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首页
论坛
BBS
QQ登录
微博登录
微信登录
注册
登录
房产
装修
汽车
婚嫁
健康
理财
旅游
美食
跳蚤
二手房
租房
招聘
二手车
教育
茶座
我要买房
买东西
装修家居
交友
职场
生活
网购
亲子
情感
龙城车友
找美食
谈婚论嫁
美女
兴趣
八卦
宠物
手机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
论坛
›
联合早报
›
联合早报
›
旧裙子补了再补,还要穿,孩子对旧衣服的迷恋很可能是安 ...
返回列表
发布主题
旧裙子补了再补,还要穿,孩子对旧衣服的迷恋很可能是安全感不足
[复制链接]
查看:
22
|
回复:
0
[db:作者]
[db:作者]
当前离线
积分
225434
7万
主题
7万
帖子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22543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56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2543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565 积分
积分
225434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12:21
|
只看该作者
|
正序浏览
|
阅读模式
在行为习惯养成期,孩子身上总会有一些独特的行为表达令父母们很疑惑,比如说,孩子对于某一件事物很迷恋,父母们不明白看似很普通的物品为什么会对孩子有着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玲玲家的孩子对一条裙子非常的“痴迷”,即便裙子因为玩闹被划开了一道口子,孩子也执意要妈妈帮自己补补再穿。玲玲觉得补一条裙子太费心思了,还不如再买一条新的,可是孩子却不同意。于是玲玲偷偷地把裙子藏起来了,孩子找不到裙子急得哇哇大哭,无奈之下,玲玲只好把裙子拿到专门的缝补店给补好了让孩子继续穿。
玲玲很纳闷,孩子究竟是怎么了?是因为平时自己教育孩子要节俭,孩子才舍不得扔的吗?但是细想下来又觉得不是,因为孩子对于其他的玩具、零食可没有丝毫节俭的意思。一天玲玲看一档综艺节目后,忽然觉得找到了孩子如此迷恋裙子的原因。
节目中,一名女星向观众介绍自己的衣橱,其中有一条看起来明显很旧的小毯子。毯子的边儿已经起球,看来这条毯子被经常使用。而这名女星却阻止拍摄的摄像碰到这条毯子。女星表示,这条毯子跟自己很久,不管自己拍戏去哪里都要带着这条毯子,没有这条毯子自己就睡不着。
玲玲看后,发觉孩子的裙子可能和女星的毯子是一样的作用,它能让孩子收获安全感,所以孩子才不愿意妈妈买新的裙子来替换的。
儿童恋物行为
在心理学上针对于这种对某一物品很依恋的行为心理做出了研究。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内心缺少某种情感寄托时,会在无意识或者有意识的状态下寻找某种替代物来获得心理满足。
同时,当人们发现这种替代物可以提供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是持久的,那么人们就会对此形成依赖感,这种对于某种物品的依恋感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孩子们把依恋物当成朋友一般对待,甚至还会进行对话。这时候依恋物带给孩子情感巨大的满足感,这是一种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开启。
通过研究发现,很多人的依恋物具备温暖、柔软的特点。
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科学家哈里进行了一项以幼猴为研究对象的“代母养育实验”。他将幼猴和母亲隔离,然后分开养育,分别用柔软的毛巾和装有奶瓶的钢丝网作为幼猴母亲的替代品。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幼猴选择了柔软的毛巾,只有在感到饥饿的时候才会爬上钢丝网去喝奶,大部分时间幼猴都会拥抱毛巾。即便研究人员想要把毛巾拿走,幼猴们也会非常的抵触,被拿走毛巾的幼猴非常的惊慌。对于研究人员提供的玩具也不再感到好奇,蜷缩成一团表现出明显的恐惧。
安全感是人们存活于世最基本的情感。有安全感是孩子开展社交的基础,内心安全感不充足的孩子会选择依恋物来满足这种情感的诉求。比如说,孩子怕黑,身边的玩偶成了自己的依恋物,比如说妈妈总是不在身边,妈妈买给自己的裙子成了孩子的依恋物。
孩子有依恋物,家长是否要强行阻止?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对于某一物品过于“痴迷”会担心孩子因此而产生一些心理障碍。于是家长们想要去强势地拿走这件物品,但是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有研究表明,成长在气氛温馨和谐的家庭中的孩子对于安慰物的依恋程度较低,而那些家庭环境不稳定的孩子对于安慰物的依赖感更强。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孩子是否可以从家庭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孩子的内心状态是否是稳定的。
