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首页
论坛
BBS
QQ登录
微博登录
微信登录
注册
登录
房产
装修
汽车
婚嫁
健康
理财
旅游
美食
跳蚤
二手房
租房
招聘
二手车
教育
茶座
我要买房
买东西
装修家居
交友
职场
生活
网购
亲子
情感
龙城车友
找美食
谈婚论嫁
美女
兴趣
八卦
宠物
手机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
论坛
›
联合早报
›
联合早报
›
蒙元男子服饰文化:基于起源、形制和审美的三重奏 ...
返回列表
发布主题
蒙元男子服饰文化:基于起源、形制和审美的三重奏
[复制链接]
查看:
24
|
回复:
0
[db:作者]
[db:作者]
当前离线
积分
225844
7万
主题
7万
帖子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2258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15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258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155 积分
积分
225844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12:25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位于东亚内陆的蒙古高原,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先后孕育过很多优秀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其中成吉思汗统一的蒙古帝国的军队特别能打,当时世界上几乎找不到能与之抗衡的对手,所以其疆域遍布欧亚大陆,可谓辉煌一时。就这样,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诞生。其自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历时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国祚虽短,但它在整个浩荡的中国历史画卷上留下了不可抹灭的一笔!
元朝创造了极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服饰文化集中体现和反映出蒙古民族的社会发展、风俗变迁乃至各个时期各个阶层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取向。蒙古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是由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其次,在蒙古高原生活过的其他游牧民族,也给蒙古服饰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最后,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驿站交通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加上宽松的民族、宗教政策,有效推动了各民族的融合,其中也包括了服饰文化的相互影响。
一、服饰起源:受自然条件与生活方式影响
一个民族物质文化的形成,跟其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蒙古高原平均海拔1580米,远离海洋,降水量少而不均,常年大风,气候变化快,暴风雨经常袭击,这样的条件决定了蒙古族过着草原游牧毡帐的生活。蒙古高原的冬季尤其难熬,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整整半年都处于严寒期,最低气温有时会到-40℃,因此蒙古族人民非毛皮不能御寒。
以上种种自然因素,让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形成了一套相似的穿衣体系:帽冠、长袍、窄袖、束腰和长靴。
帽冠据季节选用不同材质,冬暖夏凉,挡风遮阳;长袍让骑在马背上的人身体比较舒适,护膝保暖,夜里还可以当被子用,方便他们四处放牧;而窄袖设计既可防风,又不影响手臂利落活动;束腰不仅可以防寒,还可以防止内脏过度颠簸,腰带上经常挂着吃肉用的刀子,既是生产工具也是防身的武器;长靴是游牧民族的重要标配,根据行走的地形不同,靴头的卷翘度也有所不同,这个发明绝对体现了游牧民族的智慧。
