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房产
装修
汽车
婚嫁
健康
理财
旅游
美食
跳蚤
二手房
租房
招聘
二手车
教育
茶座
我要买房
买东西
装修家居
交友
职场
生活
网购
亲子
情感
龙城车友
找美食
谈婚论嫁
美女
兴趣
八卦
宠物
手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一位40+的女演员想要回归,她说她「没得选」

[复制链接]
查看: 29|回复: 0

7万

主题

7万

帖子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59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一位40+的女演员想要回归——阔别银幕10年,40+的年龄,恰逢全国电影市场低迷…每一项都是影视圈女演员「地狱开局」的难度。
    但商忆莎偏偏不信邪,她性格中自带「拼」劲儿,于是当《云雾女孩》导演找到她,两个人一拍即合。
    喔不对,其实反而是导演被她拒绝了两次之后,两个人才终于达成共识:拍!
   

    「十年之后我要接这样的角色了吗?」
    「没得选」却「拒绝了导演两次」,听起来很矛盾,但是却同时出现在这位中青代女演员身上。
    2014年,商忆莎在自己事业上升期的时候选择结婚生女,彼时她参演的《天天有喜》《新济公活佛》收视都很好,甚至在她怀孕的时候,《芈月传》也有角色找到她。
    时移世易,多年后复出的商忆莎面临「没得选」的尴尬境地,「一个演员在相对长的时间没有作品的时候,很多时候很多作品是不会想到我的,没有作品拿出来,难以证明我还会演,或者我演的好与不好,对吧?」
    但当「三儿」这个角色找上她的时候,她第一反应却是拒绝。
    商忆莎没有故作姿态,那时候她是真的心里没底。像是离开职场多年重新回归,或是许久没有考试重上考场,对于演员商忆莎来说,「三儿」这个角色橄榄枝充满诱惑,同时又让她忐忑。
    ——导演,你确定她适合我么?
    ——导演,你确定我能把她塑造好吗?
    「适合,不一定能塑造得好,更何况我都怀疑我适不适合。」商忆莎解释,「有导演来找演戏,对于演员来讲都是幸运的,但当时我不想接这个角色有两方面考量,一方面可能我还不够纯粹,我想要演漂亮的角色。『十年之后我要接这样的角色了吗?』,可能会有些落差感,但是现在想想,我很庆幸『还好我接了』。 因为演员你什么时候都不知道,原来我还有这样的塑造能力。」
    「第二个是因为我的职业素养,时隔多年复出,我怕我塑造不好『三儿』这个角色,一是她和我之前塑造的角色实在是相差太远,以前那些角色离我更近一些,我更好把握,二是她离我的生活很远,不管是生活阅历,家庭出身,还是外部形象。但是从人物本身性格、人物积淀、情感演绎上来讲,我是相对好拿捏『三儿』的,毕竟从表演本身来讲,我这几年沉淀了很多,可能是生活的阅历,可能是当妈妈的缘故,我更懂得去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她,我会怎么样?』」
    而导演丁叮的话也让她心里多了些底气。
    「忆莎,我太了解你了,我们认识二十多年了,我们是这么好的朋友,我找你演,肯定是看到了你和这个角色有相似的地方。」
    ——相似在哪里?
    ——你们身上有一股劲儿是很像的。
    「三儿在如此不幸的出身和生活环境下,也一直保持着『我要努力地活着』这种劲儿;而我则是『我要努力地活好』。」这种共通点让商忆莎找到了演员塑造角色的基础。
   

