在 做投放,流量成本也很低。而随着《陈情令》、《延禧攻略》等电视剧在海外走火,中国品牌不难找到流量高、调性符合的 IP,来为品牌引流。
然而在被广泛使用的 KOL 营销上,美妆品牌却无法做到盲目撒币,而得需要依据各平台的媒介形式,将 KOL 推广的内容做一定区分。
乐天()的一项研究指出,很多出海美妆品牌都在不断加码海外 KOL 营销,邀请 KOL 用视频或直播形式做试用产品、妆容展示、美妆教学,直观展示产品特性,帮助品牌方实现内容植入。例如,、、 等视频、图文平台大多为产品、妆容展示、教学等。
对于 " 杀时间 " 平台 ,品牌主倾向于投放娱乐有趣的内容争取在三秒内吸引用户注意力。
而在强社交平台 上,"KOL 经常会分享生活日常、趣闻、抽奖的推文,调动粉丝的互动频次,拉近品牌与粉丝的关系,提升推广效果。" 大中华区电商与金融行业总监 Erika Wang 告诉「深响」。
内容上有所规划是一部分,美妆品牌还需要对 KOL 有所 " 筛选 ",这主要是由文化、市场现状所导致。
市场层面上,以功效型护肤为例,国内消费者已经从 " 成份党 " 升级为了 " 证据党 ",市场上也有专注于成分护肤的 KOL,但东南亚市场就像十几年前的中国,大多人并不关心护肤成分,市场上的 KOL 并没有相对精细的划分,因此这也就给护肤品牌在 KOL 的选择上带来了营销难题。
基于此,很多品牌在做宣发时,通常会给 KOL 寄一些试用品,如果 KOL 觉得好用、好看就会去推,这种情况相对好应对。但真正的痛点则聚焦于文化层面,很多日本、东南亚 KOL 对中国制造还是有顾虑的,对此,美妆品牌大多还是会选择喜欢中国文化的 KOL、或者华人本身来推广。靠着民族风出圈的花西子长期合作的美妆博主 @鹿の間等,本身就不排斥中国彩妆。
[attach]25595[/attach]
@花西子 推文内容
品牌力才是根本
广告投放、产品、物流、渠道等虽是美妆企业入局海外市场中的重要环节,但这些打法都是可复制的,特别是广告投放上,换句话说,做一个出海品牌,核心并不是考验投放效率和玩法。
就像上文提及,海外市场主流渠道的投放机制已经相对完善,只要肯花钱,各个品牌广告投放 ROI 的差距没有想象中明显。玩法上亦是如此,无论是 KOL 营销还是 IP 营销都是可以互相学习借鉴的,简单来讲,买量引流给品牌销量带来的优势,没有特别长的保质期。
相比之下,用户复购的优化空间才是各大品牌拉开差距的赛点——流量、KOL 会越来越贵,营销玩法会同质化,如果复购率不够高,这个流量投放模型就无法继续推进下去。很多企业出海的本意并非做一个 " 永流传 " 的品牌,而是孵化多个子品牌、建多个网站,持续买量,用低质产品薅一波流量羊毛,显然这种一次性流量收割的 " 站群模式 " 是无法跑下去的。鉴于中国美妆品牌 " 组团 " 出海的局面,在海外市场能够立住脚跟的关键还在于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