二、代表形制:影响深远的断腰袍与质孙服
蒙元时代服饰名目繁多,雪梨本文主要想给大家介绍几款有代表性的男服。
1. 断腰袍
蒙古男子习惯着袍服,即便是在进驻中原后,袍服仍是蒙古男子主要服装。
其中,腰间有一条横向分割线,将袍服分为上下两部分的断腰袍最具代表性。
断腰袍饰有横向捻线和竖向褶子用以收束腰身,它又可分为辫线袍和腰线袍两种。学界有观点认为:腰间缀搓捻成辫线的为“辫线袍”,腰间横缀条状织物的为“腰线袍”。
《元世祖出猎图》局部
如上图为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
《元世祖出猎图》
,我们可以看到元世祖内穿一件大红色袍,胸前可以看见金色缠身的大龙的龙头,从袍中间腰线来看,应该就是腰线袍或辫线袍。元宝山元墓的“对坐图”和元至顺刻本
《事林广记》
中的“玩双陆图”、“饮宴图”、“布射图”等都能看到断腰袍的影子。而且根据大量图像资料可发现,人们所着的袍服基本都是交领右衽,即在右腰系扣。这与元朝尊右卑左的习俗是分不开的。
曾出使蒙古汗国的南宋使臣徐霆在为
《黑鞑事略》
作注时这样描述:
“正如古深衣之制,本只是下领,一如我朝道服。领所以谓之方领,若四方上领,则亦是汉人为之,鞑主及中书向上等人不曾着。腰间密密打作细褶,不计其数,……,又用红紫帛捻成线横在腰上,谓之腰线,盖欲马上腰围紧束突出,采艳好看。”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知蒙古人的审美观,他们喜欢红色等鲜艳的颜色,而且束腰设计不仅突出腰围,显得苗条精神,还便于上马,很适合游牧民族的马背生活。
2.质孙服
质孙服是蒙元时期很典型的上层服饰,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文献中“质孙”也写作“只孙”、“济逊”“诈马”等。
质孙服是伴随着质孙宴产生的。质孙宴是元朝皇帝每年巡幸上都时举办的招待宗亲、大臣们所专设的宴席,宴会连开三天。在宴席上大家吃吃喝喝、唱歌跳舞、狩猎竞技等,场面隆重,消费奢华。在这个宴席上,大家都要穿着皇帝所赐的宫廷礼仪服装——质孙服,而且每天都要从头到脚换一套不同颜色的。
“上下一色”的质孙服
经
《元史》
总结可对质孙服有所了解:上下一色,冬夏有别,上至大臣近侍、下至乐工卫士都有,形制都类似,不同的只是面料和做工的粗精。
如硬要作区分的话,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帝王、大臣、贵族等上层社会的人士所穿的没有“细摺”的腰线袍和直身袍;另一类则是在质孙宴上服务这些上层人物的乐工、卫士等人所穿的辫线袍。
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这种奢华服装的描述:
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的使臣
约翰·普兰诺·加宾尼
出使蒙古,目睹了选汗大会的盛况,蒙古人搭起巨型白色的大毡幕,大宴宾客,宴会期间:
“第一天,他们都穿白天鹅绒的衣服;第二天……他们都穿红天鹅绒的衣服;第三天都穿蓝天鹅绒的衣服;第四天,穿最好的织锦衣服”;
鲁布鲁乞
介绍蒙哥汗在哈喇和林举行的盛大朝会时说:
“在这四天中,每一天他们都换衣服,这些衣服都是赏赐给他们的,每天从鞋直到头巾,全都是一种颜色”。
其中以
马可波罗
在
《马可波罗行记》
中的记载最详细,他说每年大汗在其庆寿之日,都着自己最美的金锦衣,同日至少有男爵骑尉12000人,都要穿与大汗同色的质孙服,每次都要换不同颜色。
这些质孙服都是大汗赏赐的,每年举行十三次宴会,就赏十三次,一次12000人。
这些衣服上都缀满了珍珠和宝石,此外还有配套的饰金银丝的羚羊皮带和冠帽、靴子。这种盛况在世界各国君主那里都没见过,可以想象其场面之奢华程度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三、审美特征:面料、花纹、色彩,缺一不可
元代的蒙古族服饰,既是当时社会物质文明的产物,也是蒙古族精神世界的展现,是他们审美心理的外化形态。研究他们的服饰,便可知其审美特征。
1. 面料材质
前面已经说过蒙古高原的气候特征,冬季寒冷而漫长,蒙古族着“皮草”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因为动物皮毛既美观又防寒,所以格外受游牧民族青睐。蒙元时期,从北方地区送来的银狐、银鼠、紫貂、水獭等珍贵皮毛是王公贵族常用的服饰材料。如
《元世祖出猎图》
中,元世祖所穿就是一件紫貂缘领银鼠白裘,银鼠皮毛又细又软,十分珍贵,元世祖穿上它,那种君主的霸气雍容之感满溢。
到了夏季呢,蒙古族则主要采用从南方和西域运过来的纺织品作服饰面料,如丝绸、织金锦缎和毛呢等,各名目下的品种都特别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纳石失”
