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首页
论坛
BBS
QQ登录
微博登录
微信登录
注册
登录
房产
装修
汽车
婚嫁
健康
理财
旅游
美食
跳蚤
二手房
租房
招聘
二手车
教育
茶座
我要买房
买东西
装修家居
交友
职场
生活
网购
亲子
情感
龙城车友
找美食
谈婚论嫁
美女
兴趣
八卦
宠物
手机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
论坛
›
联合早报
›
联合早报
›
《三十六计》与情报战术实践
返回列表
发布主题
《三十六计》与情报战术实践
[复制链接]
查看:
54
|
回复:
0
[db:作者]
[db:作者]
当前离线
积分
224571
7万
主题
7万
帖子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22457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542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2457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5428 积分
积分
224571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25-7-20 11:19
|
只看该作者
|
正序浏览
|
阅读模式
《三十六计》与情报战术实践:从历史韬略到现代博弈的情报分析智慧
开篇:当古老智慧照进情报战场
在人类战争史上,情报始终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力量。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三十六计》虽诞生于冷兵器时代,却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情报博弈智慧。从 “瞒天过海” 的信息伪装到 “围魏救赵” 的战略联动,从 “空城计” 的心理威慑到 “树上开花” 的认知操控,这些谋略的核心在于通过情报的获取、分析与运用,构建对敌方的信息优势。毛泽东作为将《三十六计》与现代战争结合的集大成者,创造性地将传统谋略转化为情报战术体系,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中演绎了无数经典战例。而长征途中的情报奇迹,更是以 “技术 + 民心” 的双重支柱,展现了弱势一方如何通过精准的情报分析逆转战局。本文将从情报分析视角切入,结合具体战例,解析这些历史事件中情报工作的核心逻辑与实战价值。
一、经典计谋的情报学转化:虚实之间的信息博弈
(一)虚实相生:构建情报操控的 “迷雾战场”
1. 瞒天过海:用公开信息反向操控敌方决策链
1948 年 10 月,华北 “剿总” 司令傅作义制定了代号 “穿心行动” 的偷袭计划:派 94 军、新 2 军共 5 个师,秘密南下突袭石家庄,目标直指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此时华北野战军主力远在绥远、冀东,石家庄仅有少量警卫部队和民兵,形势岌岌可危。情报获取与分析:地下党刘时平(《大公报》记者)通过傅作义军中的关系,获取了敌军的兵力部署、行军路线及出发时间;潜伏在北平的地下电台 “光社” 也截获了相关密电,经军委二局破译验证,确认情报属实。策略实施:毛泽东并未调动主力回防,而是选择 “以公开信息制造假象”—— 新华社连续 3 天发布《蒋傅匪妄图突袭石家庄》《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等电讯稿,不仅详细列出敌军师长姓名、部队番号,甚至预测 “敌军可能于 27 日经保定南进”。更妙的是,文中刻意强调 “我军已做好充分准备,民兵破路队、地雷阵均已部署完毕”,并公开号召群众 “坚壁清野,让敌军无水无粮”。效果:傅作义看着报纸大惊失色:共军对自己的计划了如指掌,显然早有防备。他误以为石家庄周边已部署华北野战军主力,甚至怀疑内部有高级间谍,最终在 29 日凌晨紧急下令部队 “停止前进,就地驻防”。一场可能改写历史的危机,竟被几篇新闻稿化解于无形。情报逻辑:通过暴露部分真实信息(如敌军番号),强化 “我方全知” 的假象,利用敌方 “信息过载后的误判心理”,将公开渠道转化为情报战的 “反向武器”。
