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首页
论坛
BBS
QQ登录
微博登录
微信登录
注册
登录
房产
装修
汽车
婚嫁
健康
理财
旅游
美食
跳蚤
二手房
租房
招聘
二手车
教育
茶座
我要买房
买东西
装修家居
交友
职场
生活
网购
亲子
情感
龙城车友
找美食
谈婚论嫁
美女
兴趣
八卦
宠物
手机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
论坛
›
联合早报
›
联合早报
›
古人怎样过七夕节?一起来丢巧针、吃巧果、宴乐达旦 ...
返回列表
发布主题
古人怎样过七夕节?一起来丢巧针、吃巧果、宴乐达旦
[复制链接]
查看:
17
|
回复:
0
[db:作者]
[db:作者]
当前离线
积分
225349
7万
主题
7万
帖子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2253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650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253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650 积分
积分
225349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12:18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也是七夕节。
七夕节北京地区博物馆也推出了近30项活动,七夕当天,北京艺术博物馆将举办织绣技艺体验活动,观众可以听传统手工艺人讲授织绣技艺知识,用传统拼布技艺缝制一件对鱼挂饰,或是用传统刺绣针法绣出二十四节气时令花卉,乞巧祈福。在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观众可以体验拜魁星、做祛暑香丸等传统习俗。
恭王府游鱼
延续着历史上七夕节夜游的风俗,8月4日晚,七夕游园会将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举行,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当天闭馆时间也将延迟至20时,观众可以欣赏先农坛的古建筑群,参观各种展览,此外,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也举办了夜探考古之路等活动。
无人机列出七夕图案。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七夕节已成为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之一,我们将在下文呈现:它最早是怎样形成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怎样由来?古人又是怎样过七夕的?
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际会
作为七夕节的灵魂的牛郎织女故事要从三千年前开始讲起,《诗经·小雅·大东》中写:“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中国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记载:“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
清宫藏 曲谱 《七襄报章 仕女乞巧》(总本) 清
可见,牛郎与织女最初只是天上的两颗星。
及至汉代,刘邦建立都城长安时,仿天上星辰的位置来建设宫殿园囿,也拟人化地制作了牵牛、织女石像。班固《西都赋》有:“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开了将牵牛、织女附会为一段爱情故事的滥觞。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文学性地描述了一段相隔云汉不得相见的场景。曹植在《九咏注》中写:“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牵牛织女的故事在东汉初具规模。
到了南朝梁的志怪故事集中,殷芸写道:“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会。”牵牛织女有了更详细的身份背景。
至于牛郎织女中另一重要的元素——鹊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唐代韩鄂《岁华纪丽·七夕》:“鹊桥已成,织女将渡”文中引用了《风俗通》说:“织女十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虽然今天提到七夕节必须要谈牵牛织女的故事,但是七夕节最初与这个故事并不相关。
《荆州府志·岁时》记载:“七夕《事始》云楚怀王初置七夕,妇女是日以彩缕等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以乞巧,有喜子网瓜上为得巧之验。”汉代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中写:“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戚夫人死,侍儿皆复为民妻也。”当时太液池西边建有“曝衣楼”,专供宫女七月七日晾晒衣服之用。到晋朝时,民间出现了向牛女二神祈求赐福的活动,学者们认为,这些就是后来“乞巧”活动的萌芽状态。
同样指涉爱情,又因织女星最初出现的时间就是七月等种种机缘,发展至东汉和之后的南北朝时期,七月七日已经成为了民间广为人知的神仙相会和乞巧的日子,牛郎织女与七夕节也就从此融为一体,并流传至今。
唐代的宫廷七夕: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紧随着魏晋南北朝而来的隋唐,给予了七夕节很高的“待遇”。
《唐六典》将七月七日规定为官方节日,“七月七日,进七孔金细针”作为节日礼物,七夕最重要的官方活动是祭祀机杼。唐代有织染署,“掌供冠冕、组绶及织絍、色染。……七月七日,祭杼。”《岁时广记》引用《考工记》的注文对此祭杼活动进行了解释:“织染署每七月七日祭杼。”又《考工记》注云:“以织女星之祥,因祭机之杼以求工巧。”《考工记》中认为,唐代把织女星作为机杼的征祥,而织染署通过七夕祭杼的活动可以乞求工巧。
律法中的记载因为政治意味而显得有些枯燥,《开元天宝遗事》对于乞巧有更生动的记载:
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除了这种对着七夕的月亮穿针引线乞求自己能有一双巧手、能够缝织出好的衣裳、能够有美好的爱情以外,唐代诗人沈佺期《曝衣篇》中写:“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杜甫《牵牛织女》中:“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的描写也揭示,汉代七夕曝衣的习俗也被唐代沿袭。
