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首页
论坛
BBS
QQ登录
微博登录
微信登录
注册
登录
房产
装修
汽车
婚嫁
健康
理财
旅游
美食
跳蚤
二手房
租房
招聘
二手车
教育
茶座
我要买房
买东西
装修家居
交友
职场
生活
网购
亲子
情感
龙城车友
找美食
谈婚论嫁
美女
兴趣
八卦
宠物
手机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
论坛
›
联合早报
›
联合早报
›
武强年画:那些被收藏的木版 永远不会再沾上颜料了 ...
返回列表
发布主题
武强年画:那些被收藏的木版 永远不会再沾上颜料了
[复制链接]
查看:
11
|
回复:
0
[db:作者]
[db:作者]
当前离线
积分
225170
7万
主题
7万
帖子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225170,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829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25170,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829 积分
积分
225170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12:14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锋利刻刀划过坚硬的杜梨木,一条完整的线条被刻意划出了一个缺口。“这样就和古版一样了,”辛艳君放下了手里的刻刀。
整整一个星期,她才完成了这块“下山虎”古版复原的第一步,刻出了最基础的线条。
还有四块套色的版没刻,她想着在虎年春节之前,把这幅传统的下山虎木版年画刻出来,印成年画,让人有机会把这幅几百年前的老虎贴在家里,虎虎生威。
武强虎年年画。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武强年画的前世今生
1月5日,河北衡水武强县。
过了新年,春节就越来越近了。只是城市里的年味儿越来越淡,包括这个木版年画的发源地之一。大街小巷里,几乎见不到年画的影子。走在县城的街道上,很难想象,在木版年画鼎盛的年代,这里曾经每年生产1亿张年画,全靠人工刻版和印刷。
辛艳君是武强仅剩不多的木版年画制作者之一,她的小店,深藏在一条小街道边上,门脸上没有太多木版年画的元素,反倒是字画装裱等大号的广告语更加显眼。
辛艳君在她的年画店铺里。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这是武强县仅有的五六家经营木版年画的店铺之一,其他的几家,都集中在县里“武强年画博物馆”周边。
不管在哪里,生意都不算好。当初让许许多多手艺人们养家糊口的木版年画,能养活的人越来越少了。
以前不是这样的。
2005年武强年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武强木版年画最早出现于宋代,那个创造出《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的时代。和艺术创作不同,从诞生之初,木版年画天生就带着平民特质,接地气,是典型的民间艺术。
在武强年画博物馆里,从事木版年画研究的陈贺芝,对木版年画的特质,比别人了解得更多一点儿。
陈贺芝在武强年画博物馆里。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木版年画从一块雕版开始,选用本地的野生梨树——杜梨树做材料,杜梨树木质细密、坚硬、没有横竖纹,适宜雕刻,也适宜反复印刷。
纸张最初是草纸,价格便宜,一般人家都买得起。
颜料是各种植物的萃取物,槐米制成黄色、石榴花榨出红色,靛蓝草萃取蓝色,锅底灰混成黑色,三原色加上黑色,可以配成所有的颜色。
武强年画博物馆里的各色颜料。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年画的题材,取自农耕生活中的一切所见所闻,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数九、山水花鸟、戏曲神话……无所不包,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和杨柳青的精妙、桃花坞的婉约不同,诞生于华北腹地的武强木版年画,更多了一些北方广袤平原上的粗犷和豪放。
清代中期,武强县的木版年画发展到巅峰。在武强县旧址,原名南关的地方,仅可考证的画店就有144家,周围从事木版年画的村庄有60多个,上千户人以此为生。
武强年画博物馆里,各式各样的年画。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那是武强木版年画的黄金时代,太多手艺人会集在此,用刻刀、木头、颜料和草纸,创造出璀璨的年画,送到天南海北,给那些辛劳了一年的人家,带去一点儿色彩,以为慰藉,也充作庆贺。
消失的年画集散地
当年的盛景已经不复存在了。曾经的木版年画集散地周边,城墙消失了,画店消失了,制作年画的手艺人,也快要消失了,还能刻版的人寥寥无几。
韩金刚是少数还在村里刻版的人。韩金刚从小喜欢画画,从10多岁开始学,学到初中毕业,却发现,画画养不活自己,他选择了学刻版。
韩金刚向记者讲述武强年画。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如同武强木版年画千百年中一代代的传承一样,那些一脚踏入木版年画中的人们,最初学的是手艺,一门可以养家糊口的技术。