2. 无中生有:战略欺骗中的 “虚实二重奏”
1950 年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前,面临一个关键挑战:如何在美军强大的空中侦察下隐蔽 20 万大军的动向?情报分析:美军凭借雷达、侦察机等技术优势,对中朝边境实施 24 小时监控,传统隐蔽手段难以奏效。毛泽东提出 “虚实结合” 策略:
•“虚” 的误导:通过印度驻华大使向美方传递 “中国仅派少量部队保护鸭绿江水力发电站” 的消息,同时在东北公开召开 “农业生产动员会”,伪装成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场景。
•“实” 的隐蔽:部队昼伏夜行,关闭所有无线电通讯,戴眼镜的士兵用黑布包裹镜片防止反光,甚至要求炊事班在夜间 10 公里外生火,制造 “非军事目标” 的假象。关键细节:志愿军入朝时,特意选择多云天气行军,利用云层遮挡美军侦察机;先头部队穿着朝鲜人民军制服,混淆敌方情报判断。直到 11 月 1 日第一次战役打响,美军仍坚信 “中国军队不过 3 万志愿军,而非成建制的野战军”。战果:美军误判中国参战规模,西线联合国军孤军深入,被志愿军在温井、云山等地分割包围,首战歼敌 1.5 万人,彻底打破 “美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情报逻辑:用战术级的真实隐蔽(如无线电静默)支撑战略级的虚假信息,让敌方在 “技术侦察与逻辑推理” 的矛盾中陷入认知混乱。
(二)攻守转换:情报驱动的防御与反击
1. 围魏救赵:跨区域情报 - 军事联动
1948 年石家庄危机中,毛泽东的应对策略不仅限于心理战,更包含精密的情报 - 军事协同:情报研判:通过地下党获悉傅作义的核心顾虑 —— 北平防御空虚。当时东北野战军已攻克锦州,傅作义正担心东北共军入关,对北平形成合围。战术实施:在发布新闻稿的同时,毛泽东急电东北野战军:“以 2 个纵队 + 3 个独立师 + 1 个骑兵师,向冀东密云、怀柔方向猛攻,做出直取北平态势。” 这招 “攻其必救” 直击傅作义要害:若北平有失,南下部队将成孤军。连锁反应:傅作义被迫抽调正在南下的 94 军主力回防北平,原本计划的 “5 个师突袭” 缩水为 “2 个师试探性进攻”,最终在保定至石家庄一线遭遇民兵袭扰后,彻底放弃行动。情报价值:将单一战场的情报转化为全局战略的支点,通过 “信息威慑 + 军事压力” 的组合拳
三十六计武将宝物搭配
,实现 “不战而屈人之兵”。
2. 金蝉脱壳:动态防御中的情报反制
1935 年四渡赤水期间,红军面对 40 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创造了 “情报主导下的机动奇迹”:情报核心:军委二局破译了国民党军的 “展密” 密码,实时掌握蒋介石给滇军、川军的电令。例如,当红军第三次渡赤水(向贵州茅台镇进军)时,截获蒋介石电令:“共军欲经仁怀西窜,各部速向赤水河南岸追击。”反制策略:红军白天大张旗鼓向四川古蔺进军,故意留下大量行军痕迹(如丢弃的草帽、路标),诱使国民党军主力西调;夜间却秘密折返,从贵州二郎滩二渡赤水,杀回遵义。更绝的是,红军电台故意模仿国民党军通讯频率,发送 “共军主力在古蔺被围” 的假情报,进一步迷惑敌军。效果:国民党军被牵着鼻子在赤水河两岸来回奔波,红军则以 3 万兵力调动 40 万敌军,最终从敌军薄弱的云南方向突破,跳出包围圈。情报逻辑:通过 “真情报破译 + 假情报制造”,构建动态的信息陷阱,让敌方在 “真实与虚假” 的交织中丧失判断能力。
(三)认知干预:情报心理战的 “软杀伤”
1. 树上开花:用 “全民皆兵” 瓦解敌军士气
