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房产
装修
汽车
婚嫁
健康
理财
旅游
美食
跳蚤
二手房
租房
招聘
二手车
教育
茶座
我要买房
买东西
装修家居
交友
职场
生活
网购
亲子
情感
龙城车友
找美食
谈婚论嫁
美女
兴趣
八卦
宠物
手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田间到餐桌玉米的"回头路"

[复制链接]
查看: 17|回复: 0

7万

主题

7万

帖子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50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1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玉米的归途:一场关于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寻根之旅"一番折腾之后,玉米又回来了!回哪儿了?"这句看似简单的感叹,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玉米,这种原产于美洲的作物,自明代传入中国后,便在这片东方土地上演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旅程。
    它曾是中国北方农民的主粮,是困难时期的救命稻草,是工业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粗粮",而今又以健康食品的身份重新回到都市人的餐桌玉米的"归来"绝非简单的饮食风尚轮回,而是一场关于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历史变迁的深刻对话。
    在这番"折腾"中,玉米的去与回,映射的是中国人集体记忆的断裂与修复,是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重构,更是全球化时代下对本土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玉米在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文化适应与融合的生动教材当16世纪玉米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中国时,它最初被视为奇花异草种植于皇家园林。
    然而,这种作物的命运很快发生了转变——其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与高产特性,使其迅速在中国山区和贫瘠土地上扎根清代人口爆炸的压力下,玉米与马铃薯、甘薯一起构成了所谓的"美洲作物革命",支撑了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
    在《农政全书》中,徐光启对玉米的记载显示,这种外来作物很快被纳入中国传统农业知识体系玉米磨成的"棒子面"成为北方农民的主食,玉米秆用作燃料和饲料,甚至连玉米须都被用作药材在这种全方位的利用中,玉米完成了从"异域来客"到"本土成员"的身份转换,成为中国文化肌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现代化进程中的玉米经历了文化记忆的断裂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粮食供应改善,大米白面成为主食首选,玉米则被贴上"粗粮"、"贫困象征"的标签退居二线在城市化的浪潮中,玉米从日常主食变成了偶尔尝鲜的"怀旧食品",年轻一代对玉米的记忆更多来自电影中的"窝窝头",而非实际的生活经验。
    这种断裂不仅体现在饮食层面,更表现为文化传承的中断——关于玉米的种植知识、烹饪技艺、相关民俗逐渐被遗忘玉米被"折腾"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记忆,成为现代化叙事中被抛弃的"落后"符号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所说的"集体记忆"在这里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玉米所承载的农耕文明智慧面临失传的危险。
    当代社会中的玉米"回归"现象,实则是一场文化记忆的修复运动近年来,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兴起,玉米因其丰富的膳食纤维和营养成分重获青睐但更深层次的回归发生在文化认同层面——人们开始重新发现玉米背后蕴含的生活智慧与情感价值。
    城市中的农夫市集售卖着传统方式种植的玉米,高级餐厅将窝窝头重新演绎为精致点心,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频繁出现玉米地的意象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现代人对文化根源的重新寻找德国学者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指出,社会需要通过象征性的符号来维持其身份认同的连续性。
    玉米的回归,正是当代中国在快速现代化过程中寻求文化连续性的表现人们通过重新接纳玉米,不仅接纳了一种食物,更是重新连接了被现代化割裂的文化血脉玉米的归途折射出当代中国人复杂的身份认同困境与探索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社会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乡村与城市的多重张力。
    玉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恰好处于这些张力的交汇点——它既是外来的又是本土的,既是传统的又可以被现代化,既是乡村的又能进入城市通过玉米的"折腾"历程,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调整自我认同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君·阿帕杜莱提出的"文化全球化"理论认为,全球化的文化流动不是简单的同质化,而是会产生新的异质性和混合形式。
    玉米在中国的经历完美诠释了这一过程——它源于美洲,却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存在方式和文化意义今天中国人对玉米的重新接纳,实际上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对本土文化价值的再确认,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玉米的归途尚未到达终点。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玉米作为传统农作物正被赋予新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玉米代表的传统农耕智慧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文化复兴的叙事里,玉米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媒介玉米"回"的不仅是餐桌,更是一种文化记忆的延续,一种身份认同的稳定,一种对现代化单一叙事的反思与超越。
    当我们追问"玉米回哪儿了"时,答案或许是:它回到了中国人文化认同的核心位置,回到了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前沿阵地,回到了全球化时代本土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玉米的归途告诉我们,文化记忆如同作物的生长,需要不断地播种与收获;身份认同如同食物的消化,需要持续地代谢与吸收。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或许我们需要更多像玉米这样的文化符号,在"一番折腾"之后,带领我们找到回家的路玉米回来了,回到的不仅是土地和餐桌,更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6-2014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高律师 客服电话:0791-88289918
技术支持:迪恩网络科技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