所以,在家长发现孩子有对安慰物过分依恋的行为时,不要急于去拿走安慰物,因为这也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当孩子内心的安全感逐渐得到满足,就会摆脱对于安慰物的依赖。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这是一种阶段性的行为,所以父母们先不要急着去强迫孩子戒掉安慰物,了解孩子内心的情感症结有助于家长对于孩子这种行为的应对。
家长们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对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培养内心的安全感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这是很关键的一个时期,这个阶段内,孩子不会表达,但是情感诉求却非常强烈。母亲温暖的怀抱让孩子觉得有安全感。所以这时候,父母应该避免频繁的更换监护人,给予孩子稳定的家庭环境。
1、给孩子搭建一个温馨的家。
在孩子的儿童时期,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温馨融洽的家庭环境,尽量少在孩子面前争吵。让孩子感受到更多来自家庭的爱和温暖。孩子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父母间的冷暴力也很令孩子感到紧张、焦虑。
2、给孩子一个拥抱。
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尽量给予孩子积极的情感回应。当孩子想要拥抱的时候,父母大可以放心地去拥抱孩子。如果孩子因为寻求关注而哭闹时,父母大可以去耐心地安抚。延迟满足或者哭声免疫法并非是育儿的终极法宝。
3、多对孩子进行爱的表达。
中国式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总是很含蓄。表达爱会被很多父母看作是害羞的行为。但是其实多对孩子表达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孩子会从汲取到能量,孩子更加自信。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摆脱对安慰物的依赖?
显然,直接拿走或者谎称丢了的做法都过于激烈,这会造成孩子在短时间内无法接受的情况发生。对于孩子而言,依恋物是一个好朋友,如果依恋物突然消失了,孩子就会一时无法接受,进而产生一些消极的情感反应。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去采用柔和的方式帮助孩子摆脱呢?
在一本绘本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小兔子有一条很喜欢的毛毯,她每天都会抱着毛毯,即便是玩耍的时候也不会落下。但是小兔子要上学了,不能再带着毛毯了,于是她着急地大哭起来。小兔妈妈没有指责小兔,反而和小兔子一起想办法。最终小兔妈妈想到,可以把毛毯剪成一小块,这样携带也很方便。小兔子听后很开心的就答应了。
小兔子接触到了新的环境,和很多其他的同伴慢慢地熟络起来了,渐渐地小兔子没有那么依赖毛毯了,有一条小兔子的小毛毯做游戏的时候弄丢了,但是小兔子却没有再一次大哭起来,而是很快就接受了这个事实。
1、带孩子多听多看。
父母们可以给予孩子很多的环境刺激,孩子的好奇心是旺盛的,停留在一件事物身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当孩子接触到很多有趣的内容时,对于某一物品的依赖程度就会有所降低。
2、多给予孩子一些陪伴。
父母的陪伴让孩子觉得很安心,所以父母即便再忙也要抽出一些时间来陪伴孩子,让孩子的内心情感处于稳定的状态。
3、多对孩子进行一些肢体上爱的表达。
比如说抚摸,孩子对于父母肢体上的亲密更加愿意接受和回应。这要比言语上的表达更加的有效果。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恋物的情况发生时,不要急于去纠正,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注。随着孩子接收到的环境刺激越发的丰富,安慰物对孩子的吸引力自然就降低了。
大家对于孩子执迷于某一件物品是怎么看待的呢,对此有哪些理解呢?欢迎留言分享。
想了解更多关于孩子恋物的内容吗?那就打开今日头条APP,在上方搜索栏输入“孩子恋物”,然后就会看一系列的内容了!
我是菁妈,一个女孩的妈妈,母婴行业培训师,多平台原创作者,混迹育儿界的医师,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为上千家长提供育儿咨询。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Archiver
|
手机版
|
小黑屋
|
Copyright © 2006-2014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高律师 客服电话:0791-88289918
技术支持:
迪恩网络科技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2
南昌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
南昌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