“那时候学这个,能养活人,”韩金刚的师傅、武强年画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3岁的马习钦是这样入行的,还有他唯一一个可以刻版印刷养活自己的女弟子辛艳君,以及更多的木版年画学徒,都是这样入行的。
每天早晨起来,吃完早饭,韩金刚就会穿上围裙,坐上工作台。那是一个简陋的桌子,上面架着一座台灯,一张陈旧的电脑椅。椅子上还有一个按摩器,可以按摩腰椎和颈椎,刻版的人,常年伏案,大多颈椎不好,有个按摩器,可以让工作时间延长许多。
韩金刚正在刻版。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刻累了,他会走到院子里,让眼睛、脖子和手指也歇一会儿,韩金刚的院子里,摆满了收购来的杜梨木,院子里有电锯,他会自己改成木板,随时备用。
如今,杜梨木也不好收了,这种野生的梨树,只能接花生大小的果子,没有人吃,而且,树长得很慢,一尺左右的直径,得百年左右才能长成,坚硬而细腻,可以在上面刻出精密的花纹。
韩金刚展示刻版的杜梨木。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就好像刻版的手艺一样,至少要两三年工夫,才能刻出一块能用的版。一开始学的时候,可能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但印出来之后,线条、转折、角度,许许多多细节,都会暴露出刻版的问题,要么线条断了,要么深度不够,要么不够流畅,像一幅小学生的涂鸦。
院子外面,这个名叫乔疃的村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华北村庄,村庄外是广袤苍凉的田野,冬天的寒风在光秃秃的平原上呼啸而过,完全看不出来当年家家户户生产木版年画的盛景。
“以前多,现在很少了,我们这个村子,就剩我一家了。周边的村子里,也几乎找不到了。”
艺术都在日用之中
“年画要满”,在马习钦的院子里,这位老手艺人说。
和国画讲究留白的传统不同,年画要喜庆,要圆满。整个画面,不能留太多的空白,所以设计年画的绘画者们,总要想办法让线条结构均匀地分布在画幅的各个部分。
喜庆的武强年画。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中国人过年,讲究圆满丰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辛苦一年的人们,在年终岁尾,更愿意用丰富的食物犒赏家人,用浓烈的色彩装点节日。
年画完美地满足传统居民对春节的想象和期待,构图丰满,色彩鲜艳,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素材,足以成为寄托愿望的载体。
和生活一样,每一幅年画的制成,都需要经历漫长的工序和打磨。完整的杜梨木,改成木板,用刨子推平,再用砂纸仔细地打磨光滑,还要上一层香油。这可以让表面变得更细腻,也让坚硬的木头稍稍软化,适宜雕刻。香油干了以后,将画好的画,用糨糊粘在版上,再等待糨糊干透,用清水沾湿抹布,轻轻地把纸擦掉,画上的线条就留在版上了。
雕刻好的木版。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雕刻木版,讲究“陡刀立线”,刻刀有很多种,有鹰嘴刀、剔刀等,鹰嘴刀的前端并非普通的刀尖,而是类似鹰嘴的弯月形,适宜刻画线条,剔刀则用来剔除空白部分,让线条凸显。
刻完的线条并非直上直下,而是梯形的,这样有利于印刷。一块版刻成后,可以印1万到2万张。如果线条直上直下,很容易磨损断裂。
木版上雕刻的线条是梯形的,这样便于印刷。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其实,不光是线条,在拓印之前,所有的步骤,都要为最后的印刷服务。比如图案设计,要利于雕刻,普通的绘画可以极其细腻和复杂,但如果用于雕版,则很难表现出来,或者刻出来后,用不了几次就坏了。
在木版年画的制作中,雕刻是最麻烦也是最累的工序,但并不是一次性的,事实上,一块雕版,通常要经历多至十多天的雕刻,如果刻坏了一块,也不意味着一块版废了,手艺人们有自己的方法,把坏的部分剔除,补上一块新的木材,续上线条继续刻。手艺精湛的人,可以做到毫无痕迹。就如生活一般,在修修补补中,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年画并不总是古老
木版年画的出现,是开风气之先的产物。
雕版印刷刚刚成熟的年代,它就进入了寻常人家的生活之中。在过去的时代,木版年画几乎占据了寻常人家所有可以张贴的空间,门画、中堂、对联、条屏、窗画、灶画、斗方、灯方、桌围……陈贺芝总结了30多种武强木版年画的形式,构成了北方农村最浓厚的年味儿。
年画博物馆里各式各样的年画。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近千年的演变发展,木版年画积累了无数题材,比如十二生肖,每一种都有许多不同的样子,还有常销的九九消寒图、打春牛、灶王龛等。在这些题材中,老虎、狮子、花瓶最受欢迎,武强俗语说“老虎狮子大花瓶,吃遍天下不怕穷”,正是市场留下的记忆。
除了这些传统的经典样式,在不同的时代,手艺人们也在不断创造新的题材。陈贺芝介绍,在1946年,武强年画艺人带头成立了“冀中年画研究社”,创作了很多新的史诗题材。改革开放后,手艺人们也在不断创作新题材。
韩金刚就是一位喜欢创作新题材的木版年画创作者。最让韩金刚得意的,是他几年前创作的赵州桥图,也是他做过最大的一块版,长两米多。为了那块版,他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构图,然后又用了8个多月刻成了版。如今,这套版已经被人收藏,他手里留下的,只有少数印出来的画卷。
韩金刚在制作木版版画。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题材在更新,技术也不断迭代,比如多色套印的技术。年画上的颜色是丰富多样的,最少也有三四种,如何用固定的雕版,印出丰富的色彩?