    后来导演给她看了一张照片,那是一位有着棕色皮肤的女性,头发很短,戴了两个简单的圆圈儿耳环,眼神坚定倔强,「你去演的时候要把自己想象成这样的状态。」
    做完妆造后,她站在镜子面前看着自己,那一刻恍惚间「哦?好像我就是『三儿』了」。
    「三儿」对商忆莎来说,是一扇窗,一个不被过往框架定义的世界被打开了。
    成都首映礼的时候商忆莎坐在观众席里,和大家一起看电影,整个电影播完了,挨着她坐的的观众都没有发现她就是「三儿」,商忆莎是有些窃喜的,「哦?原来我像个魔术师一样,好有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她发现塑造完「三儿」这个角色之后,她更不害怕「没得选」这件事了。
    「为什么要去选?」
    「三儿」让商忆莎打开了自己的心,不再容貌焦虑,外形不再是她要考虑的问题,她反而更纯粹地感受到塑造角色带来的成就感,更关注来自观众的评价。
    「三儿」之后的今年,她又拍了一部电影,这次是粗粝朴素的「西北农村妇女」形象,当时这个戏找到她的时候非常着急,商忆莎迅速调整状态,第二天就进了组。
    中美电影节的秘书长问她,「为什么你总是要选择跟你离得很远的角色?」
    「其实不是我选择的,我没得选的,给我角色我就努力塑造好。」
    对商忆莎来说,饰演「三儿」这个角色,剪短发、增肥都不是挑战,更挑战的是她自己和「三儿」之间两种性格的碰撞。
    「可能有时候我理解不到那个点。比如,如果我是商忆莎,『余柳』和我的友情不会这么发展,但我是『三儿』,所以她们之间的感情会那样去发展,我不能用自己平常的思维逻辑去思考很多问题,我要不断说服我自己,尽可能理解『三儿』的处理方式。」
    第一天开机拍了两场戏,商忆莎对自己的表演不满意,导演一句话点醒了她,「你不要考虑你是谁,当对方给到你台词眼神任何反应,你就真实去体会就好了,因为剧本赋予『三儿』的已经很丰满了。」
    「妆造老师给我塑造的形象给了我50%的信心,对我来说剩下的50%就是真听真看真感受,而不是刻意去讲台词。」
    有一场真相大白的戏,「小东」知道了原来是「三儿」在幕后操纵所有事情,他很生气所以狠狠踢了「三儿」一脚。
    「一开始『小东』不好意思真踢我,他想借位,我说你不要管这些,你就踢我就好了,因为你踢我的时候我会真痛,那是真的反应。很多场戏我们在安全前提下尽量做到真,包括『三儿』这个角色注定会被很多人欺负、冷眼旁观,我就当成是真的。」
    「那边地形山坡很多,大三轮车是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还要骑出十年如一日的感觉,那一个月我每天除了蹬三轮车,就是在吃,就是在睡,别说十年了,从上大学开始到目前,都是很难忘的一个月。」
    「我的灵魂是交给『三儿』的。」她如是说。
    「我何尝不想活得像『余柳』这样,可以穿短裙留长发跳芭蕾舞呢?」
    辛苦是有回报的。
    第二十届中美电影节上商忆莎凭借「三儿」这个角色获得了「年度最具突破演员」。
    「对我来说,未来生活也好,事业也好,不要以为到此为止了,人家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进一步海阔天空。每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自己对自己还是要狠一点,告诉自己可以的。」
    「我说『我是来自中国的女演员,我叫商忆莎』这句话的时候好自豪啊。电影节现场来了很多国内外影视圈的优秀人才,我能参与其中跟大家介绍我们的作品,与有荣焉。当然我也看到了很多国外优秀的作品,和国外优秀电影人沟通的时候,深深感受到电影是没有国界的。演员是角色的载体,我希望以后能把更多代表中国女性的好角色,好作品演好,展现给世界,也尽量多多尝试中西文化表演艺术的融合。」
   

    虽然在专业电影节上得到了肯定,然而对电影的争议声也不绝于耳。
    「我当时接这个角色我就知道,可能会被说『年纪有点大呀』之类,因为我的确和这个角色有几岁的差距,余柳又是我的小师妹,本身生活中也比我小蛮多的,我们塑造两个差不多年龄段的人,所以观众的这个吐槽我是有准备的,生理年龄改变是做不到的,我只能说尽可能去贴近这个角色。」
    那女女情呢?商忆莎答:「我并没有把她们两个人的感情往女女情上去靠。」
    「我觉得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有一个小我,外形上『三儿』是这样的一个人,胖胖的,短发,体力活儿都能干,活得很有力量,但是她的内心也住了一个小女孩儿。我何尝不想活得像『余柳』这样,可以穿短裙留长发跳芭蕾舞呢?与其说我对『余柳』的爱超出常理,不如说我是给了童年的自己一个拥抱,『余柳』是我自己想活成的样子,我在呵护她的同时,也在呵护我自己的童年,我是这么合理化她们之间的感情的。」
   