1948 年石家庄保卫战中,毛泽东深谙 “心理压力远胜物理打击” 的道理:情报分析:傅作义部队虽装备精良,但长途奔袭缺乏后勤保障,且官兵深知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军心浮动。策略实施:除了军事部署,更发动 “舆论攻心战”:
•广播电台 24 小时循环播放《保卫石家庄》的动员令,宣称 “百万民兵已荷枪实弹”;
•地方政府组织群众在敌军必经之路埋设假地雷、设置路障,白天派民兵小分队打冷枪,夜间点燃火把制造 “大军集结” 的假象;
•释放被俘的国民党军士兵,让他们带回 “共军主力已回防” 的消息(实则主力仍在百里之外)。心理崩塌:傅作义的先头部队第 35 军在定县遭遇民兵袭扰时,竟误以为 “中了共军埋伏”,整夜枪炮齐鸣,消耗大量弹药。后续部队听说 “前方遇伏”,行军速度从每天 60 公里降至 20 公里,最终在得知东北野战军即将入关后,彻底崩溃撤退。情报价值:利用敌方 “信息盲区”,通过低成本的社会动员制造 “兵力虚增” 的认知假象,实现 “以虚击实” 的心理威慑。
2. 擒贼擒王:干扰敌方决策中枢的 “神经战”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前,毛泽东通过精准的情报心理战,成功麻痹 “联合国军” 总司令麦克阿瑟:情报操作:首战两水洞胜利后,志愿军故意低调处理战果 —— 国内报道称 “遭遇少量敌军,发生小规模冲突”,甚至在战报中少报歼敌数字(实际歼敌 1.2 万,仅报 3000)。同时,释放 “志愿军装备简陋,仅为象征性入朝” 的消息。决策影响:麦克阿瑟根据这些 “矛盾情报” 得出结论:中国无意全面参战,当前部队仅是 “志愿者性质的零散抵抗”。他甚至公开宣称 “感恩节(11 月 23 日)前结束战争”,下令部队 “全速北进”。致命漏洞:美军情报机构忽略了一个关键细节 —— 志愿军战俘始终拒绝透露部队番号,这表明其来自成建制的野战军而非 “零散部队”。但麦克阿瑟被前期的 “胜利” 冲昏头脑,对这一重要情报视而不见。战役结果:11 月 25 日,志愿军 13 兵团突然从东西两线发起总攻,毫无防备的 “联合国军” 遭遇入朝以来最惨重失败,被迫从鸭绿江边后撤 300 公里。情报逻辑:通过控制敌方决策层的 “信息输入”,制造 “局部真实掩盖全局真相” 的认知偏差,诱使其做出错误判断。
二、毛泽东的情报战哲学:从 “空城计” 到系统思维的升级
(一)石家庄危机:一场教科书级的情报心理战
1948 年 10 月的石家庄保卫战,堪称 “现代版空城计”,但毛泽东的处理远非 “虚张声势” 那么简单,而是包含严密的情报分析链条:
1.敌情判断:通过地下党确认傅作义部队 “孤军深入,后勤薄弱,官兵惧战”;
2.我情评估:清楚自身 “无主力可守,但有舆论工具和群众基础”;
3.心理博弈:利用国民党军 “偷袭怕暴露” 的心态,反其道而行之,主动公开其计划,制造 “我已严阵以待” 的压力;
4.战略联动:同步调动东北野战军威胁北平,形成 “你打我腹地,我攻你老巢” 的态势,让傅作义陷入两难。最终,两篇新闻稿之所以能 “退敌十万”,本质是情报分析、心理战与战略威慑的完美结合 —— 毛泽东看透了傅作义的 “投机心理”:作为地方军阀,傅作义不愿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陪葬,一旦自身核心利益(北平)受到威胁,必然选择撤退。
(二)抗美援朝中的 “瞒天过海”:情报战的系统性创新
志愿军入朝作战前,毛泽东构建了一套多层级的情报保障体系:
1.人力情报网:依托东北局和朝鲜地下党,在边境建立 200 多个观察站,实时报告美军动向;
2.技术反制:缴获的日军电台改装后用于监听美军通讯,同时组织朝鲜族翻译人员破译美军密码;
3.伪装策略:部队改称 “中国人民志愿军”,去除解放军标志,甚至使用部分日式装备(从关东军仓库缴获),混淆敌方对部队性质的判断;
4.舆论误导:通过印度、苏联等第三方传递 “中国不会大规模参战” 的消息,强化美军的轻敌心理。这套组合拳的核心,是将《三十六计》中的单一计谋升级为 “系统级欺骗工程”—— 每个环节的情报操作都服务于整体战略,让美军在 “技术侦察显示有部队调动” 与 “外交声明称无意参战” 的矛盾中,最终选择相信后者。
(三)陈赓与中央特科:情报战的 “刀尖舞者”
