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首页
论坛
BBS
QQ登录
微博登录
微信登录
注册
登录
房产
装修
汽车
婚嫁
健康
理财
旅游
美食
跳蚤
二手房
租房
招聘
二手车
教育
茶座
我要买房
买东西
装修家居
交友
职场
生活
网购
亲子
情感
龙城车友
找美食
谈婚论嫁
美女
兴趣
八卦
宠物
手机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
论坛
›
联合早报
›
联合早报
›
最迷汉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裤长大的90后 ...
返回列表
发布主题
最迷汉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裤长大的90后
[复制链接]
查看:
22
|
回复:
0
[db:作者]
[db:作者]
当前离线
积分
225926
7万
主题
7万
帖子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2259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07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259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073 积分
积分
225926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12:31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汉服“出圈”了?
穿汉服的年轻人,让繁华的大都市分割成一半现代、一半古代,奇幻不已。穿汉服的年轻人,让繁华的大都市分割成一半现代、一半古代,奇幻不已。
提到汉服,你会想到什么?
是霓裳羽衣、身姿轻盈,还是宽衣大袖、行动不便?
这两年,穿汉服出门成了一件越来越时尚的事情,有许多小姐姐、小哥哥将汉服当作日常服饰,穿去聚餐、逛街,甚至上班。
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与两个穿汉服的小姐姐打火锅,只见她俩挽起长袖子、扎紧飘带,灵活地将黄喉扔进翻滚的汤里,涮3秒,夹起蘸酱,动作一气呵成,随风飘动的衣服上没有沾上半点红油渍。
那画面,像极了古代仙人吃肉喝酒,就差吼一句:“店家,切二斤熟牛肉!”
袖子一甩,大口喝酒。
“有没有一个时刻,你们会产生穿汉服真麻烦的想法?”目瞪口呆之余,我好奇地问道。
“当然有!上洗手间时要把整个裙摆抱起来,甚至一件件脱掉;爬楼梯时容易踩到裙摆,还因此摔过几次。”
她们表示,刚穿汉服的时候特别不适应,“有好几次,袖子、飘带掉进了汤里,自己一身汤味儿不止,还弄脏了整锅汤。”
可现在的她们,看起来特别自如呀。向来如此吗?
“当然不是啦。早两年,我们穿汉服出门会被围观,很多阿姨问我们是不是剧组的,那时觉得特尴尬。”
尽管抱怨不少,但她们的脸上掩盖不住喜悦:“初次接触汉服,是在古风歌曲和漫展中,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好美啊!当下决定,自己也要买一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塞满一整个衣柜。”
“穿汉服是为了给自己鼓个劲”,告诉自己生活可以很特别。/一位不愿露脸的小姐姐
与她们一样,越来越多小姐姐被汉服的古韵之美迷倒,并将其改良成符合现代生活习惯的服饰。
放眼望去,大街小巷中满是青衣罗衫、绣边裙襦的影子,各式各样的汉服层出不穷,为城市增添了一丝古风色彩。
汉服,就这样在短短几年间,从小众圈层里走出来,一跃成为大众潮流。
成为潮流新宠的汉服,非彼“汉服”
汉服并非特指汉代服饰,而是泛指汉民族服饰。清代,满族统治者推行剃发易服,改变了传统的衣冠习俗,让在历史舞台活跃几千年的汉服出现断层。
直到2003年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汉服就是清代马褂和旗袍,常常将汉服与韩服、日式和服搞混淆。
汉服、韩服、日式和服,傻傻分不清。/左起依次为《香蜜沉沉烬如霜》《江公主们的战国》《新入史官丘海昤》剧照
发生在2003年的王乐天事件让汉服重新回到大众视线。
当年11月22日,电力工人王乐天身穿一针一线都出自亲手缝制、上衣和下裳相连的“深衣”,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上闲逛,所到之处引起路人大规模围观。
大家议论着这个奇装异服的男人——路过一家宾馆门口时,工作人员大声惊呼:“快来看呀,日本人,穿着和服的日本人!”;在街角,一群小孩窃窃私语,好奇他是不是日本人。