    一头短发的「铁T」外形设定,则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反叛,「『三儿』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对自己是女孩儿这件事情,首先她是自卑的,『如果我是个男孩儿多好』,所以她就只能从外形上很粗浅地去改变,可能看起来很可笑,但这是她的本能,把头发剪短,她会以为社会、世界可能会接纳她多一点点,你们觉得女孩子不好,父母都觉得女孩子不好,那她要证明她也可以活成男人的样子,她也可以干体力活这样基础的工作去养活自己,『我也可以活下去的』。 」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商忆莎也尊重观众的反应,「一个电影播出之后只能让大家按照他们每个人的观赏习惯观赏能力去做评价。」
    但是票房不够理想?商忆莎对此难掩遗憾,「现在国内整个电影市场都不太好,而且文艺电影排片少之类的对票房也有一定影响。导演把一个过审的剧本拿到我的面前,我看到了他最深层次想要表达的——原生家庭对每一个人命运的影响。我也没想到通过这个角色拿片酬那些,文艺电影我们要的是更深层次的价值,我更多考虑的是,我把这个角色立起来了能给社会、给观众留下什么,这是我潜意识里的东西,我是中戏毕业的,这种使命感很强。」
    「我活成了『三儿』的样子,很肆意」
    「我很喜欢山城生活的自然感,我在演这个角色的时候,整个状态是松弛的,『哎呀我不能多吃,我这个衣服不能褶皱,我这个发型』…这些以往的担忧都是不存在的。」
    山城的生活缓慢而悠然,烟火气浸润着每一个日升日落,每一条小路巷道,连带着下戏之外的每个人都很松弛,聊聊天,吃吃东西,看看城市的建筑,问问摊贩吆喝着的挂着水珠的蔬菜瓜果,没有那么刻意,没有那么紧张。
    「五顿都在吃火锅!」时隔四年回想起来,商忆莎不经意调高的声调依然难掩兴奋,「导演说『只要你能胖,你吃火锅我请客』,你想我多开心啊,作为一个演员,这是太难能可贵的经历了。我也不用顾及自己的形象,活成了『三儿』的样子,很肆意。」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三儿」也有商忆莎羡慕的点,因为生活中的她是一个对自己很苛刻的人——为了角色她在开拍之前的一个半月胖了30斤,拍完以后又花两个月时间把自己减下来。
    这惊人的属于女演员的自制力。
    「人有的时候是要逼一把的,不逼一把,我们好像永远不会出成绩,你永远不会想到自己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当外部的压力和自己的内力两股力量交织在一起,以前觉得不行的,结果自己做得也不错。」
   

    对朋友和家人,她也要面面俱到。这大概和她「长姐」身份有关,她的父母事业很忙碌,所以打小她就习惯了照顾龙凤胎弟弟妹妹,「姐姐」这种状态是根深蒂固的。
    「只要跟我在一起,我都会尽可能让我的朋友、家人感觉是被照顾的,开心的,要做成这样就不可避免要付出多一些,但是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所以熟知我的朋友们习惯叫我『莎姐』,因为她们跟我在一起会有安全感,不管是上大学的时候还是现在。」
    当然,这种一闪而过的羡慕只是开小差儿式的,比之于「三儿」压抑的生活,商忆莎形容自己的原生家庭「近乎完美」。
    和「三儿」的情况截然相反,商忆莎从小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大家庭里。父母怀揣15块钱开始创业,30多年把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做出了全国级的知名度。事业之外,青梅竹马相伴的父母始终琴瑟和鸣,妈妈越剧唱的好,爸爸拉二胡拉的棒,书法画画也样样不落,整个家庭从小弥漫的都是爱和文艺的氛围。
    更难能可贵的是,父母从来没有重男轻女,对三姐弟因材施教,给予了三个人最大的选择权和支持。「在那个年代,我们三兄妹学的专业都不一样,我弟弟以前学美术的,我妈妈会说你去发挥吧,你只要自己努力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他后来留学去了英国最好的设计学院圣马丁,我小时候学唱歌后来学表演,也是无条件支持我考中戏,我妹妹相对来说学习成绩更好,那就支持她学文化课学金融,后来她去美国和英国留学,读到了博士。」
    她和弟弟妹妹,小时候相互帮助相互谦让,长大后互相协作,把关系协调好的同时一起孝敬父母。「既融为一体,也互相借力,我好你也更好,我们虽然身处不同的行业,但都在体现着自我价值。」
    三姐弟互相照亮,是彼此的光,而永远守在身前身后的父母是太阳。
    「不是聊谁谁谁有什么新作品了,反而更多到了孩子和家庭身上。」
    商忆莎所在的中戏02表演班,是继章子怡、袁泉、曾黎、秦海璐、梅婷所在的「中戏96级」之后的「第二个中戏明星班」。 唐嫣、白百何、文章、童瑶、杨烁、李泽锋、斓曦、郭珍霓、孙坚等明星,都出自这个班,星光璀璨。
    面对和同学们事业上的差距,商忆莎很坦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没有迟与早,不是说我20岁成功了才叫成功,我还有这么多时间可以去努力,也没有想跟任何人去比,我只要努力了,尽力了,问心无愧,一步一步去走,也不后悔,这就够了。」
    2022年本来是02表演班毕业20周年,当时商忆莎是发起人,但因为疫情没聚成,时间改到去年的五四青年节,20周年组委会还得到了中戏的配合,“中戏2002暨20周年聚会”办得倒是很热闹,媒体纷纷报道,有大咖在的地方,话题总是多。
    然而于他们这群20年前朝夕同在教室上课的老同学而言,大家看到彼此的时候,瞬间复活的还是彼此毛头小子冒失姑娘的青葱记忆——那是明星们的B面。
    商忆莎提到这次20周年重聚的一个小细节,她觉得很有意思,「这次和以往10周年聚会的时候比,更多的不是聊谁谁谁有什么新作品了,大家的关注点反而更多到了孩子和家庭身上。」她描述的当下,我想到了《东京女子图鉴》的一个情节,水川麻美饰演的绫功成名就再回故乡和年少好友小聚,当初女孩们关注的杂志明星、奢侈穿搭不再是话题c位,反而家庭琐事,育儿技巧更能引发共鸣。
   