作为毛泽东的重要情报助手,陈赓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情报工作,展现了 “人力情报” 的巅峰水平:
1.潜伏敌营:1928 年任中央特科情报科长时,他利用黄埔一期生的身份,在国民党军政高层建立关系网。例如,通过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钱大钧,获取了大量国民党军的调动情报;
2.红队行动:组建 “中央特科红队”,专门锄奸国民党特务头目。1931 年,红队在上海公共租界精准刺杀叛徒白鑫,震慑了敌方情报网络;
3.情报传递:发明 “密写药水”“字典密码” 等技术,将情报隐藏在商业信函、学生课本中,确保在白色恐怖下信息不被截获。陈赓的实践证明,人力情报的核心价值在于 “深度渗透”—— 通过长期经营的人际关系网,获取敌方核心决策层的 “内幕信息”,这是技术侦察无法替代的。
三、长征情报战:在绝境中构建 “信息优势”
(一)情报体系:红军的 “第二支军队”
长征途中,红军之所以能在数十万敌军的围追下生存,得益于一套 “技术 + 人力” 的双支柱情报体系:
1. 军委二局:无线电破译的 “大脑中枢”
•核心团队:曾希圣任局长,邹毕兆任破译科长,带领 60 余名技术人员,昼夜监听国民党军电台。他们总结出 “频率跟踪法”—— 通过敌军电台的呼叫频率变化,判断其部队位置;“密码规律学”—— 发现国民党军不同派系(中央军、滇军、川军)的密码虽不同,但都遵循 “天干地支 + 数字组合” 的规律,从而针对性破译。
•关键成果: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后,二局每天能破译 10-20 份敌军密电
三十六计武将宝物搭配
,准确率达 80% 以上。例如,在土城战役前,截获川军郭勋祺部 “明日凌晨 5 点发起总攻” 的电令,让红军及时调整部署,避免被围。
2. 地下党与群众网络:情报战的 “神经末梢”
•敌营渗透:贵州地下党打入军阀王家烈的 “双枪兵”(吸食鸦片的部队),通过收买军需官,获取其弹药储备、兵力分布等情报。例如,1935 年 4 月,地下党获悉滇军主力调往贵阳,及时报告红军,促成 “虚攻贵阳、实取云南” 的战术。
•群众动员:红军每到一地,便召开 “贫农大会”,宣传 “打土豪分田地”,获得群众信任。贵州苗族同胞主动为红军担任向导,在深山密林中开辟隐蔽通道;云南彝族首领小叶丹与刘伯承歃血为盟,护送红军安全通过大凉山。这些群众不仅是情报的提供者,更是红军的 “活体雷达”。
(二)关键战役:情报如何改写战局
1. 四渡赤水:在破译中寻找 “战机窗口”
1935 年 1 月,红军抵达遵义时,军委二局破译了蒋介石的 “追剿计划”:令薛岳兵团 5 个师、黔军 4 个师、川军 12 个师,分三路向遵义合围,意图 “聚歼共军于赤水河畔”。情报应用:
•一渡赤水(1 月 29 日):获悉川军主力已抵达赤水县城,立即放弃北渡计划,转向云南扎西;
•二渡赤水(2 月 18 日):发现滇军孙渡部滞留贵阳,黔军防守空虚,果断杀回遵义,歼敌 2 个师,取得长征以来首次大捷;
•三渡、四渡(3 月 16 日 - 3 月 22 日):通过连续破译敌军调动电令,在赤水河两岸来回穿插,最终从滇军防线的漏洞(皎平渡)跳出包围圈。数据对比:国民党军平均每 2 小时向上级报告一次位置,情报到达蒋介石手中需 4-6 小时;而红军通过实时破译,能在 30 分钟内掌握敌军动向,这种 “情报时差” 成为机动战的核心优势。
2. 巧渡金沙江:情报主导的 “天堑突破”
1935 年 5 月,红军抵达金沙江畔时,军委二局截获蒋介石电令:“滇军主力已抵达元谋,务使共军‘片船不得渡江’。”情报分析:
•弱点发现:元谋至皎平渡之间的江面,滇军仅部署 2 个团,且当地船工未被全部控制;
•精准行动:红军先头部队化装成国民党军,骗得皎平渡守军开门,随后控制 7 条木船。更关键的是,地下党提前联系了当地船工,组成 100 余人的渡江突击队,确保船只昼夜不停往返。奇迹创造:3 万红军仅用 9 天 9 夜,通过 7 条木船全部渡江,而国民党军主力抵达时,红军已在江北建立防线。蒋介石得知后,气得摔了电话:“共军难道有飞渡之术?”