有郑重的乞巧,也有玩闹的斗巧,《致虚杂俎》中记载高宗时宫中有所谓“斗巧”的活动:
七夕,徐婕妤,雕镂菱藕,作奇花异鸟,攒于水晶盘中以进上,极其精巧。(高宗)上大称赏,赐以珍宝无数。上对之竟日,喜不可言。至定昏时,上以散置宫中几上,令宫人暗中摸取,以多寡精粗为胜负,谓之斗巧,以为欢笑。
七夕节在唐代最著名的爱情故事——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中也是绝对不能缺席的,七夕节成全了其中最恩爱甜蜜、也最具悲剧性的桥段:
陈鸿撰《长恨歌传》中写:
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徐而言之曰:“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陈饮食,树瓜华,焚香于庭,号为乞巧。宫掖间尤尚之。夜殆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此独君王知之耳。”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只是这一切随着马嵬坡之变而烟消云散,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唐玄宗“上穷碧落下黄泉”寻得杨贵妃的魂魄,悲凉地忆起“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明 仇英 《乞巧图》局部
宋代的七夕夜:车马嗔咽、相次壅遏、至夜方散
宋代的七夕节热闹非凡,《岁时广记》《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中都有很多记载。
《东京梦华录》中写: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鸂鶒、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冑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又以菉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
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尚。
并蒂莲
大家对潘楼街在七夕节的热闹非凡印象深刻,宋人罗烨《醉翁谈录》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嘉祐中,有以私忿易乞巧市乘马行者,开封尹得其人,窜之远方。自后再就潘楼。其次丽景、保康诸门及睦亲门外,亦有乞巧市,然终不及潘楼之繁盛也。”北宋司马光《和公达过潘楼观七夕市》对潘楼七夕市场盛况描写:“帝城秋色新,满市翠帟张。伪物逾百种,烂漫侵数坊。谁家油壁车,金碧照面光。土偶长尺余,买之珠一囊。”
《岁时杂记》也谈到,除了东京汴梁潘楼等处,王公贵戚们也会搭建乞巧楼,庶民百姓则用竹木或麻秆编结乞巧棚。
民间的各种乞巧制品也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朴素的审美情趣。“仙楼”是剪五彩纸为层楼,“仙桥”是剪纸为桥,上有牛郎、织妇及仙侍从。“花瓜”是在瓜上刻花纹。“种生”是以绿豆、小麦、小豆等在瓷器内用水泡浸,长出数寸长的绿芽,用红蓝彩条束起。 李朴《乞巧》诗写道:“处处香筵拂绮罗,为传神女渡天河。”孔仲平《七夕》诗写道:“高列瓜华结彩楼,半空灯烛照清秋。”
《明皇游月宫图》扇页,明,周臣绘
明清,牛郎织女成为民间的神明
到了明清,七夕的乞巧习俗发展得更加完备,精彩纷呈。
清初《帝京岁时纪胜》曰: “街市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咸为乞巧。”明清七夕,人们除了谈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之外,还将二人升格为民间祭拜乞巧的神明。明《熙朝乐事》云:“七夕,人家盛设瓜果酒肴于庭心或楼台之上,谈牛女渡河事。”清《帝京岁时纪胜》记载: “七夕前数日,种麦于小瓦器,为牵牛星之神,谓之五生盆。”
以《红楼梦》为例,出现乞巧、七夕、七月初七日、牛郎织女等说法的回目先后涉及第十七至十八回、第四十回、第四十二回、第七十六回与第七十八回:第十七至十八回,元妃赏戏之名《乞巧》; 第四十回与第七十六回,薛姨妈所对酒令与黛玉所联中秋诗句,均提到了七夕与牛郎织女的关联;第四十二回,大姐生在七月初七日,凤姐与刘姥姥均认为生于此日并不好;第七十八回,宝玉所作芙蓉诔,道出了七夕节另一项重要的民间俗尚乞巧之针。
其中乞巧之针很有特点,明代起初是保留了宋代以来的七夕习俗,如《熙朝乐事》谈到七夕时,仍言“妇女对月穿针,谓之‘乞巧’。”但伴随着时间的演进,明代的七夕乞巧之针,在时间上渐渐从夜晚转换到了白天,位置也从月下转移到了日下。刘侗《帝京景物略》中写:
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泣者。
清初《帝京岁时纪胜》中也写:“幼女以盂水曝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觕如椎,因以卜女之巧。”《红楼梦》中,晴雯含冤而逝,宝玉所作《芙蓉诔》中,就提到的“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就是说斯人已逝,这些女性用来探知自己命运的物什从此也将蒙尘。
另外,《清稗类钞》之“宫廷七夕”条载:七夕,宫中设果桌祭牛女,皇后亲行拜祭礼,其神牌曰“牵牛河鼓天贵星君”,“天孙织女富德星君”。也可见在清代,七夕节规格之高、之隆重。
清代很多画作绘制了七夕节的图景,如故宫博物院藏的《胤禛十二月景行乐图》中描绘了宫廷女性丢巧针的场景:
《胤禛十二月景行乐图》 七月
《月曼清游图》 七夕册页
清代画家陈枚的《月曼清游图》中绘有七夕之夜,众佳丽们按照习俗,以碗装水置于庭院,然后将一束针散放其中,争相观看针在水中呈现的图案,她们一争高下,寻找图案形状优者,胜者预示着放针者的双手最灵巧。
参考:
王世峰:《之乞巧节礼俗探究》
赵洋:《乞巧与狂欢——制度与民俗互动下的唐代七夕乞巧》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施鋆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
|
手机版
|
小黑屋
|
Copyright © 2006-2014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高律师 客服电话:0791-88289918
技术支持:
迪恩网络科技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2
南昌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
南昌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