    人生行至半程,重心难免有所改变。
    今年是商忆莎和先生的结婚十周年,先生是吹小号的音乐家,始终支持她的事业,她也尽己所能平衡家庭和事业。「在这一块儿我们非常默契,包括在孩子面前我们是有约定的,哪怕今天我们有小矛盾,也不应该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对方,所以在孩子心里爸爸妈妈是非常恩爱的,我们也是这么做的。」
    「三儿」之后,她更看重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以前这一切像呼吸的空气,喝到的水,习以为常。「现在回头看,实际上原生家庭很重要,孩子的教育上我也会更注意,在不破坏原则的基础上,我会更尊重女儿的选择。」
    「以前我是个性格相对来说比较急的人,『你不能这样,你应该那样』我会这样讲,现在我这样的用词方式少了,我会多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呢,可以跟妈妈讲讲吗?』态度上是这种变化。学习成绩上我也不会拿她跟别人比了,『你看谁谁谁家怎么样,你看你怎么样』,其实我已经很注意了,但传统中式教育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措辞上难免,现在我更注重让她自己跟自己之前去比较。昨天我接到女儿电话,已经一个月没有见她了,我以为她会哭鼻子,我以为她会埋怨,『你怎么还不回来』,没想到她很开心,拿着她的三道杠,跟我说『妈妈你知道吗?我被选为大队委员了。』她沉浸在内驱力带来的成功当中,我发现我女儿的内心力量不像原来全部需要爸爸妈妈给她了,她自己的内驱力提高了。一个是工作原因让我无意识地放权,一个是我有意识地从教育方式上这么去做的,效果挺好的。」
    她说女儿的10周岁比她小时候的10周岁成熟多了,「整个世界发生了变化,孩子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各有各的路,我们终归不一样。」
    写在最后
    商忆莎把电影中的两句台词融合在了一起。
    这是「三儿」对「余柳」说的,也是商忆莎对自己女儿说的,个中滋味因人而异。
    原台词出现在「余柳」要北上学舞蹈,想要「三儿」跟她一起去北京时,完整台词多了种无可奈何的宿命感——
    「我能去干嘛?送牛奶吗?小柳,我们终归不一样。」
    「我们各有各的路,安排好的。」
    就像三儿和商忆莎在这部电影里短暂地相遇过,一个是 「我要努力地活着」,一个是 「我要努力地活好」。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
    纵然一个是为了生存,一个是为了生活,如隔天堑。人生里有很多东西是「没得选」的,不管出身情况、生活经历如何,人总要尽量活出自己想要活出的样子。
    如同三儿在影片最后,她站在空旷的楼顶上,笨拙地重复简单的舞蹈动作,像之前余柳教她的那样。
    那是张开双臂如翅膀后,最接近天空的地方。
    -the e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6-2014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高律师 客服电话:0791-88289918
技术支持:迪恩网络科技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