3. 飞夺泸定桥:与时间赛跑的情报战
1935 年 5 月 29 日,红军面临生死考验:泸定桥对岸的川军已拆除桥板,仅剩 13 根铁索,且增援部队正从南北两端逼近。情报关键:
•军委二局破译川军电报:“泸定桥守军仅第 38 团 2 个营,桥板尚未全部拆除,北岸援军距桥还有 80 公里。”
•当地猎户提供情报:山中有一条废弃的茶马古道,比大路近 50 公里,但需攀爬悬崖。极限行动:红军精选 22 名勇士组成突击队,沿铁索匍匐前进;主力部队则走小路急行军,24 小时奔袭 240 里,最终在川军增援前抵达桥头。当守军看到红军突然出现在对岸时,惊呼:“你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三)情报战的 “长征启示”
1.技术为本:无线电破译让红军拥有了 “千里眼”,在没有卫星、无人机的年代,这是唯一能实时掌握全局敌情的手段;
2.民心为基:群众不仅是情报来源,更是红军的 “保护罩”。国民党军每到一地,百姓躲进深山;红军到来,百姓主动送粮送情报,这种 “信息单向透明” 的优势,比任何武器都更致命;
3.灵活转化:毛泽东等领导人擅长将情报 “翻译” 为战术 —— 不是被动接受情报,而是根据情报创造战机。例如,四渡赤水并非预先设计的方案,而是在不断破译敌军部署中,动态调整出的 “最优解”。
四、从历史到未来:情报分析的永恒法则
(一)情报工作的本质: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无论是古代的 “斥候侦察” 还是现代的 “卫星遥感”,情报工作的核心始终是 “减少战场迷雾”。《三十六计》的智慧告诉我们,情报不仅是 “获取信息”,更是 “操控信息”—— 通过制造虚实、影响认知,让敌方在不确定中做出错误决策。
(二)毛泽东的情报思维:辩证唯物主义的胜利
毛泽东对情报战的最大贡献,在于将 “实事求是” 与 “主观能动性” 结合:
•承认技术差距(如美军的空中优势),但通过人力情报网弥补;
•重视情报分析,但拒绝 “唯情报论”,强调 “指挥员的决断力” 才是胜负手(如石家庄保卫战中,在情报显示 “敌强我弱” 时,仍敢于以心理战破局)。
(三)长征精神的现代回响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情报战的技术手段天翻地覆,但 “依靠群众、灵活应变” 的核心原则永不过时。正如长征中军委二局用 “土设备” 破译 “洋密码”,今天的情报工作仍需在 “技术优势” 与 “人的智慧” 之间找到平衡 —— 机器能处理数据,但只有人能洞察人性、创造谋略。
结语:情报战的终极战场在 “认知”
从《三十六计》到现代情报战,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对 “信息 - 认知 - 决策” 链条的操控。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情报优势不仅是 “知道敌人在做什么”,更是 “让敌人相信我们想让他相信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技术侦察能获取海量数据时,如何筛选关键信息、构建认知陷阱、实施战略欺骗,依然是情报分析的核心课题。或许,这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终极启示:在情报战的棋盘上,永远是 “知彼知己者胜,能造势者赢”。
美军第1骑兵师遭到了历史上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对中国军队来说,云山战役是与美军的初次交战,尽管对美军的战术特点和作战能力还不十分了解,还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忠实地执行了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对孤立分散的美军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进行包围,并积极勇敢地实施了夜间白刃战。”——《作战理论入门》(日本陆军教材)
供稿:陈飔涂彦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Archiver
|
手机版
|
小黑屋
|
Copyright © 2006-2014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高律师 客服电话:0791-88289918
技术支持:
迪恩网络科技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2
南昌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
南昌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