一代代的手艺人们,创造了套色印刷的技术。一幅完整的画,在刻版人的手里,被分解成不同的颜色,每一种颜色单独刻一块版,最终分解成多块不同的版,拓印时,同一张纸,在不同版上拓印,一幅多彩的年画,就会逐渐成型。
韩金刚创作版画的工具。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马习钦的工作室里,层层叠叠摞着数百块刻好的版,这些版或者三个一套,或者五六个一套,每一套,都是一幅独特的年画。
即便如此,他的大部分时间,也还在雕刻新版,有些老版用久了不能用了,有些被收藏家买走了。刻版40多年,他留下的只有极少的一部分。
越走越远也越卖越少
年画装点了中国人的年味儿,但在工业时代,传统的木版年画正经历着最严峻的考验。
事实上,马习钦在刚刚入行的时候,木版年画面临的挑战就开始了。马习钦16岁入行,为了学一门吃饭的手艺,进入一家公私合营时成立的画厂,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也是在那时,厂里引进了第一台油印机,木版年画的活儿一下子就少了。
马习钦正在制作木版,他16岁就入行了。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在此后的很多年里,木版年画越来越多地被印刷品替代,几乎面临传承中断的局面。一直到1985年,武强县成立年画博物馆,那些老木版才被保留下来,少部分老艺人,也有了生存之地。
马习钦还记得,他师父那一辈,会刻版的还有十多个人,但到了他这一辈,只剩下他自己了。以前这门技术,养活了武强县许许多多的手艺人,后来,能养活的人越来越少了。
幸好,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传统的木版年画得到了支持,马习钦的19个弟子中,也有不少依然留在了这个行业。
年画博物馆里,正在制作木版的手工艺人。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比如辛艳君,辛艳君是马习钦的弟子中,唯一以制作木版年画为生的女性。她喜欢复原古代的技艺,曾经花费巨大的精力,复原了古代的植物颜料。很多材料都是从中药铺买的,非常贵,还有的北方已经不再生长,要到南方买。
现在的木版年画拓印,基本上都在使用更便宜、也更方便的广告色、水彩颜料等,辛艳君复原了植物颜料,但也仅仅是保存一份更详细的资料而已。
辛艳君正在制作老虎年画。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她还在尝试复原老版的年画,就在前不久,她想起一幅虎的年画,却找不到相应的木版和图案了,最终在年画博物馆找到了一幅旧版。照着旧版,一点点复原。甚至连旧版磨损的地方,也原样保留了下来。
“有些东西没了,就再也找不到了,所以趁着还能复原,就多复原一点儿。” 辛艳君说。
武强木版年画。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其实这些年里,武强木版年画已经走过了很多地方,甚至在国外展览、获奖。但不可否认的是,年画的销量并没有太大的起色,马习钦现在每年只能卖出两三万张木版年画,以前一年可以卖出20万张。辛艳君的网店里,每个月也只有很少的成交量。
曾经辉煌的木版年画和手艺人们,在渐渐地远离人们的生活,更像一个被陈列起来的古董。
事实上,比起年画,拓印年画的木版,更有可能被人们陈列起来。如今,像马习钦、韩金刚、辛艳君这样的手艺人,刻完一套木版之后,直接把版卖出去,要比卖画更有市场,许多收藏家们,会收藏那些没有沾过颜料的新版。
那些版卖出去后,被陈列在各种各样的收藏室、展览馆中,永远都不会沾上颜料、印在纸上,也永远没有装点人家的机会了。
制作木版年画的手艺人。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不过,对传承木版年画的手艺人们来说,这未必全是坏事,至少,在大工业的时代,可以让他们有一碗饭吃,让他们依旧有一笔一划雕刻的力量,把千百年来的手艺传承下去。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影 王颖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
|
手机版
|
小黑屋
|
Copyright © 2006-2014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高律师 客服电话:0791-88289918
技术支持:
迪恩网络科技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2
南昌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
南昌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