了,意即波斯金锦。其
“是一种以加金艺术为主体表现的织物,包括片金线或圆金线为纹纬的织金锦或者织金缎,以及绣金缎。”
西域所织的纳石失质地优良,深得皇室喜爱,皇室的日常穿衣衣料主要都是由纳石失制作而成,皇帝也经常把它作为赏赐臣下的贵重物品。如上文所说的每年传统质孙宴上,皇帝和他的文武百官所穿的质孙服很多都是用纳石失做的。
由此可见蒙元时期服饰采用的都是天然纤维等上乘面料,冬暖夏凉,既美观又实用。
“纳石失”衣料局部
2.图案花纹
在蒙古汗国时期,龙凤纹作为御用图案用得很多
,这和中原文化并无差别。
其次就是花卉和其它动物的图案
:花卉如荷花、梅花、牡丹等,动物除鹰、虎、豹、狮子等颇具游牧民族文化的食肉动物图案以外,还有融合了中原风格的仙鹤、彩蝶等图案。其中鹰是蒙古族最崇尚的动物,他们相信鹰是联系天神腾格里的鸟,具有民族图腾的意义,而且鹰还是非常凶悍的食肉动物,蒙古族对力量感历来充满崇拜。比如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冠帽——栖鹰冠,就是以“鹰”命名的,成为权力和力量的象征。
到了蒙元时期,除了以上几种图案外,服饰中还增添了人物纹。
如集宁路出土的元代窑藏丝织品纹饰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表现人物故事的图案,其中有一个图案是一女子坐于莲池旁的柳树下,凝视池中戏水的鸳鸯,画面栩栩如生。
3.服饰色彩
蒙古民族生长于蓝天白云碧草间,他们特别喜欢自然和谐的色彩,如:青白红绿。青色是天空的颜色,表现了蒙古人敬天的思想;白色代表了绒毛、云朵和乳汁;红色代表红日和火焰;绿色即代表广袤无垠的草原。
如质孙服,上下一色,全白、全蓝、或是全红,颜色统一和谐;又如断腰袍用红色紫色的丝织布条做成腰线,还有各种橙黄或绿色的与袍服颜色形成鲜明对比的腰带。
断腰袍平铺图
此外,元朝的社会等级制度极严,在穿戴方面也有法律规定,不得逾越。那些金彩辉煌、红紫照眼的鲜艳色彩只属于王公贵族,下级官吏至平民百姓这些广大群体,只许穿檀色罗,鲜明色彩概不许用。所以染工特别发展了褐色,由银灰到黝紫,不下数十种,一直影响到明朝。如《南村辍耕录》卷十一中光褐色系就罗列了二十种,如:砖褐、秋茶褐、湖水褐、葱白褐等等。
结语
服饰伴随着人类而产生和发展,它由最先原始人类为了保暖驱寒而用树叶、动物皮毛等自然之物披挂于身开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逐渐向为了更方便活动和更符合人体美的方向发展。世界各民族根据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审美心理和外来影响等等,对本族服饰生产再加工,组合再改造,最终谱写出一部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服装史。本文通过对蒙元时期男子服饰的起源、代表性形制、审美特点三个方面的阐述,对当时社会的服饰风貌做了文字性基本呈现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这个马背上民族的内在精神世界,结合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确实耐人寻味。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服饰文化,非常感谢!
参考文献:
1.沈从文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1月。
2. 乌云,《元代蒙古族服饰的审美特征》,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3. 车玲,《以图像为主要材料的蒙元服饰研究》,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1月。
备注: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
|
手机版
|
小黑屋
|
Copyright © 2006-2014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高律师 客服电话:0791-88289918
技术支持:
迪恩网络科技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2
南昌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
南昌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