那时候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普及,新闻记者们已经养成了及时上传资讯的职业习惯,王乐天长袍飘飘的照片一夜间传遍全国。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对王乐天的这张照片深感兴趣,并以此为素材写了一篇报道,将汉服带到了国际,引来全球华人对汉服及汉民族文化的关注。
《联合早报》用了半个版面,报道这一位“奇人”。
2010年,首部以汉服为主题的漫画《君思故乡明》在互联网上连载,被印刷成实体书后热销;
2014年,中央电视台播放首部讲述汉服复兴的纪录片《矢志青春》;
2017年,中国台湾艺人林志玲身穿汉服造型的裙子,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
……
从此,汉服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成为艺术、文化的可视化形态,以其与生俱来的强烈视觉冲击,时隔300多年再次让世人为之惊叹。
随着90后、00后长大,这群热衷尝试新事物、勇于逾越“规矩”和他人眼光的颜控群体,也被汉服的风韵美深深吸引。
他们喜爱汉服、敢于秀汉服、热情传播汉服文化,彰显不一样的灵魂,在充实自己青春的同时,也颠覆了大众的传统审美。
融入现代设计的汉服,成为90后的新宠。/图虫创意
据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虽然距离2019年结束还有两个多月,但品牌汉服的订单已排到2021年后,产业总规模达到10.87亿元。
据天猫发布的《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显示,购买汉服的人数同比增长92%,95后成消费主力军,成都稳坐“汉服购买力Top 1城市”的宝座。
某机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达2000多家,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46%。
某汉服连锁品牌创始人表示,2018年的销售业绩比2017年增长了170%,2018年年底时,店铺里的衣服都被清空,“卖到没有衣服可以卖”。
截至2019年10月8日,“汉服”持续占据新浪微博的时尚美妆超话榜TOP 3位置,粉丝量多于“穿搭”“刘雯”“美妆”等涉及面广、更加大众的超话;#汉服#单个话题已吸引20.8亿的阅读量,这还没加上周边话题的数据。
数据之猛、汉服产业增速之快,让人惊讶,知道汉服会越来越火,但没想到会火成这样。
拍摄汉服照,成为旅行的新潮流。/图虫创意
汉服为什么越来越火?
它虽然谈不上是“奇装异服”,但无论是从着装风格还是穿着实用性上来讲,它都不符合现代人的行为习惯。
所以它究竟是怎么火起来的?对于在互联网里“浸泡着长大”的90后、00后来说,穿汉服,到底是在穿什么?
互联网一代,因何爱上汉服?
作为对汉服感兴趣,却没勇气穿上街的旁观者,我的担忧来源于旁人的眼光——会否被路人视为“异类”而被围观、被指点甚至被议论?
这大概也是不少汉服“准爱好者”的担忧吧。
打火锅期间,两位汉服小姐姐解答了我的迷惑:“你想多了。现在大家对文化的包容性很强,走在路上,向我们投来的目光都是友好的、欣赏的,甚至是鼓励的。不信你就穿一回,到街上走一圈就知道了。”
“如果有朋友作伴,我很愿意穿汉服逛街。”
小姐姐们讲起了自己和汉服结缘的故事。回想初次接触汉服的时刻,多少有点羞涩和担忧,这里最好加入其中一个人的一两句细节描写,但让她们坚持穿汉服、自愿传播汉服文化的原因,不只有动漫和网络古风歌曲,还有商业、文化产业的侧面推动。
首先,这几年古装剧特别多,《琅琊榜》《香蜜沉沉烬如霜》《如懿传》《陈情令》《长安十二时辰》……随口便能说上十部八部,每一部都能上热搜、每一位主角的定妆照都会引起规模性转发。
自带流量的影视剧与明星,扩大了汉服的触及范围。
古人们身着款式各异的汉服,宽袍大袖、华带翻飞,他们在荧屏上轻轻一挥衣袖,就把无数粉丝带进了“汉服”这座宝藏山里。
华丽的服饰,让荧屏前的观众为之倾倒。/《长安十二时辰》
汉服搭上这股流量东风,完美“蹭”了一波热度,将追星的人们转化为消费者和实践者,颇有一种“追着电视剧,就追上了汉服”的惊喜感。
其次,
互联网的发展,给汉服文化提供了更高效的传播方式。
直播平台上,流行起了汉服直播,原本在景德镇卖瓷器的李雅婷就是其中一员,只见她身穿薄纱汉服、举着瓷器解说的模样,眼里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在微博上搜索“古风妆容”等关键词,能看到许多美妆博主的古装电视剧角色仿妆,粉丝均在评论区大呼:已爱上古代的妆容、古人的造型太有韵味了!
