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房产
装修
汽车
婚嫁
健康
理财
旅游
美食
跳蚤
二手房
租房
招聘
二手车
教育
茶座
我要买房
买东西
装修家居
交友
职场
生活
网购
亲子
情感
龙城车友
找美食
谈婚论嫁
美女
兴趣
八卦
宠物
手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如何上出文化味儿

[复制链接]
查看: 24|回复: 0

7万

主题

7万

帖子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51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1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突破口时,我首先想到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教师可以在汉字教学中植入传统文化故事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汉字教学中,讲述有关的文化故事,不仅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汉字,也能使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结合五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仓颉造字》《甲骨文的来历》等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悠久的历史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对汉字构造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汉字是表意文字,字词中文化色彩很浓,可以借此使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中国文化。
    比如,从造字法入手让学生感受汉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这些传统的造字法,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汉字字形,了解汉字渊源另外,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朴素情感,通过诗词教学加以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植于内心。
    诗词的情感是通过意象传达的,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传统文化的载体,学习诗词就是将这些传统文化意象继续涵泳,使之成为文化传承的落脚点比如,李白的《赠汪伦》、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是为朋友而作,都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深厚的感情。
    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这种朴素的情感以及情感中的诗意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不难发现,《赠汪伦》中的“踏歌”,《别董大》中的“进酒”,《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折柳”,这些文化意象构成了情感的载体,是古典诗词的意象之美。
    学生掌握了意象之美,也就抓住了诗词的“文化密码”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文化,而道德文化的精髓留存于经典之中儿童的记忆力处于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大量阅读、背诵经典,不仅可以启迪儿童心灵,还可以引导他们提升内在修养和外在气质。
    然而,除了让学生单纯地记诵之外,教师还可以有哪些作为?以《孔子论学》为例,可以从“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几个层面将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内容加以分类解读,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了解《论语》的文化内涵。
    在大量积累之后,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启迪和点拨,让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加以升华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传统文化是更深层、更持久的教育力量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亦可大有作为(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中山市雍景园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03月07日第5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6-2014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高律师 客服电话:0791-88289918
技术支持:迪恩网络科技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