美妆博主@六神abi发布的周芷若仿妆视频,吸引来44.7万次观看。/微博截图
无论是做汉服直播的小姐姐,还是向大众展现“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的博主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侧面传递汉服文化。
主播们借助汉服吸引到更多观众,亦将汉服之美传播出去。/中国青年网截图
电商作为主流购物渠道之一,也对汉服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购物平台上,各种主营汉服的店铺聚集到一块,各种款式、尺寸都有,汉服爱好者们不用再为“购买无门”而烦恼,更不用刻意订做,购买成本下降,自然吸引更多人买买买,唤醒更多人的古风情怀。
以着汉服、诵赞辞为特色的启蒙仪式成为新潮流,很多学校在开学仪式中融入传统礼节,也为汉服热加了一把温。
早前,兰州市一家小学举行“开笔礼”,学生们身穿以长上裳、合领大袖为特点的汉服,老师在其额头正中点上红痣,并引导其敲击大鼓、撰写毛笔字,意为击鼓明志、崇礼尚文,让孩子们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形成“汉服是日常服饰”的概念。
从小接触汉服一代,传统文化早已融入骨子里。/图虫创意
过去,我们爱用“国外的月亮特别圆”调侃追崇外国文化的行为。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汉服、迷恋汉服,并将对汉服的这份热爱,延伸到书法、乐曲、茶饮等中国传统文化上来。
这样的热情背后,是越来越浓的民族自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这份“美”,在年轻人的助力下,焕发出生机。
穿汉服,穿的是回望与珍藏。汉服热,热的是情怀与希望。
汉服之困
汉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视觉冲击的部分,古人早已将世俗人情、大山大河融入其中,当下的我们亦可如此。
汉服的背后是一片潜在商机,周边文玩、汉服摄影、汉服主题餐厅等正在探出脑袋,试探性地张望这条新出路。
虽然前景被看好,但汉服产业却愁眉苦脸,有三块巨石挡在前路,投下阴影——
标准难以统一,是最大的顽石。
“汉服”到底应该上衣下裳,还是衣裳连属;应该宽衣大袖,还是修身窄袖;应该以黑色为贵,还是黄色为贵?
这些“技术问题”,就连“汉服圈内人”都争论不出一个结果,生产商更是摸不着头脑,因害怕货品积压而不敢量产。
《那片星空那片海 贰》剧照
当汉服爱好者翻阅无数文献后,好不容易分清每一个时期的服装特色,以为自己能成为一个专业的“汉服人”,却绝望地发现,适合自己穿的款式少之又少!
适穿人群范围小,是无数汉服爱好者心中的痛
:市面上售卖的汉服,虽然样式丰富,但可选择性却非常局限,绝大多数是为15-30岁且身材苗条的小姐姐准备的,适合30岁以上女性、适合男性的汉服少而又少,更别谈适合老年人、孩子穿的款式了。
想穿又不敢穿的心态,让大量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大大削减了汉服的使用率和曝光率。
圈子排外、负面新闻多,是汉服爱好者用来砸自己脚的那一块石头。
汉服爱好者都有自己的小圈子,以群体的力量推广汉服文化,但圈子能凝聚人心,亦能排斥外人,因穿了一件“盗版”的汉服而被当街辱骂、因混搭汉服而被嘲笑的新闻层出不穷,圈子内极强的身份认同感和特殊交流方式,给单纯好奇但不想入圈的人设置了门槛,给文化传播、招新造成困难。
“山”与“正”,谁又能分清?/《独孤皇后》
另一方面,许多穿汉服的人,并非真心喜爱,而是借其吸引眼球,博取扭曲的关注度,平白无故给汉服文化增添了许多负面新闻。
早前在苏州街头,一名女子身上仅披一件汉服薄纱,以接近全裸的姿态跳舞,一瞬间标注着“汉服”“裸奔”等关键词的视频引爆朋友圈。
许多真正热爱汉服的小姐姐被气哭——好不容易消除了大众对汉服的异样看法,此刻又有“蛀虫”将其玷污。
这样的新闻,难免给人一种“汉服圈混乱”的观感,这样的误会不消除,恐怕最终会演变为恶性印象,给行进中的汉服产业,再增一把阻力。
这些石头若不拾起丢弃,日积月累必将铺满汉服产业前进的路,不仅无法成为主流文化,还会推倒到边缘的角落。
汉服,本就应该是美的。/图虫创意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曹植《美女篇》
妙龄女子身穿青衣罗衫,在湖边抚琴、品茶,薄衣轻纱随微风飘动,带起桂花香气,珊瑚和宝珠点缀在腰间。一动一静间,叫人心驰神往。
中华几千年历史,汉服所展现的不只有艺术之美,还有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和信仰,这一系列传统文化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仅仅几年的时间,是昙花一现,还是真正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还得看汉服产业如何突破现代审美与心理的隔膜。
不知道对于穿惯了破洞牛仔裤的90后、00后来说,当汉服的新鲜劲儿散去后,他们是会继续关注汉服热背后的文化,还是像丢弃任何潮流元素一样、把曾经火热的汉服扔进垃圾桶?
“出道即巅峰”,希望不是汉服产业的结局。
汉服产业超10亿 有店铺订单排到后年 新京报网
论汉服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管理观察
2018汉服产业报告 汉服网
2018年汉服消费人群报告 天猫
穿汉服的年轻人 第一财经YiMagazine
汉服“热”了,你也来一件吗?中经文化产业
汉服行业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仪鸾思
✎作者 | 颖宝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
|
手机版
|
小黑屋
|
Copyright © 2006-2014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高律师 客服电话:0791-88289918
技术支持:
迪恩网络科技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2
南昌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
南昌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